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和屠夫,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胯下之辱”这个成语故事人尽皆知,讲的是韩信早年受辱的经历。
韩信年轻时家境十分贫苦,家里没有田产,他自己也没有任何谋生计的技能,父母又去世得很早,无以为生的他连啃老的条件都没有。年轻时的韩信每天都要为一日三餐发愁,乞食的足迹遍布乡里,在他所生活的那方圆十里,他就是个失败者的典型案例,没有人看得起他。
韩信喜欢“特立独行”,总是提着自家祖传下来的长剑四处溜达,这就引起了一位多事的屠夫的不满,有一天他在市集中拦住韩信,当众骂他是“懦夫”,还挑衅他说:“如果你不是懦夫,就拿手中的长剑刺我,若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
在那个时代,民间的游侠之风盛行,人们血刚骨傲,因仇相杀的事情十分普遍,有时背负命案逃亡异乡的人甚至被视为“豪杰”,在民风轻剽的楚国,这种风气更为严重。正当围观的人对此时的场景提心吊胆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韩信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地俯下了身来,然后从屠夫的胯下钻过了去。从此,韩信又多了一件丑事,村里人又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次屈辱的经历,为韩信的一生蒙上了厚重的阴影。项梁在江东起兵后,韩信提着自己仅有那把长剑前往投奔,梦想能在征战的过程中立下军功,借以出人头地,告别从前屈辱的生活。却不料项家军中的将士大多是楚国人,也有韩信的不少同乡,韩信在军中的每一次晋升和每一次夺目,都让他的“丑事”在军中流传得更广。
这可不是无中生有,史书中有这段记载:“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这是在高帝四年,摇身一变成为汉国大将军的韩信在齐国与楚国大司马龙且对战时,龙且对部下说的话。“我一直以来都清楚韩信的为人,不过是个轻轻松松就能战胜的乐色罢了!他曾向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讨饭吃,连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他懦弱到从屠夫的胯下钻过,没有敢于迎战敌人的勇气!这么个无能的懦弱之人,不足以令我有半点畏惧之心!”
这说明,龙且很了解韩信,至少是很了解他不敢向他人提及的屈辱过往。同时也说明龙且对韩信的能力一无所知,否则他必然不敢因为这些过去的事而轻视韩信。
看来,韩信在项羽手下做事时,他不想提及的那些屈辱事迹,早已传遍了楚军。楚军将士们聊到这些谈资之时,没有一人同情韩信,也没有一人理解韩信,他们只是嘲笑韩信的无能与懦弱。
项羽这种性情豪壮的猛士,在听说过韩信的往事后,怎么可能还会对韩信有正面的印象呢?韩信在项羽的手下怀才不遇,在当郎中时多次提出优良建议都不被采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自己的屈辱过往所害。
不只是龙且看不起韩信,大部分的楚军将士也都看不起韩信。这些屈辱的事迹不仅曾传遍了楚军,后来还传遍了汉军和韩信自己指挥的军队之中。要知道,韩信是一位军人,军人大都是刚强的,韩信每日都要与之共事的同僚们,或许都完全无法理解他这种屈辱的做法与选择。
当韩信的部下谈到自己的将军从前经历过的屈辱时,会不会这样说:“这屠挑衅的若是我,我必要用剑刺死他!真想不通将军当年是如何忍下的。”在知道韩信的这些经历后,他们又会如何看待韩信?
这份屈辱,伴随了韩信一生,韩信的能力再高、力量再强,都无法抹掉自己曾从屠夫胯下钻过这个已发生过的事实,也无法阻止人们谈论这些事。他需要让这份屈辱有一个了结,所以当韩信成为楚王,衣锦还乡后,他召见的第一批人中,就有那位曾羞辱过自己的屠夫。
韩信没有惩罚屠夫,反而封他做“中尉”这个高官,这个官职的权职和地位都很高,负责统领国都的禁军和维护都城的治安。韩信向将士们解释到:“此人是个勇士。当初他羞辱我时,我并不是不敢刺他,‘杀之无名,故忍就此’!”
这位爱惹是生非的屠夫,是否该获得如此丰厚的赏赐呢?韩信赏屠夫而不罚屠夫的做法,是否合适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