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

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座谈会综述
7月7日,时值北京的盛夏时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邀请北京市文物保护学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丰台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丰台区科协和丰台部分中小学等博物馆界与教育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在北京西山大觉寺举办了以“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为主题的座谈会。
到会的专家学者有北京文保学会会长许金、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臧嵘、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刘燕玲和张蓉华、全国历史专业教育委员会会长陈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卫东、中国文物报副总编辑曹兵武、丰台科协副主席米佳国、丰台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主任刘建、丰台一中校长李晨辉、丰台实验小学段兰华校长、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吴波等。
座谈会由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副馆长白岩主持。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长周正义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博物馆自1994年以来的社会教育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学学生开展的“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的总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第一,博物馆的“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符合李长春同志于2010年6月所做的“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报告中的精神主旨,是充分利用遗址类博物馆的特点与资源,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产物,也是博物馆“以人为本”、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为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人文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二,教育实验是依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课程教材和学习方式改革为重点,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育人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中学历史课、小学社会学的课程和教材紧密结合,把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积极配合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成功举措。第三,教育实验一改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社会教育模式,即“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被动听”的模式,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把讲解员单一背诵讲解词转换成指导传授学生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如何实践上下工夫。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博物馆人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让青少年观众主动认知历史和传统文化、体味快乐的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使博物馆界与教育界形成了合力,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在教育实验的推广过程中,博物馆的改革创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公众形象,青少年观众的年接待量不断攀升,教育实验在立意、内容、形式和效果等几个方面逐步深化和完善,2008年,该馆成为“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首批资源单位。
随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社教部主任苏艳从该馆在组织策划、对外联络、接待讲解、实地操作和理论提升等方面,运作“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与成效向来宾作了汇报。
在听取了相关介绍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对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社会教育方面的创新理念与脚踏实地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许金和对该馆作为一个中小型的遗址博物馆,多年以来能够如此坚持不懈、锐意进取,不断开发社会教育的潜能表示赞赏,并希望该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能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刘燕玲和张蓉华对此十分赞同,并表示愿意通过博物馆学会为该馆的社会教育“添砖加瓦”,她们也希望教育界的同仁能够支持与配合博物馆的社会培训工作,深入地融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臧嵘从博物馆的文物遗存要实现普及化、大众化的角度,呼吁博物馆界与教育界应进一步联合起来,将博物馆文化“从殿堂走向民间”,他认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陈其则将中美基础历史教育加以比较和分析,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希望青少年要能经常到博物馆学习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关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做法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马卫东说,该馆的教育实验之所以成功是取决于其核心模式即“自下”的运作方式,即从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基本元素——人的元素和基层教育机构着手推广其教育项目,他认为这一教育实验已经进入稳固发展的阶段,他提倡中小学校在允许的范围内,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人文资源,开阔视野,增进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此外,他还总结出该馆今后应探索的几个问题:第一,是博物馆要做到将教育实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即要提升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教育实验的科学性,引领青少年观众在实践中朝着科学性与规范性的方向发展;第二,是博物馆要深入进行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构建起博物馆的教育理论;第三,是博物馆要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加以分类,包括实施教育实验的手段、方法、模式和评价等理论上的科学分类。马卫东还建议博物馆界与教育界应当联袂组建一个跨行业的专业协会,以便两个领域更深入地进行沟通与合作;米佳国的发言十分中肯,比较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博物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博物馆的经营和发展问题。他从博物馆的营销和经营理念谈起,认为该馆的教育实验是向民众进行科学文化普及的一面旗帜,为博物馆界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树立了榜样,也开拓了博物馆的发展思路;刘建在发言中首先祝贺该馆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首批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随后他指出,该馆的品牌实践活动,如模拟考古、书写竹简、投壶礼仪等,是当前教育界实施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深受教师与学生喜爱的项目,为社会大课堂增添了光彩,因此教育界应把博物馆的这一脍炙人口的教育实验发扬光大;丰台一中的李晨辉说,该馆的社会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是中学校外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拓展,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扮演的是学校校外兼职教师的角色,他们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共享教材的方式是值得教育界借鉴的。丰台实验小学的段兰华多年来始终如一地支持该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与该馆共同编写了《综合实践课》的博物馆馆本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成为学生喜爱的校本读物,并已纳入到该校的课程体系,其主旨思想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如互联网、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等,加强对诸如该馆这样的遗址博物馆的了解,积极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实验小学还率先在该馆挂牌,作为学校开展国学和社会课的教育实践基地。
此外,一些亲自带领学生参与教育实验的教师,也谈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所想。丰台一中的王林老师和丰台实验小学的宋金红老师分别从博物馆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达了他们对教育实验的认同,另外,他们还借用孩子们的语言,描述了学生们参加实践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收获,并代表学校教师感谢馆领导和工作人员为学校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希望博物馆的教育实验越办越好。曹兵武认为该馆的教育实验之所以能够开展得有声有色,是博物馆依托其行业特色和优势,从本馆的馆藏资源与实际情况出发,善于激发和调动观众兴趣的成功举措,应当在博物馆界和社会上大力宣传与推广,使更多的观众,包括成年观众也参与其中,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的社会与公众形象。
最后,周正义代表博物馆的全体员工,由衷地感谢博物馆同仁与教育界对该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支持,表示愿意与全体员工一道,在今后的社会教育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广泛联系和结交各界的“博物馆朋友”,加强与各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博物馆的实践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的各个环节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争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获得“双赢”。
应该说,此次会议对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教育工作而言,既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总结,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相信,博物馆的“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会以此为契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为我们的社会及其发展、为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和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再造辉煌!
背景介绍: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个遗址性博物馆,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在实施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一贯秉承“观众至上,社会效益第一”的治馆理念,始终重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993年该馆被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和市科委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北京市科普基地”。1994年开始,该馆利用自身的馆藏和展陈特色,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项目,主要包括模拟考古、汉剧表演、书写竹简、基本陈列、投壶礼仪和器物翻模及修复等几方面内容,这些项目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中央电视台青少频道、《京华时报》等媒体都就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该馆又与丰台区教委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联袂,在北京市丰台区20所中学推出了“中学生历史实践课”,博物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活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把活动项目上升到了博物馆课程的高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展板和课件走进课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策划活动内容、编写活动教材、制定活动教案、拟定活动问卷,扩大了学生活动项目的场所,进一步规范了博物馆接待的过程,加强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力度,使整个课程初具体系,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增强了学生参观博物馆、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兴趣。2006年10月,该馆召开了“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点评会”,会议邀请了博物馆界与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莅临指导,博物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的师生还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在听取了专家和学者们的建议和意见之后,博物馆表示要再接再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争取更大的进步,还正式提出了“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的新设想,表示这一设想旨在通过博物馆的现有活动项目,充实社会教育理论的科研内容,弥补基础教育历史学科中历史教育、教学缺乏场景性教学的缺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品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以青少年观众为主体、以博物馆馆藏和教育资源为载体的博物馆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可以说,该馆从最初打造的“汉代文化娱乐项目”发展为“中学生历史实践课”,再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中小学历史模拟教育实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馆领导与工作人员曾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奋进砺练了自身,也收获了回报。实践证明,这一教育实验的模式是博物馆遵循“三贴近”原则的一项创举,它满足了观众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社会需求,符合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青少年观众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内容,是博物馆在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馆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正确地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运用于社会教育领域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不仅进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水平,也大大丰富了社会教育的实践内容,树立起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当前教育界大力提倡的让学生走进“社会教育大课堂”、增强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博物馆再度将教育实验引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深挖各项活动的思想内涵,坚持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些都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基础与观众资源,也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713.html

以上是关于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