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都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一提及明朝的首都,为众人所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定都,而所谓的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后来,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通过发动靖难兵变,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台后成功篡位,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他将首都迁到自己曾经做藩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后改称北京,为顺天府。
但很少人知道,明朝至少有三代皇帝一直在不断纠结定都的问题。一直到大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镇(明英宗)时,顺天府(北京)才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直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身亡时,都再无异议。
那么,为何明朝的都城如此“难产”,纠结不断,又为什么历经几番周折之后最终定都于北京的?
在朱元璋尚未称帝之前,那时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指导方针,而他最终也顺利地建立了明朝。在经历了数几十年的战役之后,在朱元璋的征战生涯中,其中一个标志性胜利就是夺取了南京等地。这一胜利让朱元璋获得了几次身份的蜕变,从拥有带着“吴国”两字的领袖称号(吴国公),最后晋升到大明开国皇帝的尊位。
因此,这样顺着逻辑来,南京自然而然地成为大明王朝的都城,再加上南京曾被多个王朝定为都城,自秦始皇时期开始,便有古书称南京有帝王之气,可朱元璋内心其实还是有所纠结。
他纠结在于,自己称帝后,南方各割据政权基本扫清,但北方的蒙元残余政权却虎视眈眈,而南京地处东南,对于征战西北特别不利,于地理上处于劣势,加之古代交通闭塞,通讯极为不便,统筹作战和搜集情报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针对这种不利的客观情形,朱元璋特别拟定了两套大政方针,其一是仿效汉朝,册封自己的每个儿子作为镇守边疆的亲王(藩王),以随时应对北边或边疆可能南下或侵袭的游牧民族;其二是对北方各个城市进行考察,再重新选择一个城市来迁都,而这个重点任务就交给了太子朱标。
其中,太子朱标在考察诸城时确实费了一些功夫。他曾考察过汉都、隋都、唐都,宋都等,当考虑到北宋旧都汴梁(即河南开封)四周无险可依,于是就放弃了这一选址。至于长安(西安)、洛阳,由于这两城自古代以来就是众多朝代的都城,加上父亲朱元璋更看好长安(西安),于是朱标便顺应父意,对长安多加考察。
可惜,在洪武二十四年时,刚刚从长安考察完的朱标回到应天府(南京)后,生了一场大病,纵使重疾在身,朱标还是做好了一份详细周全的考察都城的报告,而在这份报告中,朱标明显更青睐于洛阳而不是长安。第二年,朱标病逝,看到儿子去世后,朱元璋悲痛欲绝,便无心在去处理迁都的事宜。因此迁都一事就此告一段落。
而在此之外,朱标被派出去勘察之前,朱元璋曾有意将都城定在安徽(明朝时无安徽,安徽与江苏等地合称南直隶)老家凤阳,但是考虑到老家凤阳的地理条件过差,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很大的自然灾害,所以不得不放弃。
不过,虽然凤阳不可能成为大明帝国的都城,但朱元璋还是很看重,并把它视为中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这里兴盛一时。可惜只是昙花一现,朱元璋去世之后,凤阳便彻底地没落了。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朱棣会迁都于北平,是因为北平曾经是他作为藩王时的封地,而这也会使前朝建文帝的残余势力被更加轻松地瓦解掉。但事实上,这只是他迁都时考虑的原因之一。更为重大的原因是:为了抵御北方蒙元势力的南下入侵。
虽然靖难已经成功了,但为了杜绝北方边防的过度空虚,这使得朱棣只能坐镇北方。北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是自己的地盘,种种历史背景使得朱棣必然会迁都于北平。而定都于北平后,朱棣借着北平天然的地理优势,向关外不断地大举进兵,使得大明帝国的版图一直扩展,直至东北关外。
到了明仁宗皇帝时,他授命太子朱瞻基,令其在应天府(南京)监国,然后自己在顺天府(北京)办理还都于南京之事。
未料,仁宗皇帝不久后在顺天府逝世,因此还都之事不得不又告一段落。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顺天府历经几代耕耘,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治统治体系,加上在顺天府的紫禁城已经建好,并且使用已久,还都应天府又要更加劳民伤财一番,最终作罢。
明直到后来明英宗继位时,他便谕旨正式宣布,北京即为大明王朝的都城,从此,北京都城的地位最终被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