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
“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刘梁剑
《青海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
摘要:西方本体论依赖印欧语言中动词"to be"的独特品格。葛瑞汉关于系词的讨论以及卡尔纳普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基于以下观察:古希腊语中"einai"兼有存在与系动词(或者说,述谓)二种功能且存在是主要用法。而且,"兼有"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混淆",从而导致了"虚假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卡恩认为,"einai"以表真为基本用法,这一语言现象和古希腊的符合论真理观存在内在关联。另一方面,"einai"在语言学上的"延续体态"特征可以解释Being与Becoming之间、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对立,以及西方传统哲学对前者的偏好。另一方面,葛瑞汉认为,汉语中没有"be",就不会有本质横插在名与实之间。自汉代以来,汉语中实际上已逐渐发展出"是"的系辞用法。"是"既是近指代词,又常常指向事实上的"真"和价值上的"对",三重意义的融合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to be; 是; 本体论; 张东荪; 卡恩; 葛瑞汉;
全文阅读: “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pdf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8799.html
以上是关于“To Be”、“是”与中西思想的不同特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