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字異構補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瞻”字異構補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瞻”字異構補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上博六《平王問鄭壽》簡7:“溫恭淑惠,民是
“瞻”字異構補釋望。”[1]
其中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陳劍先生釋為“瞻”,但在構形分析上,認為該字所从即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簡3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可以有兩種隸定,一是隸作“
“瞻”字異構補釋”,二是隸作“
“瞻”字異構補釋”。[2]其後劉釗、董珊兩位先生分別著文對
“瞻”字異構補釋字的構形進行了討論。[3]
劉先生把該字與國差甔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相聯繫,認為
“瞻”字異構補釋字所从之“
“瞻”字異構補釋”為“
“瞻”字異構補釋”之變,他說:
陳劍先生隸“
“瞻”字異構補釋”爲“
“瞻”字異構補釋”幷讀爲“瞻”,其說極是。“
“瞻”字異構補釋”所從之“詹”與上揭諸字所從“詹”旁不同的是字不從“言”而從“口”。造成這種異體寫法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因“言”旁與“口”旁作爲偏旁可以通用,一種可能“口”旁即是“言”旁之省。
“
“瞻”字異構補釋”所從之“詹”旁從“厂”作,但與國差甔“
“瞻”字異構補釋”字所從“詹”旁不同的是,其“厂”旁寫到了“
“瞻”字異構補釋”字的“
“瞻”字異構補釋”和“
“瞻”字異構補釋”的中間。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將國差甔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所從的“
“瞻”字異構補釋”旁寫到“厂”旁的上邊,再將“厂”下邊的“言”旁改寫成“口”,就會變成:
“瞻”字異構補釋形。所以從字形分析上看,陳劍先生將“
“瞻”字異構補釋”釋爲“瞻”無疑是正確的。陳劍先生還指出與“
“瞻”字異構補釋”字右旁相同的字形還見于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簡3:“大舊(久)而不俞(渝),忠之至也。
“瞻”字異構補釋而者
“瞻”字異構補釋,信之至也。”中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
“瞻”字異構補釋。這一比較很有啓發性。該字很有可能也是“詹”字。[4]
董珊先生把“
“瞻”字異構補釋”跟司馬成公權的“權”字聯繫起來作為考察,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他說:“司馬成公權銘文此字所在的句子是‘以
“瞻”字異構補釋=(禾
“瞻”字異構補釋)
“瞻”字異構補釋(權)甹(平)石’,‘禾
“瞻”字異構補釋權’為詞,讀為器名‘權’的那個字,當分析為從‘石’、‘
“瞻”字異構補釋(
“瞻”字異構補釋)’聲。……但在《平王問鄭壽》簡7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中,因爲要讀為‘瞻’,其右旁就應當分析為從‘權’、‘石(音擔)’聲,這樣自然可以讀為‘瞻望’之‘瞻’。”[5]
兩位先生的分析都有根據,但也都面臨一定的困難。劉先生所設想的作為演變的關鍵環節的字形沒有得到古文字材料的支援,或者說從
“瞻”字異構補釋到的
“瞻”字異構補釋演變過程還存在著缺環。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過“‘厂’旁寫到了‘
“瞻”字異構補釋’字的‘
“瞻”字異構補釋’和‘
“瞻”字異構補釋’的中間”的字形。結合戰國文字詹聲字多从“
“瞻”字異構補釋”與从“詹”互作的情況來看,國差甔的“
“瞻”字異構補釋”字所从的“厂”實際是“厃”的省形,似乎也不大可能寫到“
“瞻”字異構補釋”字的“
“瞻”字異構補釋”和“
“瞻”字異構補釋”的中間。董先生所面臨的困難有兩點,一是詹聲跟石聲的關係似乎還有待認定,即“石”之讀“擔”也可以認為是同義換讀;二是
“瞻”字異構補釋作“石”或“擔”用,目前也同樣得不到古文字材料和傳世文獻材料的支持。
我們認為
“瞻”字異構補釋字構形的分析,終當以陳劍先生第一說為勝,即从見,甚聲。
從現有的古文字材料出發,楚簡中“甚”字的演變序列可以作如下推測:
“瞻”字異構補釋1——
“瞻”字異構補釋2——
“瞻”字異構補釋3——
“瞻”字異構補釋4——
“瞻”字異構補釋5
(1《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第24簡;2《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36簡;3《上博簡·用曰》第19號簡;4《上博簡·用曰》第19號簡;5《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第3簡)
其中第4形見於《用曰》19號簡。其辞云:“有眛其不見,不邵(昭)其甚明;有泯泯之不達,而散其
“瞻”字異構補釋章(彰)。”[6]整理者釋
“瞻”字異構補釋為“可”,沈培先生改釋為“甚”字,其說確不可易。[7]
將1中八和口調換一下位置,便成為2;在2形的八字下加一短橫便成為3;再將3的下部反轉,即成為4;最後將4右下一筆先至左邊便成為5,也就是上博簡《用曰》19號簡瞻字所从的偏旁。當然從3到5也有可能是直接演變,即將左下一筆向相反方向折筆而成。
甚聲字一般歸入侵部,詹聲字古音一般歸入談部,但二者常常發生關係。按之金文,“甚”字作“
“瞻”字異構補釋”,“湛”字作“
“瞻”字異構補釋”,說明“甚”字也是从“甘”得聲的,而甘聲字今各家多以為談部字。金文毛公鼎云:“
“瞻”字異構補釋餘
“瞻”字異構補釋圂湛於
“瞻”字異構補釋(艱)。”又云:“俗(欲)女(汝)弗以乃辟圅(陷)於
“瞻”字異構補釋(艱)。”前文云:“湛於
“瞻”字異構補釋(艱)”,後文作“圅(陷)於
“瞻”字異構補釋(艱)”,此二字相通之確證也。《逸周書·祭公》:“昔在先王,我亦丕以我辟險於難。”“險”與“湛”、“圅”用法相同,而“險”古音在談部。《說文·甘部》:“
“瞻”字異構補釋,和也。从甘,从
“瞻”字異構補釋,甘亦聲。讀若函。”“甚”从甘聲而讀若圅,猶“
“瞻”字異構補釋”从甘聲而讀若函也。學者多讀“湛”或“圅”為“陷”,其實在“陷沒”的意義上,“湛”為本字,而“圅”為假借字。《說文·水部》:“湛,沒也。从水,甚聲。
“瞻”字異構補釋,古文。”古文
“瞻”字異構補釋即“淡”字,古音在談部。各家囿于古韻分部,多有疑問,[8]亦大可不必也。
甚聲字與談部相通,一直延續到漢代。《汉书·叙传上》:“若夫嚴子者,絶聖棄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歸之自然。”《冀州從事張表碑》:“恬靜湛泊,匪偟時榮。”是“湛泊”即“澹泊”。《說文·欠部》:“歁,食不滿也。从欠,甚聲。讀若坎。”欠字古音在談部。
需要指出的是,古文字中字形的變化有時往往是形體和語音這兩種因素發生協同作用而造成的。比如楚簡中“
“瞻”字異構補釋”和“
“瞻”字異構補釋”的相混,[9]傳世文獻中“參”和“喿”的相混,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我們雖然認為瞻字聲旁的變換主要是由於甚聲与
“瞻”字異構補釋(詹)聲相近的緣故,但是兩者字形上的相近(上部同从八,下部同从口)很可能也是導致瞻字聲旁變換的原因之一。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陳劍《〈上博(六)〉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3。
[3]劉釗《〈上博五·君子爲禮〉釋字一則》,“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4。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四)》,“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9。
[4]劉釗《〈上博五·君子爲禮〉釋字一則》,“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4。
[5]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四)》,“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9。
[6]疑“不邵”當作“而邵”,因上下文均有“不”字,并且“不”“而”二字筆勢略似,故而致誤。
[7]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2。
[8]商承祚先生《說文中之古文考》:“甚之古文作
“瞻”字異構補釋,則此不當從
“瞻”字異構補釋聲。或當有誤。”
[9]參見:曾憲通《從“
“瞻”字異構補釋”符之音讀再論古韻部東冬的分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第三屆中國古文字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問學社有限公司,1997年。《再說“
“瞻”字異構補釋”符》,《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蔡哲茂《上海簡孔子詩論“讒”字解》,“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3月6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2/caizhemao01.htm。顏世鉉《楚簡“流”、“讒”字補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謝維揚、朱淵清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孟蓬生《“
“瞻”字異構補釋”聲字考辨》,未刊稿。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57.html
以上是关于“瞻”字異構補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