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刘明翰:开垦中世纪史研究新天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西欧中世纪-刘明翰:开垦中世纪史研究新天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明翰:开垦中世纪史研究新天地
2016年10月10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慈祥老者就是著名世界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刘明翰。60多年前,刘明翰在我国老一辈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家们的带领下,进入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垦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沃土。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刘明翰年轻时的人生轨迹。1949年,17岁的刘明翰就读于东北大学(即后来的东北师范大学)。“我本想报中国近代史专业,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家遭受侵略的历史教训值得深入研究。”但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人才更加匮乏。刘明翰的外语基础比较好,在学校的建议下,他服从了祖国的需要,选择了世界史专业。
回忆起早年的求学经历,刘明翰感慨不已,老一辈学者传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此后影响他们一生的爱国情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一次下大雨,我们正估摸老师不会来了,没想到他就敲门进来了。”这位教授就是已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先生。“他时常鼓励我们要立志振兴祖国,学术上强调创新。”
谈到自己专业导师郭守田先生,刘明翰充满崇敬。“那时候他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外出讲学经常坚持坐火车硬座。在学习方面言传身教,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我们每周选几篇外文学术文章进行研读,督促我们苦学外文,打下基础。读完还要组织我们交流读书体会。”
刘明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导师郭守田的指导下,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欧洲中世纪史。“世界史领域里最难处理的就是中世纪史,因为中世纪时期欧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陆续成立。”在当时国内几乎无人问津的领域,刘明翰这个“小青年”挑起了大梁,一挑就是60多年。
20世纪50年代,刘明翰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结合自己三年的教学实践,编写出了《世界中世纪史》教材。当时学界可以利用的外文资料非常稀少,直接引用国外文献著述的文章更是为数不多,这中间就有刘明翰陆续发表的《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论胡司运动及其性质》《路德初论》等,尤其后两篇是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学科专门论述这两个人物最早的文章。
在世界中世纪史领域,刘明翰勤奋耕耘,数十年如一日,结出了累累硕果。迄今完成20余部著作、近百篇论文译文,总计著述两千多万字。
“两条腿走路”是刘明翰治世界史的一大特色。中国学者研究欧洲史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刘明翰做到了,他的自信来自于从老一辈历史学家那里继承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仿吾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强调对历史的研究一定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便在研读国外文章时,也要有自己立场的分析和评论。”此后在主编《外国史学名著评介》时,刘明翰也强调不仅要有介绍,更要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加以评述。
欧洲文艺复兴是刘明翰投入精力最多的研究领域。这段历史中交织着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农民战争,非常复杂,既是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有些学者站在新教改革立场,认为路德是英雄,也有人站在排斥新教的立场贬低路德。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仍然受制于他们的宗教观,看不到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中国学者却可以有自己的优势,以唯物史观辩证客观分析其中的复杂因素。”
发展一个学科,贵在人才培养。刘明翰非常关心年轻学子的成长,培养了20多位研究生,不少成为世界史、德国史、中世纪史等领域的学术骨干。他呼吁学术界,不要墨守成规,应该多给年轻人成长机会。同时,他也建议青年学者加强理论功底。“希望中青年学者们继承老一辈史学家们艰苦奋斗的学风,闯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新天地。”
分享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崔蕊满)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8022.html
以上是关于西欧中世纪-刘明翰:开垦中世纪史研究新天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