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孙中山-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中山-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是指在追寻各时期学术思潮流变和各地区研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诱因,着力于渊源追寻、思潮阐述、成果解读、方法审视、人物介绍、影响评说、心灵感悟等方面的访谈,希望通过研究者的自我陈述,丰富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内容和形式,重现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孙中山的研究和宣传、认识和了解,不仅使其逐渐形成了一门"显学",而且也因此造就了大批专家学者。从1903年章士钊摘译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而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之滥觞,到1957年陈锡祺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和1979年尚明轩的孙中山传的问世,再到当代孙中山年谱长编和孙中山传记以及大量研究论著的相继出版;从孙中山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思想主张的评析,到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文化人格、时代背景、相关人物的深入研究;从早期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角度推介孙中山,到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文化创造,以及人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的当代社会的孙中山研究,等等。
但是,百年来的孙中山研究一直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历史审视和学术观照。虽然有不少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也有不少孙中山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如1985年3月在河北省涿县召开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就全面反映了国内外孙中山研究和孙中山著作出版方面的基本情况,深刻审视了国内外关于孙中山研究、三民主义研究、孙中山各个时期革命活动研究、孙中山与其他人物关系研究、孙中山在香港及国外革命活动研究、台湾香港地区及国外孙中山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使新时期孙中山研究避免了盲人摸象的尴尬。但大部分文章主要是侧重于人物和事件本身的性质、状态、特点等的研究述评,对孙中山研究者的学术思想、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学术史方面的问题并未作过多的评析。
同样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外孙中山研究,只有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却缺乏学术史的梳理和文化价值的考量。即使有广东省志孙中山志这样的志书编辑出版,也难逃支离破碎、以偏概全或挂一漏万的弊端。严格说来,这些仍然不是真正的孙中山研究的学术史。因为既没有对孙中山研究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理论评述,又缺乏对孙中山研究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状况等作整体的动态分析。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孙中山研究,其学术开创之功、学风刷新之功和学人孕育之功,在当代学术史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彰显。
孙中山研究的总结和反思,为什么一直未能真正进入学术史的研究层面?孙中山研究者们为何忽视或放弃自身的学术史研究?显然,这既受政治的和社会的双重因素影响,又与学者们自身的顾虑和学术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前,孙中山研究因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时断时续,也因意识形态和研究方法的影响而裹足不前,严格意义上的孙中山学术研究在资料、方法、立场、观点等方面的局限里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也就无孙中山研究学术史可言。
孙中山研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一门"显学"。首先,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海外,孙中山研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其次,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和示范带头作用,也是孙中山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乃至史学研究的重镇所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再次,新思潮的兴起和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新学人的加入,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孙中山研究;其四,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跨地域的合作研究,在客观上有利于孙中山研究摆脱政治或行政的影响而走向严谨客观的科学学术研讨,从而增强其学术性和学科性。
但是,孙中山研究的学术史一直未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有关孙中山研究的研讨缘起、发展脉络、时代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学术传承、学术机构、学术活动、学术流派、学术成果、学术名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等学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探讨,那些学术含量和借鉴价值较高的孙中山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至今仍缺乏学术思想的总结和学术价值的评估。而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缺失,又在客观上影响了孙中山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思想和认识上的障碍与逃避和中国式的自谦心理,是孙中山研究在当代学术史上迷失的根本原因,也是孙中山研究这一"显学"在新时期出现危机的症结所在。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就把"现存之实迹"与口述史料归为一类。在他看来:"现存之实迹指其全部现存者。质言之,则现代史迹,现在日日所发生之事实,其中有构成史料价值之一部分也。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口述历史,尤其是专家学者个人生平的讲述和学术生涯的回顾,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史资料价值。
就孙中山学术研究而言,专家学者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学术体验和人生感悟,就不仅仅属于个人的治学经验,也理所当然地属于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史学研究和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们口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探索,以及对学术人生的回顾,既为孙中山研究留下珍贵而生动的学术史资料,而且也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无论是从孙中山研究来说,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是一次个体学术生涯的口述回忆和既往社会文化的再度呈现,又是一项孙中山研究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工程。

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983年8月28日,中山市在国内率先成立孙中山研究会,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会,不断地为推动孙中山研究鼓与呼,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30多年来,先后举办、承办或合办了多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而且兴建了许多纪念孙中山的文化设施,如孙中山纪念堂、孙文纪念公园,建立了孙中山研究数据库和逸仙图书馆,出版了大量的孙中山研究方面的论著,在国内外同行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尤其是中山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正式启动"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文化工程,拟对海内外孙中山研究的名家大家进行口述史的采访、录音、录像和文字整理,以期记录他们在孙中山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并对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人生感悟和学术期待等问题,作一个比较全面生动形象、客观真实的反映。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就是同一时代的研究者,在材料、观点、方法、传播途径和价值取向上也不尽相同。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时,甚至认为学术思想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囿于研究要素的不同,每一阶段的学术思潮和学术流派都会经历一个变化演绎的过程,从学术土壤的培育和保护到学术观点的产生和形成,从研究力量的壮大到研究瓶颈的突破,从学术创新到研究定型,孙中山研究都经历了百年的磨砺,造就了大批学术研究人才,也产生了大批精品佳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旨在追寻各时期学术思潮流变和各地区研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诱因,着办于渊源追寻、思潮阐述、成果解读、方法审视、人物介绍、影响评说,心灵感悟等方面的访谈希望通过研究者的自我陈述,丰富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内容和形式,重现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历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研究项目,试图从以下十三个方面建构起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立体框架:孙中山研究的时代背景;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思潮;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流派;孙中山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孙中山研究的主要成果;孙中山研究的代表人物;孙中山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孙中山研究的个人心得;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批评;孙中山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孙中山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等。通过以上十三个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力求全面反映百年来海内外孙中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历时三年,完成了"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研究项目,对海内外在孙中山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50余位专家学者的采访、录像、录音和文字整理。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学者的访谈,其中既有章开沅、金冲及、胡绳武、李文海、张磊、张宪文、林家有、段云章、姜义华、茅家琦、尚明轩、杨天石、冯天瑜、萧致治、吴剑杰、冯祖贻、谢本书、沈渭滨、魏宏运等的访谈,又有熊月之、邱捷、桑兵、马敏、朱英、莫世祥、王杰、戴鞍钢、王先明等中坚力量的对话,还有港澳台及海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专家的采访,被访谈的对象多达80余人。同时还采访了一些曾在孙中山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研究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如汤志钧、陈绛、夏东元、张海鹏、方志钦、骆宝善、王晓秋、赵春晨、赵立人、邵雍等专家学者,甚至还对孙中山研究会的主要组织者、执行者如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王玉璞、广东孙中山基金会的欧初,以及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的陈占勤、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萧润君等会长、秘书长均进行了专访。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关于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大工程。
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作为学术史资料,存入孙中山研究数据库,供海内外研究者做学术史研究的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将访谈整理成文字,并经被访者审定同意后,作为口述史的书籍正式出版,或将录像、录音剪辑制作成电视纪录片,作为宣传教育的材料。应该说,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是一项学术史料的挖掘和文化资源的抢救工程。因为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很少有自己的学术经历的回顾和总结,更少谈论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对孙中山研究者所作的"口述史",不仅有助于推动海内外孙中山研究,而且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学术文化的发展。
虽然所做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因受一时难以克服的因素如时间、经费、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而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存在着格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访谈的内容不足以全面反映被访者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但我们所做的访谈一定是孙中山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和多样性的比较全面的口述史料和十分珍贵的个人学术生涯的历史记忆。这些被访者有的是学界泰斗,有的是杏坛中坚,有的则是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是孙中山研究的参与者,而且也是孙中山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对孙中山研究的回顾和记忆,本身就是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反思。有理由相信,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与孙中山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一样不可限量。

什么是口述史,按杨祥银的理解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特殊记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但也有学者说得更具体,如钟少华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运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而杨立文则认为"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义,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尽管他们对口述史的理解略有出入,但都反映了口述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也肯定了口述史学在加速历史学从"阅读"到"倾听"、再从"倾听"到"观赏"的跨越式转变和"文、声、像"三位一体互动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虽然启动较晚,准备不足,但却在近三年跨地区进行人物专访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访谈模式和口述特点。正如学者们所强调的那样,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过程应该包括口述历史访谈、口述历史的整理和编辑、口述历史的保存和传播、口述历史的法律和道德考量以及口述历史的分析,而其中还包括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如口述历史访谈中访谈者和受访者的关系,访谈中体现的意识形态、性别、种族和阶级差异、受访者的主观性和历史事实,口述历史与历史重建、口述历史访谈的社会心理因素、口述历史作为实现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工具性、口述历史与历史记忆、口述历史与生平回顾、口述历史与自传等等。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同样毫不例外地包括以上所说的方式与方法,同样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如前所述的诸种问题,其成与败都与访谈者对这些方式方法的谨慎使用。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受访者和访问者的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的同时,甚至还有受访者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等方面资料的录像,访问者事先对受访者的生平事迹、学术旨趣、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等均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访谈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先行或给受访者特别暗示,尽量让受访者自由地讲述或轻松地回忆,但也难免受受访者的性格气质、身体健康和记忆力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访者都是长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纵横驰骋的专家学者,其自我关于学术生涯的回忆,自然比一般的受访者更精准更客观更全面。因此,他们关于学术人生的回忆,不仅满足了普通读者对他们学术活动和孙中山研究的好奇心,而且也为孙中山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个案和鲜活的资料。尤其是像章开沅、金冲及、茅家琦、姜义华、张磊、张玉法、张宪文等享誉海内外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关于个人学术生涯的口述史,就更富有思想性和时代性,因而也更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356.html

以上是关于孙中山-胡波: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