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今天傍晚終於拿到了盼望已久的《上博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六冊,匆忙翻閱,發現了一個跟編聯和分篇有關的問題。這裏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此冊中所收《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兩篇,按照整理者的說法,前者末簡有“墨鉤”“示此文結束”,後者則首簡有一個“智”字,其後則空二字,也是“示上一篇結束”。這樣,這兩篇完全互不相干。關於後一篇首簡上的“智”字,陳偉先生和何有祖先生都表示過意見。下面只引何有祖先生的說法:[1]
“智”,寫于簡首,其下留二三字空白再抄寫簡文。整理者以為“上一篇末字”。陳老師認爲:此字可能為本篇篇名。
按:已有研究無疑是有益的。本篇一共5支簡,第1、5號簡相連後[2],原有的第4支簡很自然的成爲末簡。第4支簡最後幾個字,原整理者作:王子不得君楚,邦國不得。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只是城公根據王子木不知民情而作出的推測,但是整理者所作斷句很難看出其中有推測的意味。我們認爲這句話的可斷作:王子不得君楚邦,或不得。我們發現“或不得”之後沒有說完,而最末一簡已經寫滿了!還好書寫者變通的在首簡留出的空白部分最頂端寫了一個“智”字。“或不得知”見于典籍,如《新書·大政下》:“無世而無聖,或不得知也;無國而無士,或弗能得也。”如此書寫者心中的末簡的釋文應作“……王子不知麻,王子不得君楚邦,或不得智(知)”。
如此我們便知道現有《平王與王子木》是完整的佚書,末簡未寫完而轉寫至首簡留白處幷與首字隔開。當有益對簡牘書寫制度的探討。
其實,閱讀經過凡國棟先生重新調整的《平王與王子木》,[2]此篇最後說“王子不知𣏟(麻),王子不得君楚,邦或不得”,既指出了王子不能“君楚”,又指出了他還得不到“邦”,文意已足。何先生的斷句和理解恐怕都是有問題的。
那麼,《平王與王子木》篇首簡的“智”字應當怎麼看呢?其實,仔細觀察《平王問鄭壽》篇的第六簡就可以知道。此簡最後一字不甚清楚,整理者釋為“弟”,何有祖先生指出當是“弗”字,十分正確。[3]試看下面兩個“弗”字的寫法便可肯定無疑: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上博(二)‧從政甲》第二簡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第五簡
知道了此字為“弗”,也就知道了此簡當與《平王與王子木》的“智”字當連讀。連讀以後,可知《平王問鄭壽》第六簡鄭壽回答平王的話是“臣弗智(知)”。
因此,比照以前整理者的習慣,《平王問鄭壽》與《平王與王子木》應當合在一起整理,篇名或可稱為《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這兩個故事,大概是一個大篇中的兩個小段。
至於《平王問鄭壽》第七簡,其字體與內容皆與此篇無關,究竟應當屬於哪一篇,有待進一步研究。


2007年7月12日
(編者按:[1]參看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二)》,“簡帛”網站首發,2007年7月9日。
[2]參看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站首發,2007年7月9日。
[3]參看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简帛”网站首發,2007年7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41.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