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
公沽(胡)弗察人之生(性)三:食、色、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1]
其中“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字,原考釋者隷定為“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將全句讀為“三食色憂”。[2]有學者從其讀。[3]李天虹先生根據文意,疑此字上部為“自”之訛,當釋為“息”,將此句讀為“人之性三:食、色、息”,以為“息”訓為“休息”。[4]後來李天虹先生又重新思考這段文字,以為“息”當指“子息”,“人之生三,食、色、息”可能是說,人之生有三:食、色和子嗣;或者人之性有三:食、色和繁衍後嗣。[5]周波先生以為此句當讀作“人之生(性)三,食、色、憂”,“憂”當是憂患義,“性”當是本性之義,指人天生所具有的秉性;並指出郭店簡《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可以與此句對讀,認為其中 “疾”當與此處“憂”義近,並當為“憂患”義。[6]牛新房先生在字形上從李天虹先生之說釋為“息”,引馮勝君先生之說,以為从“自(鼻)”得聲的“息”可以讀為“疾”,又對比《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主張將“息”破讀為“疾”,並引《荀子·性惡篇》將“疾”視為人的一種本性。[7]黃人二先生與牛新房先生意見基本一致,也釋字為“息”,讀為“疾”。[8]林志鵬先生亦從李天虹先生之說釋“息”,但認為字或當破讀為“愒”,訓為“休息”,並認為《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之“疾”似亦可讀為“息”。[9]
對於“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字,學者多從李天虹先生之說釋為“息”,是可信的。但對於“人之性三:食、色、息”中“息”字的解釋,論者僅能舉《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為說,而所舉傳世文獻尚不及“息”字用為“人之性”之例,因此在字義解釋上衆說紛紜。
筆者偶然發現,“息”字作為“人之性”的說法在傳世文獻中其實是存在的。《鶡冠子·道端》:“凡可無學而能者,唯息與食也。”其云“無學而能者”,顯然是指人之本能、天性而言。北宋莊綽《雞肋編》云:“天下之事,有不學而能者,儒家則謂之天性,釋氏則以為宿習,其事甚眾。”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簡7:“牛生而倀,雁生而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其眚(性)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白於藍先生讀“倀”為“棖”,讀“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為“敶”,以為“牛生而倀(棖)”是說牛生來就會抵觸,“雁生而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敶)”是說雁生來就會排成敶列。[10]結合《性自命出》簡7末尾兩字“其性”和簡8開頭兩字“而學”看來,白先生之說可從。“牛生而倀(棖),雁生而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敶)”是說牛生來就會抵觸,雁生來就會排成敶列,這些行為是牛與雁的天性使然,是“無學而能者”,即不用學習就具有的本能。將《鶡冠子·道端》篇“凡可無學而能者,唯息與食也”與此對讀可知,說者顯然是把“息”與“食”視為人之“天性”看待的,這又恰好可以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人之性三:食、色、息”之“食”與“息”參照理解。
關於《鶡冠子·道端》篇題“道端”二字,陳深曰:“此篇說用人。”黃懷信先生按語以為:“道,謂君道,君主治國之道。端,大端,根本。《禮記·禮器》:‘以居天下之大端。’注:‘端,本也。’此篇論君道之大端在於知人善任與效屬先王。”“凡可無學而能者,唯息與食也”一句,“古注”曰:“凡人不學而能者,息與食也。”黃懷信先生按語以為:“無學而能,本能也。息,睡覺。食,吃飯。言息、食之外,皆當學習。”[11]我們知道,《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人之性三:食、色、息”一句,正是鮑叔牙與隰朋勸諫齊桓公不要重用豎刁與易牙而發,恰好緊扣“用人”二字。可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與《鶡冠子·道端》兩篇主旨實有相通之處,故所用文辭一致也就理所當然了。兩篇討論用人之道的文字引用相似的關於人之天性的文句,應該是想說明要做到知人善任,首先應當對人之天性有很好地了解把握。
我們所引的《鶡冠子·道端》“凡可無學而能者,唯息與食也”一句如果在流傳過程中沒有文字訛誤的話,則楚簡中一系列相關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李天虹先生將“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字釋為“息”是正確無疑的。對“唯息與食也”句中“息”字的理解,黃懷信先生以為是“睡覺”,即“休息”,與李天虹先生最初的理解是一致的。這種解釋放入原文,與“無學而能”、“人之性”相符,文義上也是很通暢的。然筆者以為,其中“息”若從《說文》解為“喘也”,即指“喘息”、“氣息”,於文義亦無不可。人之所以具有生命,除了喫飯外,呼吸更是不可須臾離,而且喘息也是生來就會的本能,是“無學而能者”,猶如“牛生而倀(棖),雁生而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敶)”一般。再者,“息”字本从“自”作,“喘也”之訓顯然與其本義相關。如睡虎地秦簡《詰》篇三六背貳“一室人皆毋(無)氣以息”,此“息”字也用其本義。當然,細繹《鶡冠子·道端》文句之意,將“息”與“食”並列,似乎解釋為“休息”更恰當些。
以《鶡冠子·道端》“凡可無學而能者,唯息與食也”一句反觀楚簡,還可以證明郭店簡《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的“疾”當以讀作“息”為是。同時也可附帶證明,今本《緇衣》“毋以嬖御人疾莊后,毋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的“疾”,郭店簡本相應之字作“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上博簡本作“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學者多以為二字從“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得聲,有可能“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是從“自”分化出來,古音“自”、“疾”同為從紐質部字,故可讀為今本之“疾”字的看法是可從的。[12]郭店楚簡整理者釋“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為“息”可從,字可據今本直接讀為“疾”;上博楚簡“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
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字類此,也當讀為“疾”,同樣是音近相通的關係。

2008-3-27初稿
(編者按:[1]釋文及句讀參照下引諸家之釋讀意見給出。“沽”讀為“胡”,從劉信芳師《上博藏五試解七則》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1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第18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陳劍:《談談〈上博(五) 〉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
[4]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5]李天虹:《再谈〈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息”字》,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1日。後李先生將以上兩篇文章中的觀點融入《〈鮑叔牙與隰朋之諫〉5-6號簡再讀》一文,刊發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的《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6]周波:《上博五札記(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6日。
[7]牛新房:《讀上博(五)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9月17日。
[8]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競建內之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釋》,臺灣大學中文系“戰國學術研究計畫”系列演講,2006年10月18日。此轉引自林志鵬先生《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一文,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7月13日。
[9]林志鵬:《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7月13日。
[10]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第269、33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1]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第90、112頁,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1版。
[12]參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第103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第260、261頁,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還可參上引李天虹先生《再谈〈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息”字》和牛新房先生《讀上博(五)札記》兩文所引述。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38.html

以上是关于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