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彰化師大國文系)
《郭店‧六德》16“勞其其△1△2之力弗敢單(憚)也”,二者字形分別作: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1)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2)
趙平安先生指出:“2000年初在清華簡帛研讀班上,我曾試讀為股肱。此說當時幸得多位學者贊同,廖名春先生更率先在文中惠予引用。[1]後來,陳偉先生又專門撰文加以論證。[2]看來在這兩個字的釋讀上,大家頗有共識。”[3]其中“△1”字形從“夃”,讀為“肱”,已有學者指出。[4]但是對於“△2”的構形,目前尚無共識,如何琳儀先生隸定作“忧”,以為字形同於《信陽》1.039的“忧”。[5]陳斯鵬先生則認為字形應分析為從“又”加衍筆,如同《六德》30的“友”字。[6]陳偉先生認為此字左從心,右旁與甲骨文“厷”字形似。疑當釋為“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通作“肱”。[7]侯乃峰先生亦說:“C2(引案:指“△2”)構形頗爲詭異,右部所從字形之筆勢雖與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厷’字形C4、C5相似,但與楚簡中‘厷’字形C3有一定距離,此存疑,暫隸定爲‘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依文義讀爲‘肱’。”[8]
建洲案:由上引三家的說法,可見“友”與“厷”與“尤」三字字形存在糾葛的現象。筆者以為上述諸說,何先生之說可信。侯乃峰文中所指的C4、C5分別作: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甲骨文)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金文)
主體結構是“又”,但是“△2”顯然並不從“又”,彼此字形還有距離。至於楚簡從“厷”的字,如: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上博(二)‧民之父母》簡9“厷”,即上引侯文的C3)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郭店‧語叢四》16“雄”)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郭店‧語叢四》26“雄”)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上博四‧曹沫之陣》56“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包山》44“鈜”)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包山》169“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信陽》2.4“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隨縣》10“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陳劍先生指出:“戰國楚簡、曾侯乙墓竹簡中,有不少從厷的字。如包山169、183簡‘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26、44簡‘鈜’,143、162簡‘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曾侯乙墓208簡的‘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10簡‘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48、53簡‘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出郭店楚簡《語叢四》14、16、26簡‘雄’等,厷字寫法大同小異,均作‘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類形。其特徵是‘又’下所從以上下兩弧筆合成一個近似圓形,與其它從口之字口作‘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類型明顯有別。它顯然應該是從西周金文的‘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字發展而來的。甲骨文、族氏金文的‘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與手形(‘又’字)分離,即成為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形;以後‘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以上下兩弧筆合成,即成為戰國楚系文字的‘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9]可見“厷”基本形體從“又”是沒有問題的。以此觀之,《上博(三)‧周易》簡51“折其右肱”的“肱”字作: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3)
整理者隸定作“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10]大概是有問題的,因為仔細觀察字形並不從“又”。筆者以為“△2”、“△3”均應隸作為從“尤”,楚簡從“尤”之字如下: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信陽》1.039“忧”)[11]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蔡》甲三61“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蔡》甲三143“蚘”)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蔡》甲三182-2“蚘”)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簡7“蚘”)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蔡》零472“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新蔡》零204“訧”)
陳劍先生認為:“這些字形很明顯都不从‘又’,而且其形體似乎是一個整體,很難拆分出一個獨立成字的部分來。‘尤’字的字形結構當如何分析,看來還衹能存疑待攷。”[12]看得出來“△2”、“△3”顯然從“尤”,可讀作“肱”。“尤”,匣紐之部;“肱”,見紐蒸部。聲紐見匣古同為喉音,關係密切,如“咸”,匣紐;從咸聲的“緘”,見紐。“骨”,見紐;從骨聲的“滑”,匣紐。而韻部之蒸陰陽對轉,所以聲韻關係絕無問題。其中“△3”應該是變形音化的現象,即將意符“厷”的“又”旁改為形近的聲符“尤”。
另外,上引陳斯鵬先生以為“△2”從“友”作,其所舉字形是《郭店‧六德》簡30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六德》30) (《六德》30)(《天子建州》甲本10) (《天子建州》乙本10)
這種寫法亦見於《上博六‧天子建州》甲本10及乙本10。此二字一般隸定上作“友”(從二“又”),以為是“又”加上贅筆。但是這些字形顯然不從“又”,[13]不免啟人疑竇。筆者以為這些寫法應從“尤”,上部所從即上引《新蔡》零472的“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文例:不為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憂)),所以《六德》等字應該隸定作“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讀作“友”,“尤”、“友”同為匣紐之部。
最後,《上博六‧用曰》4“攝[14]好棄△4”,“△4”字形作: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整理者釋為“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何有祖先生釋為“忧”,因與前面的“好”意義相反,故而可讀作“尤”。《詩‧小雅‧四月》:“廢爲殘賊,莫知其尤。”鄭玄箋:“尤,過也。”[15]其說可信。此字乍看之下以為從“又”,不過這只是筆劃寫得較直而已,況且由“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
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部件的位置,還是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出是“尤”字的。
(編者按:[1]廖名春:〈郭店楚簡〈六德〉篇校釋〉《清華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清華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8)頁74。
[2]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95-396。
[3]趙平安:〈關於夃的形義來源〉,簡帛網,2007.01.23。
[4]參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簡帛研究網,2005.08.15、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2006.11.29,以及上引趙文。
[5]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頁166。又載於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頁61。
[6]陳斯鵬:〈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頁410。
[7]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頁395。
[8]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2006.11.29。
[9]陳劍:〈釋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頁237-238。
[1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頁63、205。
[11]陳劍:“此據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齊魯書社,1995年11月)147頁簡25摹本,同書137頁所收此簡照片比《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圖版一一六(CXVI)所收清晰。《戰國楚竹簡匯編》釋為右从‘厷’,此從劉雨先生《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所釋,見《信陽楚墓》,126頁。”參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頁75注3。亦載於《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頁60注3。
[12]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頁76。亦載於《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頁61。
[13]參《楚文字編》頁183。
[14]讀為“攝”,見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07.09。
[15]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07.09。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79.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