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海上丝路叙事》系列之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海上丝绸之路-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海上丝路叙事》系列之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海上丝路叙事》系列之二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之中,我国与沿路诸国互通有无,不仅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还使得沿线各国人民率先享用来自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同时,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的流通与交流,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与文明。
从周朝起,我国就开始通过海上的航线与外国进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尤以商品交流最为频繁。在与外国的商品交流中,每个朝代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时每个时期对他国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一)各朝代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
周王朝建立时期,公元前1112年,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和商品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再一次将大量的蚕制品带入朝鲜。可见,养蚕技术及丝绸产品是我国最早通过海洋航线运往国外的产品,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
汉朝初期,汉高祖为了休养生息,与位于岭南地区的南越国议和,两国在贸易上有所往来。随后吕后摄政,与南越国发生冲突,随着战事的推进,两国进入僵持状态。南越国国王赵佗为了寻找军需物资“铁”,命人携带岭南地区盛产的丝绸类纺织品通过海上路线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在西汉中后期和东汉初,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
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可通往多个国家,如日本、新罗、印度等,当时的主要商品依旧以陶瓷和丝织品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铁、铁制品、马鞍、貂皮、麝香、沉香、肉桂、高良姜等。
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此时市舶司制度已经逐渐完善。市舶司对进出口的商船都有所管理,防止商船携带违禁商品。宋朝时期允许出口的商品有丝织品、陶瓷器、漆器、酒、糖、茶、米等。
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程度达到我国古代的巅峰,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瓷器、铁器、棉布、铜钱、麝香、书籍等,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商品是生丝、丝绸和棉布。
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二)商品输出为我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将商品带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国家,这些商品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也逐渐地影响并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和部分生活习惯。即便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些国家仍旧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中华文化的影子,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结合点。
1.中国茶对于国外的影响
我国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茶叶产量很大,质量也颇高,加之人们素有采茶、饮茶的习惯,因此我国的茶产业异常发达。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之中,茶文化不断渗入沿途各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政府在沿海很多港口设立了市舶司,对海上贸易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管理茶叶的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并带回各自国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的最澄禅师在我国对佛学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回国,同时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近江(滋贺县)。公元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访滋贺县的梵释寺,寺中僧人便献上了茶水。天皇饮后甚是喜爱,于是在国内大力推广饮茶,茶叶在日本便得到了大面积栽培。在随后的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到我国拜佛求经,返回时不仅带回茶籽进行播种,并且根据当时寺院的一些饮茶方法,演变、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其晚年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习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元时期,我国对海外贸易的港口增加至八九处,在这个时期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是在明朝时期,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使茶叶输出大量增加。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来到中国,从这些港口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使其养成了饮茶的习惯。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清朝时期,饮茶之风逐渐在欧洲更多国家风靡开来,在茶叶最初传到欧洲国家时,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下降,茶逐渐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红碎茶产量最大并且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这种茶的茶种就源于中国。在印度虽也有很多野生的茶树,但是印度人不懂得种茶和饮茶,直到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购买茶籽在印度种茶。
进入19世纪之后,我国茶叶的传播已经遍及全世界,到了1886年,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已达到268万担。西方各个国家的语言中“茶”这一词,大多数源于当时我国海上贸易港口所在地福建及广东方言中“茶”的发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地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2.中国陶瓷对于国外的影响
陶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发明,它的影响从英文“China”一词中便可看出,这个用来代指“中国”的名词本意就是陶瓷。中国陶瓷在国际上一直负有盛名,在多个国家的遗址和沉船等地出土的文物中都能够发现中国的陶瓷,这也证明了陶瓷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
在日本,陶瓷是日本统治阶级一直强烈要求出现在中日贸易清单当中的。瓷器被天皇命为国宝,是给有功之臣的无上嘉奖。同时,日本派驻大量人员专门来中国学习制瓷的相关技术,从而仿制陶瓷制品。此外,朝鲜半岛、菲律宾、印度、印尼、泰国、缅甸等东亚和南亚诸国都与中国陶瓷的文化艺术传播有密切关系,在这些国家都曾出土过大量的中国瓷器。伊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关卡,对于陶瓷,伊朗人十分钟爱。在伊朗境内很多城市的博物馆中都有中国的瓷器。而且伊朗的制陶工匠对于中国的陶瓷很有研究,从陶瓷的原料、工艺到外观艺术,不断地分析研究,模仿出了我国的陶瓷,并且成功地用氧化铜模仿出我国的釉下红。
清初时期,我国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十分喜爱,不亚于其他任何奇珍异宝。几乎整个欧洲国家的帝王、皇后都开始搜集、收藏中国陶瓷精品,并且作为王室的财产。同一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陶瓷的销售几乎遍布整个欧洲,荷兰皇宫早在明代万历十二年就通过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向中国订购96000件陶瓷制品。荷兰的陶瓷匠师们还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从我国采购白色釉料和青花颜料,仿制中国青花瓷,并获得了成功。德尔费特窑在清时期就以专门生产模仿中国青花瓷的白釉蓝彩陶器而闻名,产品行销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国外自身的陶瓷工艺是在受我国古代陶瓷文化艺术的强烈影响和启迪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与当地传统的、富有特色的工艺美术融合发展出来的,分别都独具各自国家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陶瓷工艺对世界各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增进国际贸易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纺织品对于国外的影响
纺织品是一种以麻、丝、毛、棉的纤维为生产原料经过加工成纱线,编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纺织品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是衡量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并在随后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中国历史当中,纺织品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我国汉朝时期,纺织品的生产就十分发达,当时的人们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织出了许多精美的花纹图案,如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和吉祥文字等。东汉的锦纹样具有概括而写实的特点,人物与禽兽奔逐于动荡的云气山岳之中,充满着动感与力度,加上吉祥文字点缀其中,蕴涵着吉祥如意的气息。
到了唐代,中国经济得到高度发展,丝织品的生产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出色的为唐锦,因其以纬线起花,遂又称纬锦。唐锦的花纹设计以联珠纹最有代表性,还包括团纹、散花等多种纹饰。强盛的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它不仅接纳外来的服饰样式,同时唐朝的不少服饰样式也影响着海外,如日本的飞鸟,就是在奈良时代直接从中国的隋唐两代引入服制和服装设计的。
宋朝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已遍及全国的43个州,重心逐渐南移至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最具有代表性。罗纹组织结构包括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与此同时,宋朝时期发明了脚踏纺车和水转大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织的工作效率,这两种纺织机械的发明比欧洲人的同类发明早四百年左右。
元代纺织品品种众多,其中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在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可见我国元代的纺织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而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中国的文明和文化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全人类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甚至到了今天,西方文明中仍有借鉴古代华夏文化的成分。在频繁往来的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中华文明与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出了精美的丝织品,也同时传出了蚕种和织造技术。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技术与纺织艺术对当时海外颇具影响力。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向外输出商品的同时,大量的外国商品也涌入中国市场。从上层社会的珠玑、玛瑙到底层人民的玉米、番薯,到处都可以看到外国商品的影子。
(一)我国古代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商品
西汉和东汉初期,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十分简单,用丝绸类纺织品换一些铁器、银制品,用黄金换取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在东汉时期,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玳瑁、香料、染料,还有一些罕见的乳香(薰炉)和托灯佣等。
隋唐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除了此前已经经常进口的象牙、犀角、珠玑、香料等以外,进口的商品种类较以前大为丰富,主要有象牙、犀角、珠玑、香料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各国的特产,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昆仑奴”。
宋朝时期,由于市舶司的管制,允许进口的商品有香药、象犀、珊瑚、琉璃、珠钊、镔铁、鳌皮、玳瑁、砗磲、水晶、番布、乌木樠、苏木等,其中香药类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当时在非宋朝的官方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非官方的贸易,如金银、铜器、铜钱、兵器及可造兵器的材料、一些书籍和外国货币等。
元朝时期,贸易进口的商品有象牙、犀角等宝物,各种布匹,沉香、檀香等香货,不同种类的珍贵药物,木材,皮货,牛蹄角,杂物等八大类商品。
明朝时期,根据《明会典》的记载,进口商品主要有七大类:香料,如胡椒、薰衣草和龙脑等;珍禽异兽,如鹦鹉、孔雀、黑熊、红猴等;奇珍,如珊瑚、玳瑁、象牙、玛瑙等;药材;军事用品;手工业原料,主要有锡、红铜、石青、硫磺、碗石、牛皮、磨刀石、番红土、西洋铁、回回青;手工业制品,各种布匹。
清朝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等政策,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较以往朝代少了许多,进口商品主要有棉花、棉布和棉纱、毛纺织品等,其中数量最多的商品是棉花。但是到了中晚清时期,鸦片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
(二)进口商品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如同中国的商品影响和改变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惯一样,各国进口的商品同样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
1.外来农作物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饥荒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曾出现过,由此导致的人口减少、耕地荒废、粮食减产等恶劣情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然而,一些外来作物,如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能够在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环境(如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进行种植和培育,而且产量很高,通过种植这类外来作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饥荒的死亡率。
玉米、大麦和高粱相比较产量要高出5%-15%左右,所以从引进国内以后便大面积种植。在同治《建始县志》一书中记载:当地“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厥薯之类,深山幽谷,开辟无遗。”《植物名实图考》也对玉米有所记载:“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秆干以供饮,无弃物。”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玉米在国内的大面积种植。
番薯,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根据清朝时期的《福建府志》的记载:“明万历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乞种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荒不为灾。”据记载,最早甘薯是由菲律宾几经波折从海上传入中国,随后,中国南方遭受严重的旱灾,颗粒无收,使得南方地区人民饱受饥荒之苦。此时政府发现甘薯的性质,提倡广泛种植,均获丰收,使得南方人民度过了此次灾祸。
2.香料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唐朝年间,香药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一同传入中国,开始逐渐地影响中国相关的医药发展。在宋朝时期,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开始由衰弱转向恢复并逐渐繁荣的状态。为促进香药的输入,朝廷下令在广州、泉州、宁波、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等专门贸易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规定对经营香药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如《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大食蕃客罗辛贩乳香值三十万缗、钢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银九十八万缗,各补丞信郎。闽广舶务监官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官。又招商入蕃兴贩,舟还在罢任后,亦依次推赏。”由于上述奖励政策的实行,中阿医药文化在这一时期交流频繁,同时也使香药输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香药的传入,不仅增添了中国药物学的许多新品种,扩充了方剂的内容,促进了成药剂型的改革,药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补充和促进了中国气血论的诸多新内容,丰富了中医急救方术。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创立的“香药三宝”(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广泛运用于医学临床,使许多过去认为无法救治的高热神昏痉厥的急危病人得以及时抢救,亦间接冲击了古代中国药理学的“四气(性)五味归经”理论,促进了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香药与中医理论结合,其功效有理气、行郁、化滞、开闭、启神等,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各科。香药又具祛邪辟秽、净化居室环境、强身健体、促进新陈代谢、抑制菌毒等功效,用于预防疾病、保健卫生。
总之,香药的传入对我国医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具有深刻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香药的使用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也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习惯。
3.鸦片对于中国的影响
在我国清朝时期,鸦片在我国贸易清单上的比重开始逐渐增加,从开始的药用到后来“吸食”,成为了在古代历史当中给国家带来灾祸最严重的贸易商品。自此之后,西方国家在与我国贸易之中“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致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当时清政府财务的严重危机。白银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导致“银贵钱贱”局面,使得社会上出现不安的状态。长期“吸食”大量鸦片,不仅使广大民众的身心受到毒害,也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原本就已走向下坡路的清政府变得更加腐败。军队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战斗能力,无力抵抗外敌,虽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鸦片,但鸦片导致的军力下降、人心涣散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个晚清的中国民风日下、社会萧条,同时滋生出各种罪恶,鸦片从内部瓦解了一个原本强大的民族,同时开启了中国的救亡图强之路。(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1635.html
以上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海上丝路叙事》系列之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