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楚竹书》补说

《上博(五)楚竹书》补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楚竹书》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楚竹书》补说


(首发)
(一)
沈培先生認為《上博(五)·苦成家父》簡1最後一字“君”下面的“句讀符號”很可能也是抄寫者誤加上去的。[1]筆者以為這是有可能的,除季旭昇師、陳劍先生所指出的《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3“由丘觀之”的“丘”字下面的句讀符號外,類似情況還見於《曹沫之陣》7“然而古L亦【7】有大道焉”。此“L”標點應該也是抄寫者誤加上去的。
另外,陳劍先生所指出的《競建內之》篇題“競建內之”四字與正文不出于一人之手的現象,[2]我們在楚竹書中還可指出幾例,如:《容成氏》、《中弓》、《曹沫之陣》這些篇題簡文字的筆跡,甚至文字寫法與正文均有所不同。[3]這種現象在遣冊簡中亦有,如馬王堆三號漢墓木牘常見有“今三”、“今四”、“乙笥凡十五物不發”,字體大小與書風都與同簡其他字有別,顯然都是讀遣[4]驗對時補記的。若比對遣策的“書到先質”的制度,則似乎可以理解。[5]還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木牘,在書錄衣飾等物品之後,最後寫有“乙笥凡十五物不發”其字體大小與書寫風格與同簡的其他字有別,楊華先生認為應是公史讀遣驗對時補記的結果。[6]楚竹書的篇題書寫情況是否可以依此類推呢?即楚竹書在抄手抄完文章之後,還有另一人可能負責校書,順便題篇名呢[7]?還有待檢驗。
陳劍先生還指出“從書寫風格來看,《鮑叔牙》篇大多數簡上的文字筆畫較細,與《競建》篇頗有不同。這大概是將兩篇合為一篇的最大障礙。”[8]其實這種現象也見於《周易》簡37、49(此二簡似乎是同一人所為)寫法亦與他簡不同,如“六”、“吉”等字都可比對。而且筆劃較粗,不似它簡的纖細。可以證明即使相同一篇內容的竹書,筆跡的確是有可能不同的,這也為陳劍先生編連時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提供一些證據。
(二)
對於《弟子問》的編連,陳劍先生曾提出簡12+15的簡序。[9]其後陳偉先生又提出簡13+12的簡序。[10]如此看來似乎可以連讀為簡13+12+15,但是這樣的順序卻是有問題的。現依二先生的意見將簡文書寫如下
就人,不曲方以去人。子曰:「君子亡所不足,無所有餘,蓋13[有夫行]也,求為之言。有夫言也,求為之行。言行相《上博(五)楚竹书》补说
《上博(五)楚竹书》补说,然後君子。子【12】曰:「回來,吾告汝。其組絕(?)乎?雖多聞而不友賢,其【15】
可以看的出來,如此一來將會連續出現兩次“子曰”,這與同簡的格式,先“弟子問”,再“子曰”是有所不同的。可見這樣的排序還有討論的空間。
[1]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2日。
[2]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9日。
[3]高佑仁兄也曾對筆者指出此現象。
[4]陳松長:《馬王堆三號漢墓木牘散論》,《文物》1994年6 期,第68頁以為讀“賵”。楊華以為是讀“遣”,茲從之,楊華:《襚·賵·遣-簡讀所見楚地助喪禮制研究》《先秦秦漢史》第35頁注2。
[5]陳松長:《馬王堆三號漢墓木牘散論》,《文物》1994年6期,第68頁。
[6]楊華:《襚·賵·遣-簡讀所見楚地助喪禮制研究》《先秦秦漢史》第35頁。亦見於陳松長:《馬王堆三號漢墓木牘散論》,《文物》1994年6期,第68頁。 
[7]依黃人二先生的考證,周秦之校勘,典籍所載,始於正考父。兩漢之校勘,典籍所載,始見於劉向、劉歆父子。“校”(校訂文字)為一事,“錄”(淵源流別)為另一事。以“校訂文字”為本,則有助於研討學術上之“淵源流別”。當時校勘之內容,可大別為六:一記書篇之重出、錯置;二記章節之重出、錯置;三記竹簡之脫缺;四記章句之次序、錯置;五記字之脫、誤;六記異文。其中第一項工作內容似乎與“篇題”的訂正略有關係。以上見黃人二:《簡論先秦兩漢書手抄寫後之校勘大概》,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第233-235頁。
[8]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9日。
[9]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9日。
[10]陳偉《〈上博五·弟子問〉零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119.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楚竹书》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