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首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仲弓》,由李朝遠先生整理,[1]刊布后復经多位學者討論,在编连、釋文上已取得重大進展。不過,這篇竹書殘损嚴重,其中可與傳世文獻比照的內容有限,因而在缀合、編連、釋字和詮釋上,都還存在許多懸疑。本文谨在采集诸家之说的基础上,试加疏释。不确之处,还祈方家指正。
按照我们的理解,《仲弓》可分三章,即季桓子、为政、民务。在这篇小文中,我们只涉及“季桓子”一章,另外二章拟另文探讨。
  释文
季桓子使仲弓為宰。[一]仲弓以告孔子曰:“季氏[二]【1】……使雍也從於宰夫之後。[三]雍也憧【4】愚,[四]恐貽吾子羞。[五]願因吾子而辞。[六]”孔子曰:“雍,汝【26】囗与聞之[七],夫季氏河東之成家也,[八]亦【2】囗囗囗囗宜。小人之至者,[九]教而使之君子,[十]無所囗人。[十一]今汝相夫【16】子,[十二]有臣萬人道汝,[十三]思老其家,[十四]夫【3】以行矣。[十五]為之,[十六]余誨汝。[十七]”……【5】
  编连
涉及简序各家,大多以1号简为篇首。黄人二与林志鹏二氏将1号简看作第二部分的首简,与其他诸说也在很大程度相同。[2]在现存留有顶端的诸简中,只有1号简的首句完整,适合作一篇之始。从内容看,由季桓子使仲弓为宰,而引起本篇话题。这样安排也很恰当。
陈剑、李锐以1号、4号简前后相序(有缺文)。[3]赵炳清则进一步认为二简原本是一简,指出:“因为根据李朝远先生的整理,认为整简全长为47厘米左右,字数在34至37字之间,第一道编绳距简上端约0.8厘米,第三道编绳距简下端约1.6厘米,第一道编绳距第二道编绳约23厘米。此二简合长41.3厘米,字数为29字,当是在第二道编绳处断裂,故而少了5.7厘米,缺了约7字。”[4]从彩色放大图版看,二者篾色、宽度相当,再考虑到内容,原为一简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
4号简与26号简连读,是李学勤、李锐的意见。[5]
26号简之后,陈剑、李锐、赵炳清均以为是2号简,[6]黄人二、林志鹏以为5号简,晁福林以为3号简。[7]我们倾向于认为是2号简。26号简存简首,长23.4厘米,有16个整字,下部断口处尚有一字的上部。原释文未提及,李锐、陈剑释为“女”,读为“汝”。[8]从残笔看,可信。又6号简在“雍”后,亦有“女(汝)”字,亦可佐证。2号简存尾端,长19.9厘米,13字。二者篾色相近,宽度相同,有可能原属一简。由于只残去2.7厘米左右,26号简的末字“女”和2号简的首字“与”残去的部分还应占一些位置,这样实际残去的可能只有一个字。
陈剑指出:“簡16與簡3有可能當拼合、連讀。相接處孔子所說‘今汝相夫子’,可以解釋為謂仲弓作季氏宰、相季桓子。本篇附簡‘夫子唯有舉,汝獨正之’之‘夫子’亦指季桓子。今暫分開釋寫。”赵炳清进一步认为:“简16与简3可以直接连读,缀合成一简。……‘夫子’,指季桓子。《论语·卫灵公》‘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孔子即称季氏为‘夫子’。”这二简篾色、宽度略同。其中16号简上下皆残,长21.9厘米,自第二道编绳(契口较明显)以下残存4.9厘米。3号简上残,存17.8厘米。据李朝远先生介绍,第二道编绳至第三道编绳约21.7至23厘米,第三道编绳距下端约1.6厘米。二者相加即中间一道编绳距下端长约22.3~24.6厘米。16号简自中间一道编绳长度加3号简长度,共22.7厘米,正在上述数值之内。实际上,在现有残存下半段的几枚简中,只有3号简长度适于接在16号简之下。其他的都比3号简长,超出了16号简下端残去的长度,不可能与拼接。
16号简与3号简在竹书中的位置,可由以下二点推定。第一,16号简背面书有篇题,应该靠近篇者或者篇尾。第二,3号简的内容,很象是承接1~2号简而来,在讨论仲弓是否接受季氏任命的问题。现在的安排,与上(2号简)、下(5号简)在语义的连贯方面,缺乏明确的根据,但似乎不好再提前(4号简与与26号简连读)或者延后(7号简以后已经在具体谈论为政何先了),姑且如此。
  考释
[一]桓,字原作“亘(从辶)。李朝远云:“季亘(从辶)子即文献中的‘季桓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氏,名斯,生年未详,卒于公元前四九二年(一说为前四九○年),谥桓子。” 仲,原作“中”。宰,字原从刂。李朝远云:“即‘宰’。……《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春秋时,宰为卿大夫的家臣。《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何晏注:‘宰,家臣。’”据《左传》,季桓子执政在定公三年(前505),死于哀公三年(前492)。在季桓子执政早期,阳虎为季氏重臣。定公八年(前502),阳虎失势。阳虎在季氏的职位,《公羊传》定公八年云:“阳虎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宰也。”然则,仲弓为宰当在此后。孔子于定公十三年去鲁,[9]哀公十一年(前481)归鲁。竹书此篇叙仲弓与孔子反复交谈,当在孔子去鲁之前。又《左传》定公十二年(前498)季氏宰,将堕三都。”这时离孔子去鲁已近,仲弓为季氏宰,多半应在此前。综上所述,仲弓为季氏宰,当在定公八年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02至498这四年之间。[10]仲弓年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引《孔子世家》说:“少孔子二十九岁。”在以上推定的仲弓为季氏宰的时段里,孔子年龄在五十上下,仲弓大约二十出头。朱渊清因而怀疑《史记索隐》有误。[11]这样的怀疑先前也已有过。清李锴《尚史》“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句下自注云:“老友朱庸若曰:‘冉有與季路並驅,不當少長二十年。’説似近。”
[二]氏,本作“是”。李朝远云:“楚简中,‘是’往往借为‘氏’,如《包山楚简》二·四、二·八九的‘是’均可释为‘氏’。文献中,‘是’与‘氏’通。《仪礼·觐礼》‘太史是右’,郑玄注:‘古文是为氏也。’从简文看,季氏应指季桓子。”所举包山简二例,是否可读为“氏”,似难确认。楚简中最好的例证,实际上是在上博简中。比如《子羔》1号简“有虞是”、10号简“有娀是”、12号简“有始是”,又如《容成氏》中的“仓颉是”、“轩辕是”等等。
[三]雍,李朝远云:“仲弓名。”宰,原从刂。宰夫,李朝远云:“《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宰夫’一职,为下大夫,‘掌治朝之法’。简文中的‘宰夫’已非王官,为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掌管膳食,说称‘膳宰’。”林志鹏云:“仲弓接任季桓子宰的時間可能在孔子離魯前,是以能當面問政於夫子,而《仲弓》所謂‘從於宰夫之後’可能正指接任子路家宰之主政位置,‘宰夫’所指為子路。”[12]晁福林则云:“学者或以为简文中的‘宰夫’职位高于‘宰’,所以仲弓才说自己要去季氏之家是‘从于宰夫之后’。……东周时期在宰职之上的应当是太宰(即冢宰) ,而非宰夫。愚以为宰夫之职当在宰之下,仲弓之语只不过是一种谦辞。”[13]林志鹏引述李虎子认为:“簡文仲弓自稱‘僮愚’,語極謙卑,可作為仲弓年少而接任季氏家宰之旁證”。[14]
[四]憧愚,李学勤读为“童愚”。[15]《荀子·成相》云:“愚以重愚,闇以重闇,成为桀”。李锐曾据以读为“重愚”。[16]廖名春指出:“但早期文献里却没有作儿童义的‘童愚’一词。相反,却有‘憧愚’或‘愚憧’说。《大戴礼记·千乘》:‘司寇司秋,以听狱讼,治民之烦乱,执权变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闲,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王聘珍:‘憧愚,无定识之民。’《史记·三王世家》:‘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而不逮事。’《集韵·钟韵》:‘蠢,騃昏也。或作憧。’可见‘憧愚’或‘愚憧’即‘蠢愚’或‘愚蠢’。”[17]针对廖氏所引《大戴礼记·千乘》的文句,孔廣森解釋說:“造作不畏法之事,以惑愚民。”[18]廖氏将“憧”如字读,训“憧愚”为“愚蠢”,当是。
[五]恐,从工从心。楚简恐字如此作,九店621号墓13号简、上海博物馆藏简《彭祖》8号简、葛陵甲三15号简皆有此字。怡,假为“贻”,从陈剑说。吾子,敬爱之称。《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 郑玄注:“吾子,相親之辭。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稱。”羞,从䐓从心。李朝远认为字同“𢝊”即“忧”。陈剑指出与羞音近可通。孟蓬生云:“需要指出的是,此字并不是憂字。此字构形当分析从心,䐓声。……实际上䐓即脜字之异构。《说文·肉部》:‘脜,面柔也。从?,从肉,读若柔。’《广韵·尤韵》:‘䐓,面和。’《集韵·尤韵》:‘脜䐓,《說文》:面和也。或从页。’又《集韵·有韵》:‘腬䐓,面色和柔皃。或从页。’古音柔声、丑声相通,故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羞可以相通。……《说文·羊部》:‘羞,进献也。从羊丑。羊,所进也。丑亦声。’可知羞字本义与‘羞耻’之‘羞’无关。然则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字从心,䐓声,当为‘羞耻’之‘羞’的本字。”[19]
[六]愿,从元从心。李朝远云:“同愿,两字均从心,‘元’与‘原’通。”楚简“愿”字皆如此,见于上博藏简《孔子诗论》14、19以及《柬大王泊旱》21号简。辭,本作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李朝遠釋爲“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讀爲“治”,相關一句話讀作“願因吾子而治”。其他论者從之。楚簡中,從“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的字有多種讀法。陳英杰歸納為“始”、“治”、“詞”、“殆”4種。[20]楚簡中“詞”可借爲“辭”。上博藏竹書《容成氏》22號簡云:“冬不敢以寒詞,夏不敢以暑詞。”二“詞”字寫法與《仲弓》此字相同,均讀爲“辭”。[21]郭店竹書《緇衣》6、7號簡云:“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詞其所能,則君不勞。”裘錫圭按云:“從文義看,似應讀爲辭讓之‘辭’。今本有‘臣儀行不重辭’之語,蓋以‘辭’爲‘言辭’,亦非。”[22]其寫法與《仲弓》此字聲符一致,只是義符作“言”,而《仲弓》作“口”。《論語·雍也》記:“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仲弓與閔子騫同樣以德行著稱,在面臨季桓子委任時,作出類似的反應,應該是正常的。后文孔子对仲弓加以劝勉,也可见读为“辞”较为合理。
[七]李锐说:“簡26最後一字殘劃可能是‘女’,讀為‘汝’。”[23]陈剑也说:“‘汝’原作‘女’,圖版尚存右上殘劃。原未釋。”
[八]河東,晁福林云:“大河以東地區”。先秦、秦漢人所說“河東”,有兩個不同地方。先秦、秦漢人習慣將黃河河道分爲三段,即西河、南河、東河。如《禮記·王制》云:“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遙。”這三段河道所指,孫詒讓概括說:“禹治河故道,自積石西來,至今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唐東受降城,折而南流,入《職方》雍、冀二州境,《禹貢》、《王制》所謂南河也。過大伾山南,至今河南衛輝府浚縣,漢黎陽縣宿胥口,又折而東北流,合漳水,至今直隸永平府樂亭縣碣石入海,《王制》所謂東河也。”[24]古人所說的“河東”,在較多場合是指西河之東。如《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凶,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凶亦然。”另一處河東,是指東河之東。《周禮·夏官·職方氏》述九州云:“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廬、維……”。《爾雅·釋山》云:“河東岱”,邢昺疏云:“云‘河東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竹書在說魯國季氏,所云“河東”當指後者,而不是前者。竹書《仲弓》的出土,使我們得知,先秦人所說的“河東”,實際上也包括魯國在內。成家,李朝遠云:“城”,借爲“成”,通“盛”。“家”,領有采邑的卿大夫稱家。季桓子于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五)其父季平子逝後立爲卿。簡文“季是(氏)河東之城(盛)家也”,謂季氏家族爲河東的顯赫之家,猶如《左傳·昭公五年》所記:“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史杰鵬云:“‘城家’當直接讀爲‘成家’。古代有用‘成’作修飾詞來形容家邦的說法,比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杜預注:‘成國,大國。’又昭公五年:‘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後面那段文句以‘大家’和‘成縣’以及‘强家’對文。在春秋時代,諸侯稱國,卿大夫稱家,一個家族有時就占有一個縣邑甚至幾個縣邑,家族在某些情况下和城邑是合而爲一的,所以《論語·公冶長》裏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如果讀‘城家’爲‘盛家’,表面上看更加合理,但恐怕不符合當時人的習慣說法。”[25]對于《左傳》昭公五年的“成縣”,俞樾曾有論及。他說:“襄十四年《傳》‘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杜曰:‘成國,大國也。’然則成縣亦猶大縣也。《釋名·釋言語》曰:‘成,盛也。’盛與大義相近。《禮記·檀弓篇》鄭注曰:‘成猶善也。’善與大義亦相近。《詩·桑柔篇》鄭箋曰:‘善猶大也。’”[26]《左傳》襄公十四年的相關文字爲:“師歸自伐秦。晋侯舍新軍,禮也。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爲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這裏說的“禮”大概與《周禮·夏官·序官》中的一段記載有關,其云:“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杜注恐即由此而來。[27]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成國”與“諸侯之大者”相當,而大國與次國、小國相對。相應地,“成家”亦即“大家”,[28]是卿大夫中最有勢力的家族。春秋中晚期,“三桓”執掌魯國權柄,季氏尤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史墨對趙簡子說:“(季友)既而有大功于魯,受費以爲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費舊績。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乎失國,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這應該就是《仲弓》稱“季氏河東之成家”的背景。
[九]“宜“下一字,李朝远“待考”。陈剑疑释“道”,黄人二、林志鹏读为“导”,[29]禤健聪认为:此字中间所从非人字,而是见于郭店和上博简《缁衣》及上博简《容城氏》中的字,“似乎也可读为顺”。[30]程鹏万对照包山、郭店简,释为“小人”合文,并将相关文句断读作:“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
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宜。小人之至者,教而使之,君子無所猒(厭)人。”[31]姑从之。
[一○]使,疑读为“事”。
[一一]“所”下一字,李朝远释为从月从口从犬之字,读为“狷”。陈剑释为“猒”,读为“厭”。然此字与12号简“猒”字有别。黄人二与林志鹏释为“怨”。
[一二]相,辅助。夫子,指季桓子。
[一三]道,楊懷源读为“導”,讲作“輔助”之意。《爾雅·釋詁下》:“導、左、右、助,勴也。”邢疏:“教導即贊勉,故又爲勴,《說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32]如字读,训为从、由,似亦通。
[一四]思,黃人二、林志鵬讀爲“使”。楚簡“思”可讀爲“使”,在包山簡中已有端倪,而在上海博物館藏简《容成氏》、《曹沫之陣》公布後,研究者發現這方面的更多例證。[33]其家,楊懷源认为指季氏家族。当是。“老”,當指“室老”,也就是仲弓擬擔任的季氏“家相”。《儀禮·喪服》云:“傳曰:公卿大夫室老、士,貴臣,其餘皆衆臣也。”鄭玄注:“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賈公彥疏云:“‘室老,家相也’者,《左氏傳》云‘臧氏老’,《論語》云‘趙魏老’,是家臣稱‘老’。云‘家相’者,案《曲禮》云大夫不名,家相長妾。以大夫稱家,是室老相家事者也。云‘士,邑宰也’者,《雜記》云:‘大夫居廬,士居堊室。’鄭注云:‘士居堊室,亦謂邑宰也。’與此同,皆謂邑宰爲士也。若然,孤卿大夫有菜邑者,其邑既有邑宰,又有家相,若魯三卿,公山弗擾爲季氏費宰,子羔爲孟氏之郕宰之類,皆爲邑宰也。陽貨、冉有、子路之等爲季氏家相,亦名家宰。若無地,卿大夫則無邑宰,直有家宰。則孔子爲魯大夫,而原思爲之宰,是直有家相者也。此等諸侯之臣,而有貴臣、衆臣之事。案《周禮·載師》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畺地。是天子公卿大夫有菜地者也。案《鄭志》答云:天子之卿,其地見賜乃有,何由諸侯之臣正有此地,則天子下有無地者也。有菜地者有邑宰,復有家相,無地者,直有家相可知。”胡培翬正義:“注云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者,老是尊稱,室老爲私室之尊,主相家事,故又稱家相。”[34]同書《聘禮》云:“賓迎,再拜。老牽牛以致之,賓再拜稽首受。老退,賓再拜送。”鄭玄注:“老,室老,大夫之貴臣。”賈疏:“案《喪服》:‘公士大夫之衆臣,爲其君布帶、繩屨。’《傳》曰:‘室老,士貴臣,其餘皆衆臣也。’鄭注云:‘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即此室老貴臣者。家相邑宰之屬,故爲貴臣也。”《禮記·檀弓下》:“歠主人、主婦、室老,爲其病也。”孔疏:“主人,亡者之子。主婦,亡者之妻。室老,家之長相。此三者幷是大夫之家貴者。”《詩·魯頌·閟宮》“三壽作朋”鄭箋:“三壽,三卿也。”孔疏:“老者,尊稱。天子謂父事之者爲三老,公卿大夫謂其家臣之長者稱室老。諸侯之國立三卿,故知三壽即三卿也。”《史記·魯世家》記:“季平子怒,囚臧氏老。”《集解》引服虔曰:“老,臧氏家之大臣。”《國語·周語下》“晋羊舌肸聘于周”章“單之老送叔向”,韋昭注:“老,家臣室老也。禮,卿大夫之貴臣爲室老。”通過上揭古注可知,“室老”可以簡稱“老”,爲卿大夫家相,亦名家宰。這正是季桓子委任仲弓的職事。因而,仲弓爲季氏宰,也可以說是爲季氏老。當然,竹書這裏的“老”是名詞的動詞用法。“老其家”是擔任家相(家宰)于其家的意思。
[一五]夫,语首助词。行,施行。这里大概指实现孔子师徒的政治理念。《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王聘珍解诂:“行,谓行其所学。”[35]矣,原作“壴”。楚简中矣多用“壴”字,如郭店竹书《老子》丙12号简、《六德》39号简。《仲弓》8、11、15号简亦然。
[一六]为之,即担任季氏宰。为,与首句“季桓子使仲弓為宰”对应。此处断读从禤健聪说。[36]
[一七]余,李朝远释为“宗”,周凤五释为“主”。[37]誨,从母从心,李朝远读为“谋”,李锐读为“诲”。[38]禤健聪云:“余字楚简常见,一般的写法上从人,中竖与两横画相交,下部或又附加口形或斜画,与宗字判然有别,本来不可能相混。但余字也有中竖不穿头的(见《郭店楚简文字编》12页余字字头,张守中等撰集,文物出版社2000年),宗字所从的宀也常写作人形(见《郭店楚简文字编》111页宗字字头)。上博简《彭祖》余字凡5见,中竖均不穿过下横画,与示字无异;简3、5、6三个余字上部所从的人均写作宀,其中简3的余字更在中竖上加了一点,与同篇简4的宗(崇)字写法完全一样。余字下加口与否本无别,因此,有理由相信,这里的所谓宗字其实是《彭祖》篇余字写法再省去口旁而来,由此与宗字形混。准此,此句应断为‘……以行矣,为之,余诲汝’。”类似写法的“余”字还见于郭店《太一生水》14号简、上海博物馆藏简《容成氏》10号简。可进一步证成禤氏之说。从母从心之字,楚简中可读为悔、敏、谋等字。读为“谋”的例证已见李朝远所举。在上博藏简《周易》19、26诸号以及《曹沫之陈》61号中,读为“悔”。在《仲弓》9号中,读为“敏”。此字似应是“悔”之本字,假作“敏”、“谋”,当然也可以假为“誨”。诲,教导,是孔子常用的字眼。如《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书《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宪问》:“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样一种释读,适与上下文(上文仲弓欲辞季氏,下文仲弓一再就教),彼此相互印证。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圖版見頁7~8(小圖)、71~102(大圖),釋文考釋見頁261~283。以下引述其中内容不再出注。

[2] 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仲弓试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3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1.htm)。下引黄、林二氏文皆与此同,不再注明。

[3] 陈剑:《上博竹书〈仲弓〉篇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8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李锐:《〈仲弓〉新编》,“孔子2000”2004年4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下引陈氏文皆与此同,不再注明。

[4] 赵炳清:《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及讲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下引赵氏文皆与此同,不再注明。

[5] 李锐:《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三十二次研讨会综述》,“孔子2000”2004年4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032.htm)。

[6] 李锐:《〈仲弓〉新编》,“孔子2000”2004年4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

[7] 晁福林:《上博简<仲弓>疏证》,《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下引晁氏文皆与此同,不再注明。

[8] 李锐说见《〈仲弓〉续编》。

[9] 孔子去鲁年份,参看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页26~27,中华书局1985年。

[10] 参看廖名春《季桓子使仲弓为宰——楚简〈仲弓〉篇札记之一》,“孔子2000”2004年5月7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jhzszgwzcjzgzj1.htm);廖名春:《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章读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 朱渊清:《仲弓的年龄及其身份》,“孔子2000”2004年4月29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gdnljqshenf.htm)。

[12] 林志鹏:《仲弓任季氏宰小考》,“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14)。

[13] 晁福林:《上博简<仲弓>疏证》,《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14] 林志鹏:《仲弓任季氏宰小考》,“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14)。

[15] 李锐:《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三十二次研讨会综述》,“孔子2000”2004年4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032.htm)。

[16] 李锐:《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三十二次研讨会综述》,“孔子2000”2004年4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032.htm)。李氏后来也同意“憧愚”即惠赐的解释,见李锐:《读上博三札记》,“孔子2000”2005年8月19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911)。

[17] 廖名春:《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章读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8] 《大戴禮記補注》,《清經解》卷七○六,第四册,頁807,上海書店1988年。

[19] 孟蓬生:《上博竹书(三)字词考释》,“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mengpengsheng01.htm)。

[20] 《楚簡札記五種》,《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2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頁26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32注釋20,文物出版社1998年。

[23] 李锐:《〈仲弓〉续编》,“孔子2000”2004年4月20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ushi.htm)。

[24] 《周禮正義》,第10册,頁2624,中華書局1987年。孫氏所云東河入海不確,看下文。

[25] 史杰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簡帛研究”2005年7月1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shijiepeng001.htm)。

[26] 《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三》,《續清經解》第五册,卷1388,頁1181,上海書店1988年。

[27] 參看《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句下孔疏。

[28] “大家”除《左傳》昭公五年,還可見《國語·晋語一》“獻公卜伐驪戎”章。

[29] 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仲弓试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3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1.htm)。

[30] 禤健聪:《上博简(三)小札》,“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xuejiancong01.htm)。

[31] 程鹏万:《〈仲弓〉的“囗(小人)”字考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6月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gpengwan001.htm)。

[32] 杨怀源:《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8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huaiyuan01.htm)。

[33] 參看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年4期;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2003年1月14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mengpengsheng01.htm);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間詁》,“簡帛研究”2005年2月1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34] 《儀禮正義》,頁1382,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35]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页69,中华书局1983年。

[36] 禤健聪:《上博简(三)小札》,“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2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xuejiancong01.htm)。

[37] 林志鹏《仲弓任季氏宰小考》(“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214)引周鳳五《上博〈仲弓〉篇重探》(未刊稿)将此处读作“为之主谋焉”。

[38] 李锐:《〈仲弓〉续编》,“孔子2000”2004年4月20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ushi.htm)。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197.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上博楚竹书《仲弓》“季桓子章”集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