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感想

文物-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感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感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感想


—2011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总结
段晓彤
2011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具体承办。自2011年8月15日始,至2011年10月30日结束,为期两个半月。地点位于西安市泾河工业园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
学习共分三个阶段:第一周为理论课阶段,系统讲述保护修复概论及修复史、铁质文物制造工艺史、文物现状调查方法等理论课程。二至四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上午讲述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下午动手实践。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文物的选取,建档,及修复工作的各项流程。从第五周开始为实践阶段。独立完成某项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全过程,着重培养个人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丰富。深感各方面均收益匪浅,对于今后的工作有非常大的的帮助。现结合我在学习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将这两个多月来的学习情况做一点小的总结如下,并谈谈自己对于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想法。
1、树立科学的保护修复理念: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理论是指导具体实践行为的标尺。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是为了学习并树立一种科学的工作观念,对我们文物保护修复的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修复工作者的个人观念会渗透到工作中的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并最终直接影响工作结果,这就要求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正确而清晰的看法。
文物的价值,不在于文物本身,而在于他所体现的历史、艺术及科学方面的价值。文物的保护修复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延长文物寿命。然最终主要目的,则在于发掘历史文化信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后来研究工作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可以说修复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对文物研究发掘的过程,从实际工作中来说,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本体,更重要的是附着于本体之上的重要的、可供研究的历史、文化及科技信息。如:文献文字、图形造型、制作工艺等。具体工作中,如破坏了文物独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则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把握保持文物的原始风貌、尽可能少的人为干预、保证修复材料的可逆性与持久性等保护修复工作的几大主要原则。
2、必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前文已述,保护修复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修残补缺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文化遗产信息深层次发掘的研究性过程。
就铁质文物而言,从初始萌芽到技艺成熟,铁器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大约自春秋战国起出现铁器,至汉代则全取代了青铜器,成为兵器与生产工具的主要制造材料。铁器具备良好的强度与韧性,使用上比青铜器械更为方便耐用。但同时,由于铁器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极易受外界环境的侵蚀破坏,难以长久保存完整。铁器的保护修复,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同时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式风格都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在消除影响文物保存的有害物质的同时保留文物的固有的精髓,对一些附着于器身上的特殊形态的物质该如何处理,如何把握干预的程度。这就要求修复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专业技能的应用,多掌握相关的历史文献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文物的实际文化内涵,也能帮助我们鉴定文物的真伪。
3、加大预防性保护力度:
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文物保存环境一般情况下无非有两种环境:库房环境与陈列环境。无论哪个环境,都受到这几大因素的影响:温湿度、光照度、空气污染物、生物作用、搬迁运输等。
目前对我国大多数文物单位来说,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硬件设备和资金都较为紧张,相关专业人员也较少,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的保存环境十分恶劣,保护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经济条件来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创造相对适合文物保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使温湿度、光照等相对恒定,竭力避免短期波动,保持卫生,杜绝生物细菌滋生,在不触及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可延缓其衰变的时间。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可加大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力度。目前对文物库房的重建或改造建设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防范于未然是首选的保护方法!
根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金属文物的保存环境温度在不高于20℃,相对湿度不高于40%,照度小于300勒克斯即可。陶质文物温度在20℃,湿度保持在40%—50%之间,照度小于300勒克斯。
还有,平时应注意清理文物保存环境的卫生状况,灰尘聚积,不仅容易滋生微生物有害物质,也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与盐类,形成电化学环境,对文物造成损害。
4、树立正确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文物修复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属于慢工出细活,不能急躁,必须仔细的观察,操时时认真耐心、小心谨慎,严防出现意外。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触及其本体的保护修复行为必须慎之又慎。一旦盲目操作,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无可挽回的。必须时刻将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将各种有可能破坏文物安全的因素降至最低。
前期调研工作是很普通但又极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对文物基本信息的记录,另一方面是对其原始保存状况及病害程度的一次详细调查评估。所以必须严格认真的做好文物保存状况调研工作:提取影像资料、建立修复档案、详细笔录文物基础信息、仔细观察并记录病害程度。对有些有特殊形制特征或遗存的文物,要多角度取照,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审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修复方案。在严格确定可行后再行上手。力争以最小化的人为干预,最大程度的保留文物原始信息为主要原则。
好的工作习惯不可没有,不但能将工作中的风险降低。对于后来的研究及修复保护工作者来说,前人的工作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动手前多思考,动手时小心谨慎,做好每一步的工作记录并录入修复档案。
5、实践环节的一些经验教训
实践阶段是我们这次培训的重点环节。动手操作青铜冒铁钉、铁釭、铁矛头这三件器物的修复。通过这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掌握铁质文物修复的一般工作流程,学习应用相关设备工具。并加深了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认识。铁器修复主要有:照相、建档、除锈、脱盐、缓蚀、封护这几大工作环节。实际工作中可依具体保存状况的不同作调整。
些器物内部已被锈蚀成空洞或裂隙,所以修复前对器身的加固是很必要的。很多器物表面附着有大量的土垢,应小心清除。因为很多器物表面有不少遗存物被土垢覆盖,如操作不慎,就很有可能被破坏。如铁矛顶部附着有数个直径3毫米左右大小的环状物,就是在清理土垢后发现的。对于这种表面锈蚀与土垢层较厚的器物,有必要分多次清理。
每一件器物的保存状况及锈蚀程度都是不一样的,除锈所掌握的尺度也不同。如铁釭,铁芯保存较好,表面层状锈蚀严重,有的部位看似已清理至硬化锈层,但底下仍有大量的空穴及粉状物。在此情形下,如强行全部清除至铁芯层,则势必严重破坏原始层面,且凹凸不平,影响美观。铁矛铁芯较薄,器身极为脆弱,如清洗不当,不仅破坏原始兵器形制,还使器物更不易保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操作尺度把握不够,有多处属操作过度,这是一个教训。总之,表面较疏松的锈蚀物,最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与氧化物,加剧锈蚀反应,应尽量清除。
同一件器物,不同部位的保存状况也可能有很大差异。如铁矛,锈蚀极其严重且器身很脆弱。且由于接触外界环境的不同,兵器两面的锈蚀状况截然不同,一面多硬化物,另一面多瘤化物。我先除去表面硬化的土垢层及较大的明显的锈蚀后,再根据器物局部的具体状况,分区域完成,且每个区域用不同的工具,把握不同的尺度。总之,以最大化的保留器物本身的原始形制及历史风貌为主要原则。
器物在修复期间的保存状况也应关注。如,某日清晨,我发现前一日修复过的部位出现直径约一毫米左右的黑色粉状点蚀,且上部积了一滴水珠。由此得出两点教训:1当时已连续十几天阴雨天气,空气湿度极大,封护前应避免器物与空气大面积暴露接触;2该部位原先硬化锈蚀不应完全清除。
文物经历了上千年外界环境的侵蚀,本身的锈蚀反应过程也已形成了一个较平衡的稳定状态,很多表面硬结的锈蚀层能阻挡来自外界的进一步的化学作用。我们的修复工作,在短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改变了文物表面的化学微环境,如能有效的控制,可使文物在接下来的长时间内保持更稳定的状态;反之,有可能加剧其锈蚀反应,使保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清理时,对一些致密的锈蚀层,在不影响整体形态的情况下,应予以保留。
6、影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题外话)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乃至消亡的过程,文物也不例外。但如能保留其文化内涵,那么也一种“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时代到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契机。利用3D技术,可以在电脑中制造出于实物高度接近的虚拟物体,并且可以在外表材质色彩上达到与原物完全一致的层次,这是文物复制品所无法达到的。并且全方位的任意角度记录,可弥补传统的2维影像的不足。对于一些极具造型艺术的文物,这个方法非常好。可以说,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使文物得到另类的永久性保存。并且,电脑虚拟技术的应用,对文物陈列展示来说,也是个非常好的技术革新。如上海博物馆的虚拟青铜器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虚拟旅游,都是这一技术的很好尝试。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3D技术会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学习,得以近距离的聆听许多专家学者的教诲,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感官认识。我们得以认识许多多的文博单位的同行,既加深了联系,又增进了很多业务上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中间有来自德国与韩国的文物修复专家,向我们介绍其各自国内的工作情况以及案例,使我们了解别国的一些先进的文物保护科技手段及观念,得以对照比较,取长补短。感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文物保护搭建这个平台,两个多月来所积累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学习,为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720.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感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