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
(島根大學教育學部)
針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中收錄的《孔子見季桓子》篇,在濮茅左先生的釋文的基礎上,以陳偉先生、何有祖先生、李銳先生等為先驅,眾多的學者展開了探討。但因此篇均為殘簡,故應對其內容進行更加確切地把握的地方還為數不少。由於全篇開頭1號簡提領全篇,故對1號簡内容的釋讀與綴合的把握,也就尤為重要。故本稿欲在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問題上,闡述一下鄙見。
首先,揭示李銳先生的釋文[1]如下:
孔子見季桓子,斯問之:曷□者是并(?),【1號簡】斯忠=(中心)樂之?夫子曰:上不辠(親)仁而附臤(賢),問其治於佚人乎?夫士,品物【3號簡】
在1號簡與3號簡的綴合的疑問點上,首先指出其簡長問題。據濮茅左先生的説明按,1號簡的簡長為21.3釐米,3號簡的簡長為33.2釐米,完簡簡長為54.6釐米。1號簡與3號簡的簡長之合為54.5釐米基本與完簡等長。但是,這裏之所以成為疑問點,是由於在1號簡的末尾處被確認有一字殘缺,即在“并(?) ”字之後,應另有一字存在。關於簡長,雖然我們可以考慮到依簡的不同其長短也略有差異,但若把1號簡末尾殘缺字下半身的字長與字間空白處的長度加到一起的話,想必1號簡與3號簡綴合之後的簡長會超過55釐米許多,所以容易讓人感覺到二者的綴合很難成立。此外,由於1號簡的竹簡保存條件不佳,文字也就不是十分清晰,加之未釋字的存在,故給釋讀留下了許多可以再次加以斟酌的餘地。
因此,鄙人再次對1號簡中的未釋字進行了仔地的觀察,在與其他諸簡的文字進行比較後,發現依“曷□者”中的未釋字的下方“又”的字形以及其上方的痕跡可以看出,“曷□者”中的未釋字有可能與3號簡中可見的“臤” [2]為同一字。另外,關於簡末的殘缺字,可見如“自”的字痕,所以簡末的殘缺字也有可能與3號簡和4號簡中均可見的“辠”為同一字。據以上的推定,可對1號簡進行如下釋讀:
孔子見季桓子。斯[3]問[4]之:曷[5]臤(賢)者是能[6]辠(親)【1號簡】
據此釋文,再次對竹簡的形制、構文、內容進行分析。作為1號簡的下接簡,可讀取以下所示的4號簡。
仁=(仁,仁[7])者是[8]能行聖人之道。女(吾[9])子辠(親[10])仁,行聖人之道,則斯[11]【4號簡】
此外,1號簡末尾處可見的竹簡的縱向裂紋的位置于4號簡上部的裂紋處的位置相吻合,斷裂處中竹簡的損傷的類似性也傍證著兩者的綴合。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孔子見季桓子》篇的頭簡可復原如下:
孔子見季桓子。斯問之:曷賢者是能親【1號簡】仁,仁者是能行聖人之道。吾子親仁,行聖人之道,則斯【4號簡】
原本應就所有殘存簡的綴合、編聯進行提案,但由於鄙人尚未形成完整的提案,故先將對全篇起點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發表拙論。若能得到大方之家指正幸甚。
(翻譯:郭丹)
2007年8月6日
(編者按:[1]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以下簡稱為“李銳釋”。
[2]從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3]從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簡稱為“陳偉1釋”。
[4]從李銳釋。
[5]從李銳釋。
[6]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簡稱為“何有祖釋”。
[7]從陳偉1釋。
[8]從陳偉1釋、何有祖釋。
[9]“女”原釋讀為“如”。但根據此後的“子”,此處疑讀為“吾”。
[10]從陳偉1釋。
[11]從陳偉1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52.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