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灭亡,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前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在明朝的200多年历史中,共有16位皇帝,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最为惋惜的当属崇祯皇帝了。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位17年,兢兢业业,纵观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朱由检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

一方面是因为他拥有实权,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诸如唐朝的唐哀宗、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都是没有实权,甚至是见风使舵的主子;另一方面,崇祯帝是相当的勤政,17年中丝毫不敢懈怠,称得上是历史上的劳模皇帝。可这样一位难得可贵的皇帝,为何仍然不能挽救明朝,让明朝灭亡了呢?

其实按照王朝的惯例,出现一位手握大权的皇帝,集行政军事于一身,统领着文武百官,而且还是一位兢兢业业、一心为国家谋福、尽着尽责的皇帝,是王朝的福气。出现这样一位皇帝,一般都会改变王朝没落衰败的现状,扭转危机的局面。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遗憾的是,上天给了崇祯帝17年的时间,崇祯帝为了国家,当然是17年如一日,努力的改变这王朝的现状,力图王朝重现辉煌。结果他并没有力挽狂澜,扭转局面,反而使国家进一步恶化 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最后明朝也亡在了崇祯帝的手中。那么崇祯帝这番努力,最后明朝却还是灭亡了。到底是因为崇祯帝自身呢?还是当时的局势影响呢?

“内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跟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息息相关的,通常王朝末年,都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王朝就会面临着灭亡的风险。那么,大明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内忧外患呢?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明末的农民起义波及范围很广,广到什么程度?

当时除了江南地区之外,几乎所以适合人民居住的地方都少不了战火的伤害。之所以波及范围能如此广阔,这都跟明末农民起义队伍的组成有关。当时农民军的组成中有个显著的特点——流寇居多。何为流寇?主要是因为没有土地而到处流走的农民和当地的土匪、山贼,队伍非常的混乱,但生存能力极强。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说到清末农民起义,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但其实,这只是明末农民军的冰山一角,农民军远不止李自成这几家。从陕北起义开始,前后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加起来多达几百支,各种势力非常繁杂,以至于当时荣阳大会的时候,多达几百支队伍。

面对庞大的农民军队伍,明末的军队也毫不逊色,明朝的军队是少有的在朝代末期还能保持战斗力的军队,加上这样一位致力于维护王朝统一的崇祯帝,经常对军队进行训练,还调遣关外的军队去关内剿匪。所以在这样的训练之下,明末的军队特别能打,几乎对农民军都是追着打。

官军屡战屡胜,但就是消灭不了农民军。后来驻扎地方的官军只求赶跑农民军,农民军也为了避免被消灭,到处流窜,这一跑不要紧,但是将战火带到了大半个中国。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实际来说,农民军的力量是有限的,毕竟只是一帮流离失所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没有专业的武器,战斗力并不强。可加上在农民军流窜中加入的流民,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给当时的明末带来了两个后果。

第一:农民抛弃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加入起义队伍,使明末的农业生产处于一个几乎崩溃的境地。当时的现状也是如此,农民全都加入起义队伍,中原地区甚至连人都看不到,中原亦是如此,边远地区更是无法想象。第二:本来明末的财政政策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结果呢,农业生产又是处于一个崩溃的状态。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地方官军忙于消灭农民军,军费开支剧增,朝廷没有办法,只能通过加税的方式剥削地方,这样逼得地方农民的压力增大,更多的农民抛弃土地,加入起义军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对明末的财政收入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农民起义渐渐地将明朝的家底彻底掏空,给明朝雪上加霜。内忧如此严重,那么外患呢?

外患:蒸蒸日上的清军

明末在抵御各地农军军的同时,还面临着蒸蒸日上的满清,丝毫都不能懈怠。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拿到宋朝来说,面对外来威胁,统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纳贡求和,来求得国内稳定的发展。可偏偏明朝的国策就是一不求和,二不称臣纳贡,遇到威胁就是打,绝不认输。

在国内乱成一团的时候,还要大规模地抽调军队与满清进行对峙,拿出国库的大部分收入,来修缮山海关;训练十几万的辽东边防军,与满清作战,待遇极高。长年的大规模作战,成为了明末财政支出的最大宗,也是明末财政不堪重负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此高的财政支出,居然收不到好的成效。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崇祯十三年,国内处于水深火热中,锦州官军被围,崇祯皇帝命令十三万大军出关营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锦之战,一打就是几年,最后明军全军覆没,彻底拖垮了明朝的最后家底。即使这样,还有强大的满清不断对明朝进行强攻,后金从长城防线五次突破入关,崇祯皇帝调集重病,亲自督战也无济于事,任由清军烧杀抢掠。

更为巧合的是:清军和明朝内的农民起义军似乎串通好了一样,每次国内的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清军就正好入关,接着明朝军队就得大规模地赶去打清军:这就给了农民军喘息的机会,没出几日,农民起义军又死灰复燃,等到清军走后,农民军重振旗鼓,与官军交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明朝军队一直处于双线作战的状态,疲惫不堪,战斗力直线下降。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同样都是农民起义,清朝的形势要比明朝好太多。当时的天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人数不过才二十万人:而明末的农民起义,像李自成这样的领袖,每个人手上都是数十万人的团队,李自成后期更是占领一个省来发展壮大。

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规模相差悬殊。从起义的反抗程度上,明末的农民起义目的性更强、更纯粹。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路顺风顺水,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很大原因不是因为太平天国有着优秀的领导者,而是因为清末的军队太多迂腐,几乎没有作战能力,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下的清军甚至连马都不会骑。所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措手不及,只能任起义军占领南京城。

到底是因为农民的局限性,洪秀全、杨秀清二人在攻下南京城建立政权之后,就认为愿望达成,全然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开始贪图享乐,仅仅派出一支队伍一路北伐。洪秀全两人就缩在南京阵地里,跟清军打阵地战,清军攻不进来,洪秀全也没想突破出去。后来因为领导者中出现了内讧,折腾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消灭掉了。但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明朝,凭借明军的战斗力,哪需要十几年,不出一年,可能运动就直接被消灭了。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在外患上,清朝面临的问题,也和明朝大不相同。清朝当时面临的并不是少数民族的威胁,而是英法联军,仅仅只是一只短时间的远征军,战线过长,战争必定维持不了太久。清军也不用常年耗费资金来组织精锐部队长久作战。关键清朝还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割地求和,靠赔款来维持本国的统治,这招百试不厌。

不论从“内忧”还是“外患”,清朝都要比明朝幸福太多,凭借明朝的战斗力,还有兢兢业业的崇祯皇帝,如果单纯的是应付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明朝必然不会到了亡国的地步。之所以能出现亡国的结果,就是因为明朝的内忧外患,并不是短时间内凭借武力迅速解决的。

积重难返,腐败的内政

“内忧外患”当然是明朝灭亡最表面的因素,而内政的问题同样不能忽略。客观来讲,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说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时一瞬间的事情。

那么,明朝的内政就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只能说,明朝的前几代皇帝给崇祯换地撇下了一个烂摊子,根本已经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根治的。万历皇帝怠政多年,因为喜欢木匠活而不理朝政。虽然朝廷大事还是由他决定,但是遇到小事从来不管。这些小事看似不重要,积累起来给明朝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诸如“吏治腐败”就是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国家的官员没有治理好,就会出现以下犯上、党派林立的情况。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杀了不少官员,并不是因为崇祯皇帝生性残暴,是由于前朝留下的弊病,当时朝中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串通一气的,忠臣为了生存,同样需要仰仗党派,奸人就不用多说,他们互相勾结,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崇祯帝。崇祯帝无能为力之下,只能发现一点问题,就将官员处死,想要打破那种局面。

可事实证明这种残暴的方式终究是徒劳的。在这种内部矛盾都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皇帝和现实之间早已有可官僚的阻挡,看不清虚实,政事也不能得到完善的处理,王朝灭亡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

崇祯帝虽然是一个勤政的皇帝,17年一直以王朝的复兴为己任。但是这17年还是没能改变灭亡的命运,除了内忧外患和内政方面,当然崇祯帝自身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就是他最大的弊病,所以后期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就好比一个人的方向选错了,即使他在努力前进,最后都不能取得成功。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一般来说,王朝末期通常都是资源枯竭之时,不止是自然资源,还有人力资源,人才可能已经凋零。但是明朝末期因为连年的战争,还是涌现出不少能人武将,诸如卢象升、孙传庭等。可崇祯帝对武将并不信任,本来能为国家贡献力量,还有可能通过武力扭转局面,可这些人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便被奸人害死。

卢象升,本来指挥能力极强,可是被太监高起潜陷害,架空兵权,只拨给他5000的兵力抵抗清军,其中还是老弱病残居多,即使再优秀的将领,战斗能力都不足,根本没有与清军抗衡的资本,卢象升最后力战而死。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还有就是崇祯帝忠奸不分,错杀了许多大臣。再刚刚登基的时候,生怕别人不尊重他,常常都是想杀谁就杀谁,而且杀了谁都还是合法的,真正应验了那句“伴君如伴虎”。对于手下大臣都是“零容忍”,只要是大臣有一点错误,他便抓住不放,有的直接杀头,这种情况下,为崇祯帝死心塌地办事的大臣越来越少。

另外,崇祯帝不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经常找别人“顶锅”。有人给他提建议,他要是觉得好,就让这个人去执行,如果这个人办不好,他就将罪过全都归咎于提建议或者是执行的人。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提建议或者办事了。

在崇祯帝时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越会办事的人,就越多人扯你后腿。正所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崇祯帝经常把会提建议、会办事的人拉下水,所以后面几乎都是崇祯帝一人定夺,百官只管附和。

崇祯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 崇祯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其实,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能力。能力意味着什么呢?胸怀宽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宰相肚子里能撑船,那皇帝承载的需要更多;礼贤下士,要对手下有足够的信任,给予更多的鼓励,那样天下人才会为你卖命;要有洞察力,知人善任,知道自己要达成什么目标,用什么样的人,该用在何处。崇祯帝固然很勤政,但是人无完人,假若学会这三点,明朝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局面。

总的来说,明朝在这样一位好皇帝的领导下,为什么还会灭亡,令人惋惜。更多的是历史的弊病,换做是谁,可能都不能扭转局面。作为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没有人能够改变历史,但人们会永远记住那个兢兢业业的皇帝,还有那曾经辉煌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