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先例在,朱元璋为何不采用,却杀戮功臣?
开国君主诛杀功臣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坐上皇位后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就连樊哙、萧何都差点蒙受不白之冤。另一个就是朱元璋了,总的来讲,朱元璋和刘邦比较像,猜忌心极重,对属下毫无信任可言。
对比刘邦,朱元璋做得更绝,只要被朱元璋的疑心病盯上,那是必死无疑。抱着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朱元璋,杀掉了几乎所有功臣,其中还有很多人被牵连致死,而没有实际罪证。皇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无数英雄好汉的目标所在,所以想要皇权稳固,夺取权臣、武将的权力这也无可厚非。
在建隆二年的一次酒会之上,赵匡胤心事重重地对众人道:
“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赵匡胤表示他最近休息不太好,当皇帝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
众人都很诧异,天子之位众望所归,难道还有不好的地方?赵匡胤继续道:
“众卿没有谋逆之心,但你们的属下可能会有人为了谋求富贵,再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那该如何是好?”
众人这才明白赵匡胤的疑虑所在,石守信等将领连忙跪倒,恳求指条明路。
一通云山雾罩之后,赵匡胤才搬出对策,令众将领到地方安享富贵,摆脱束缚,于是乎众人接连请辞,禁军军权收回赵匡胤手中。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做得最为温和、得体,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废掉了手下诸位大将的军权,这才保证“黄袍加身”不再发生。
事实上,朱元璋同样可以这样做,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明明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先例在,为什么朱元璋不学习,偏偏要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呢?
一、出身不同
战争是残酷的,生存是不易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同样有着种种压力和不幸,更何况生存在乱世的朱元璋。
自古至今,白手起家的开国之君很少,大多数都是有根基的。比如唐高宗李渊原本就是隋朝的皇亲,地位显贵,隋文帝杨坚原本也是北周的世家贵族。在这个世上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很难,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单靠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毫无意义。
赵匡胤的高祖父赵朓在唐朝时,曾是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曾做到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做到了涿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同样优秀,去世后,后周追任为武清军节度使。
在五代乱世,赵家不仅有官可做还越做越高,之后赵匡胤游历四方,投奔了郭威帐下,从此走向正轨,一步步迈向皇帝的宝座。赵匡胤家庭环境和基础资源要比朱元璋高得多,当然赵匡胤本人也是极其优秀的,他在军中屡立战功,逐步升为为军中高级将领。赵匡胤虽处于乱世,但他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长大的,这和朱元璋迥然不同。
帝王之中,要论身世的悲惨程度,朱元璋排在第二,估计没有人敢排第一。在暴元统治末期,百姓流离失所,官员贪墨横行,朱元璋出生在贫民家庭。父母兄弟相继惨死,只能乞讨为生,受尽了苦楚和悲凉,最后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投奔了义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极大,要分析一个的所作所为,那就得了解他的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出身不同导致性情不同。于是赵匡胤可以平常心来对待开国大臣,而朱元璋只能选择暴力解决。
二、秉性各异
赵宋从赵匡胤开始,君臣关系是相当和谐的。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赵宋天下立下大功,君臣二人不分彼此。赵匡胤性格温和、宽厚,经常出入大臣府邸。赵普也知道皇帝的这个习惯,所以经常在下班之后也不敢脱掉官服。
史料记载: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一天夜晚,天空下起大雪,赵普以为皇帝不会来,不久之后却传来扣门声,原来是皇帝赵匡胤来串门。下着这么大的雪,赵普诚惶诚恐立马前去迎接,随后赵匡胤和赵普坐在堂中,喝着烧酒,吃着烤肉,并称赵普的夫人为嫂子。
当然了赵匡胤来的目的是商议进攻太原的计划,但如此君臣做派也实在让人感动。赵匡胤以他的气度和仁厚赢得了天下,这也是为何宋朝能以“君臣共治”著称,实在令人佩服至极。
在明清两代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朱元璋更是不可能和臣子同席而坐。在朱元璋的心里,这天下就是他老朱家的,任何人如有异心,那就兵戈相向。
刘基是大明开国功臣,如果论功劳,排到前五位是没有问题的,而最后刘基只封了个诚意伯,食禄仅二百十四石。不是刘基犯过什么错,只是朱元璋没有容人之量,因为刘基太过聪明,且极其善于权谋,以前还在元朝当官,便被朱元璋视作威胁。
刘基何等聪明,主动放弃官位,为了让皇帝放心,还在皇城居住,就是为了让朱元璋放心,但最后刘基的死还是跟朱元璋有关系。胡惟庸毒害刘基应是事实,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将才,有些人天生就是宰相的料,而有些人天生就是恶人,也许朱元璋受后天影响变得暴戾,但无法否认他天生的猜忌和残暴。
三、历史环境不同
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少有的英明君主,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分崩离析的割据局面才开始有统一的迹象。大树底下好乘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远,赵匡胤正是继承了后周的天下,也可以说后周为大宋的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赵匡胤篡位之后也没有为难后周皇室,不仅是杯酒释兵权,对待前世皇族的宽容也让赵匡胤的威信更高。
朱元璋的境遇则迥然不同,他不仅要面对元朝军队,还要和陈友谅、张士诚拼个你死我活,他的敌人一个比一个强大,走错一步满盘皆空。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步履维艰,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父母的关怀,如果他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作支撑,他将无法走完这布满荆棘的征途。诛杀功臣可能就是朱元璋对这个世界的“报复”。
当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是比不上赵匡胤的,甚至在夺天下的过程中,都没有系统的读过历史书,自然也就不清楚“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或许他知道,只不过不想采取罢了。
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赵匡胤和朱元璋的行事作风相差甚远。是人就有两面性,污点不应被无限放大,功绩更不能被无故抹杀,赵匡胤和朱元璋无疑都是历代最杰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