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智-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许崇智-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
蒋介石的一生,结盟了众多的异姓兄弟。他的结拜兄弟数目之多,堪称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之最。他与这些异姓兄弟,或结盟于少小离家求学,或结盟于负笈东渡扶桑,或结盟于中华民国肇建,或结盟于北伐革命兴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这些金兰兄弟的提携和帮助,他才得以攀缘而上,攫取权势,成为乱世之枭雄。然而,他对待这些盟兄弟,除少有的几位能“谊同手足,生死不渝”外,多是颐指气使,情尽义绝,甚至反目为仇,兵戎相见。
奉化结义
蒋介石的少年时代,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时代的少年所接受的文化熏陶,除却传统的儒家思想,便是坊间流传的野史小说。他尤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等,成为他所心仪的行为方式。他自称“六岁就学,顽劣益甚”,母亲虽“训迪不倦”,也难以改正其顽劣的个性,以致乡里称其为“瑞元(蒋介石乳名,笔者注)无赖”。他自小便有“领袖”欲,是远近有名的“孩子王”。16岁那年,他入奉化凤麓学堂读书。入学不久,他便在一次学潮中初露锋芒,在与校方负责人辩论时,“盛气趋前,情态激烈”,同学们送他“红脸将军”的绰号。也就是在此前后,他与周淡游、王恩溥、何禄山、刘祖汉、俞镇臣、朱孔阳、陈泉卿、江怀卿、陈杏桂、孙星环、孙洞环、夏明世等结拜为异姓兄弟。
这班少年兄弟中,他与周淡游、王恩溥、何禄山等的关系尤为密切,可谓是生死情谊,刎颈之交。周淡游长蒋介石5岁。1906年,周淡游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读书,寻求救国之路。他在日本时,因陈其美也是浙江人,所以来往密切,并被介绍加入同盟会,从而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胡汉民等革命党人。同年5月,蒋介石也来到日本求学,与盟兄相聚于异邦,心情特别高兴。蒋介石作为后起者,对已是同盟会会员的盟兄,佩服之至。一天,周淡游带着蒋介石来见陈其美,短暂的会见,陈其美对蒋介石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几年,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同盟会,他也由此步入中国的政治舞台,应该说,周淡游是他的政治牵线人。
周淡游回国后,在陈其美的领导下,参加讨袁的革命活动。1915年11月10日,他直接参与策划谋刺袁世凯的心腹大将郑汝成的行动,郑汝成被刺后,孙中山闻之尤为兴奋,致函曰:“大江南北势力磅礴,正宜乘时大举。”1919年5月,周淡游的肺结核病复发,咯血不止,医药罔效,病逝于成都,年仅39岁。蒋介石没有忘记周淡游的引见之恩,在他政治得势后,对其后人尽力呵护,其长子被派往日本千叶步兵学校深造,二子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幼子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他们学成归国后,都被委以重用,各尽其才。1927年,周淡游的遗骸运回奉化,蒋介石亲自过问其盟兄的安葬。他筹措资金,为其营运颇具规模的墓地,并命名为“淡游山庄”,以表达对其知遇引路的感恩之情。
王恩溥比蒋介石小1岁,从小喜读武侠小说,专爱打抱不平,稍长,还习拳弄棒,练就一些武功,伙伴们称他为“飞毛腿”、“神行太保”。惺惺惜惺惺,还是在孩提时,他们便是形影不离的好友,长大成人后,两人便义结兄弟,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回到家乡溪口,为筹集革命经费而焦心苦虑。思虑万千中,他想到了溪口财神夏全木,此公乃钱庄老板,人称溪口首富。他与盟弟王恩溥密商,准备向夏全木“借钱”。于是,他们雇了一乘轿子,诳称奉化某老板与夏老板有要事相商,将夏全木抬到雪窦山。夏全木知道自己被绑票时,已经吓得脸色灰白,战战兢兢。这时,蒋介石、王恩溥便坦言相告,出此下策,纯系无奈,革命急需经费,须臾不能拖延,知先生财源滚滚,望能资助1万元大洋。夏全木陷此境中,只得写信命账房送来1万元大洋。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刺杀后,蒋介石陷于迷茫之中,常回奉化与众多的盟兄弟相聚。期间,他与王恩溥相聚最多,他们经常来往于上海与宁波之间。他们的行踪,早已引起宁波当局的注意。一次,他们刚刚走出宁波码头,便被密探跟踪。蒋介石甩掉了“尾巴”,王恩溥却被拘捕。不久,反动当局便对王恩溥处以极刑,临刑前,王恩溥视死如归,引吭高吟:“铁丸穿心三分热,钢刀过颈一时凉。”
何禄山,奉化肖王庙镇何家村人。少年蒋介石常来何家村,因为,他的孙氏舅父,即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孙氏的兄长,就住在何家村。蒋介石因此与何禄山相识相交,结拜为盟兄弟,何为兄,蒋为弟。讨袁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成为在逃的通缉犯,他再也不敢在上海抛头露面,本想回家暂避风头,可是,又怕时间长了,家乡的脸面熟悉,更容易暴露身份,思忖再三,还是肖王庙何家村舅父家安全。孙氏舅父母十分喜爱这位外甥,尤其是舅母蒋妙缘,也是溪口人,说来还是他的族姑,所以,对他更是关心备至,整天把他“关”在家中,悉心保护,唯恐出了差错。
奉化县还是接到搜捕“要犯”的公文,执行这一公务的是警所干事丁志国。何禄山与丁志国多年朋友,情同手足。他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找到丁志国,晓以大义,劝导他不要为了上峰的几个赏钱而结怨乡里,树敌于革命党,能敷衍则敷衍,可抬手则抬手。丁志国诺诺应是。为了应付差使,丁志国不得不带着警察来到孙家搜查,然而,人还未到便一路吆喝,以间接告知孙家。果然,孙家听到吆喝声,赶紧把蒋介石隐藏起来。当警察大摇大摆地来到孙家,早已不见了蒋介石的踪影。蒋介石得知此次化险为夷,全凭盟兄暗中相助时,立即前来拜望何禄山,深情地说:“恩兄对我有再生之恩,永志不忘。”
恩师挚友
陈其美长蒋介石9岁。1906年,他们都在日本留学,经他们共同朋友周淡游的介绍,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这时,陈其美已是同盟会员,且是孙中山的最亲密的追随者。辛亥革命中,蒋介石对陈其美可谓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唯其马首是瞻。其间,他们又结识了黄郛,黄郛长蒋介石7岁。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奉陈其美命,匆匆由日本回国,参加杭州起义。黄郛则在陈其美身边,共同组织上海起义。11月4日,上海光复,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黄郛为都督府参谋长,兼任沪军第二师师长。7日,杭州光复。蒋介石由杭州来上海,陈其美利用上海商团的捐款,组建沪军第五团,任命蒋介石为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陈、黄、蒋既是同乡,又是留日同学,而且志同道合,他们遂在上海打铁浜互换兰谱,结为盟兄弟,蒋介石给陈、黄的盟誓为:“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仅过13天,蒋介石即领大哥陈其美命,伙同他人在上海,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于广慈医院。陈其美由此更将其视为亲兄弟,倍加重用。1913年3-6月间,陈其美将蒋介石引见于孙中山,其后,又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说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学者,而且言语踏实,见解透辟,一定能成为‘革命实行家’,是同盟会‘真正需要的人物’”。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所派刺客暗杀于家中。蒋介石闻讯赶到现场,扶尸恸哭,悲痛至极。他还以义弟的名义写了篇情辞恳切的《祭陈英士(即陈其美,笔者注)文》,文章说:“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当他在政治上发迹,便知恩图报,爱屋及乌,重用陈其美的两个侄儿——陈果夫、陈立夫,以至于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此时,黄郛已举家北迁,完成了《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战后之世界》的写作,冯玉祥便是因为阅读他的书,而与他结交为友。1924年10月,黄郛参与冯玉祥等策动的北京政变。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由广州北上。蒋介石也与黄郛恢复通讯联系,并且一再坚持要介绍黄郛加入国民党。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攻克南昌。蒋介石两次三番地函请黄郛南下,以“不吝教益,共底于成”。他们终于见面了,蒋介石还是不忘拉“二哥”入党,特意派人送来一份入党志愿书,介绍人栏内,蒋介石已经签名,可是,黄郛还是原件退回,始终没有加入国民党。
1928年5月2日,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占领济南,时任外交部长的黄郛也抵达济南。次日,驻济南日军寻衅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恣意屠杀中国军民,交涉员蔡公时被割耳挖鼻后残杀,是为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这时,蒋介石只想与日本人停战妥协,可是,又怕担当“亲日议和”的丑名。于是,他让黄郛代替自己,去与日本方面谈判,并在电文中说:“最好以兄之名义电告,可代表弟办到多少程度,不必用弟名义,如何?”黄郛代人受过,吃够了窝囊气,他曾经给张群吐露过苦衷:“济案所受刺激,公私两项皆为平生未有之伤心事。”经历这段“伤心事”后,黄郛似乎悟到“四大皆空”,便以养病为由,隐居莫干山达5年之久。
可是,1933年4月,日军大举进攻华北,蒋介石以共赴国难的大道理,又将黄郛召下山来,委托他为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他接手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人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将中国军队撤出冀北地区,建立所谓非武装区。这次,他再也不愿不明不白地担当“替罪羊”,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文中说:“弟如要兄依旧留平协赞时局者,希望今后彼此真实的遵守‘共尝艰苦’之旧约,勿专为表面激励之词,使后世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1936年,黄郛病逝于上海。蒋介石给他的褒扬是:“樽俎折冲,功同疆场”。“共尝艰苦”的盟兄,得此赞誉,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陈其美离开人世后,蒋介石失去至关重要的庇护人。他在寻求新的依靠时,把目光投向了张静江。张静江长蒋介石10岁,又是陈其美的把兄,且和孙中山关系密切。这位江浙富翁,早年曾经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圣人”、“丹心侠骨”。1916年9月,张静江、蒋介石与许崇智,焚香换帖,结拜为盟兄弟。他们结盟后,张静江便像帮助孙中山那样,无怨无悔地帮助蒋介石。蒋介石对他是言听计从,奉为良师。可是,张静江却以此而倚老卖老,不受节制,这使蒋介石很为恼恨。
1930年,蒋介石派人来杭州,劝说张静江辞去省政府主席职。张静江当场便恼怒地顶撞:“我偏不辞职,叫他免我的职就是了。”他还亲自来找蒋介石,没想到“三弟”给他坐上冷板凳。他怒气冲冲地闯入办公室,对蒋介石说:“你现在架子这样大了,我从前去见总理也没有等过这么长久!”蒋介石开始有意疏远他,他也日渐消沉,逢人便说:“不要做官,没有做头!”1935年,他遁入空门,以吃斋念佛聊度时光。抗战胜利后,他寓居美国纽约,1950年9月,病逝于纽约。蒋介石闻讯,立即拍去唁电,并且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追悼张静江会上,蒋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戴季陶小蒋介石4岁,1908年春,他们在留日学生聚会时相识。1920年,他们奉孙中山之命,为筹措援闽粤军的经费,而在上海开办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就是此时,他们义结盟兄弟。蒋介石很看重这位盟弟,称之为“畏友良师”。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追随其盟兄左右,成为蒋介石反共夺权的得力吹鼓手和谋士。戴在国民党内担负过重要的职务,是蒋介石的高级理论顾问。人民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夜,蒋介石和许多国民党大员都渡海台湾,戴季陶却仍是眷念这方热土,拒绝去台湾。1949年2月11日,他因服用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于广州。此时,凄惘失落的蒋介石闻之,不免兔死狐悲,中夜唏嘘,发来一纸褒扬令,称戴季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邵元冲小蒋介石3岁,1916年,他们两人结为盟兄弟。20年中,他们之间情谊深厚,邵成为佐理蒋记中枢的股肱之臣。可是,他在对日外交上却与盟兄有分歧意见。“九一八”事变后,他对蒋介石对日“和协外交”的策略,很不以为然,提醒盟兄注意日本的侵略野心。他多次向盟兄建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对付日本的侵略行径,甚至疾呼:“寇日深,中枢再不决杀贼,民必尽去,亡无日矣!”1936年12月初,他因事而去西安,恰逢“西安事变”,他与其他人被扣押,因越墙逃跑,而被士兵开枪打伤,经抢救不治身亡。蒋介石对盟弟的意外身亡痛悼不已。蒋邵之间互助互励,情谊笃深,邵虽时有诤言,也是全为蒋设想,而无私欲,是他结拜的众兄弟中难得的一位。
异籍兄弟
蒋介石结拜的众多盟兄弟中,大多是浙江籍人,唯有不多的几位外省籍,如四川籍人张群、安徽籍人吴忠信和杨虎、辽宁籍人张学良等。
张群,四川华阳人,小蒋介石2岁。1908年春,他们同船东渡日本,初次相会便情投意合。他们同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又同编入炮兵联队实习。武昌起义爆发后,陈其美电令蒋介石回国参加革命,张群也随之来到上海。这时,陈其美正在领导江浙起义,他们都投其麾下,供其驱使。蒋介石被派往杭州,张群则参加上海起义。上海光复后,陈其美组织沪军,黄郛任沪军二师师长,蒋介石任二师五团团长,张群则任师参谋。张群有意攀缘,与黄郛、蒋介石换谱缔结金兰之盟,三兄弟中,他年岁最小,居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立中央,张群担任政治会议委员,参与蒋介石的一系列决策,同时帮助黄郛游说上海工商界,以支持和帮助蒋介石。7月,汪精卫、唐生智兴师反蒋,拥兵自重的桂系又逼蒋下台。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群、黄郛也宣布辞职,与蒋介石同进退。不久,蒋介石东渡日本访问,张群又以翻译官的身份参与活动,他们在日本与军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广泛接触,以摸清日本朝野对中国局势的态度。蒋介石回国后,仍留张群在日本,作为他的代表,继续与日本朝野人士保持接触和联系。
蒋介石重掌党政军大权后,张群被任命为中政会委员兼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后又任参谋总长,参与中枢决策。国民党“三大”时,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担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张群了解和熟悉蒋介石的个性,对他奉命唯谨,从令如流,不求闻达,旦求无过,更不透露其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所以,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和重用。蒋介石的很多重大的决策,他都参与其中,是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和智囊人物。蒋介石溃退台湾后,张群仍然是鞠躬尽瘁,效命于前。1957年,张群访问日本,有记者问:“你追随蒋先生最久,和他关系最好。大陆失陷,你是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负一部分没有进言的责任?”张群回答:“我只是个厨子,主人喜欢吃什么菜,我做什么菜。”这句戏谑之言,真实而又贴切地道出了他与蒋介石的关系。
吴忠信,安徽合肥人,长蒋介石3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们相继流亡日本,经陈其美介绍而相识为朋友。陈其美被害后,蒋介石便若有所失,灰心丧气。吴忠信则像兄长一样地关心他,提醒他振作精神,自强不息。蒋介石有感于吴忠信忠厚、谦和,且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次主动提出与吴结拜兄弟。1922年元旦,由许崇智、胡汉民作证,他们正式结拜为盟兄弟。3年后,孙中山组织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他们弟兄二人都是委员,吴忠信素知盟弟志向远大,性格暴烈,自忖如与其同列委员,日后必会生龃龉。于是,主动向孙中山表示,自己非统兵之才,要求退出委员一职,并且向蒋介石表示:“我不带兵,但是坚决拥护你带兵。”蒋介石由此而放手去统兵治军,得以在军界历练崭露头角。
1927年9月,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其前提条件是与原妻妾脱离关系。蒋介石经与吴忠信相商,将陈洁如送往美国留学,姚怡诚及次子蒋纬国则托付吴忠信照管。吴将姚氏及蒋纬国带往苏州,住在自己的家中。吴忠信认蒋纬国为干儿子,并且几乎每周都要派人送蒋纬国往南京,让他与父亲团聚。吴的大女儿吴训叔也认蒋介石为干爸爸。两家已成世交,经常走动。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亲自安排飞机,将吴忠信一家接送台湾。1959年12月,吴忠信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蒋介石亲自安排盟兄的后事。后来,吴忠信夫人王惟仁去世,安葬时,墓碑上刻的是:“吴太夫人王惟仁之墓”,蒋介石知道后,即令撤去,重换墓碑,亲笔题写:“嫂夫人王氏惟仁之墓”。
杨虎,安徽宁国县人,小蒋介石2岁。杨虎是陈其美的亲密部下,与蒋介石是陈的左膀右臂。1913年,他们在上海义结盟兄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任特务处处长的杨虎,与军法处处长陈群,残酷地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上海人民恨之入骨,称他们为“虎狼成群”。杨虎自恃有功,向盟兄讨价还价,争名争利,蒋介石一气之下,撤了他的兵权,自此不再理睬这位盟弟。杨虎对此耿耿于怀,秘密地联络民主党派与之抗衡。上海解放前夕,他秘密地营救过张澜和罗隆基,可谓有功于人民。全国解放后,他曾任政务院参事。可是,他又意欲叛国,被人民法院判刑,后病死于北京复兴医院。
张学良,辽宁台安县人,小蒋介石14岁。1930年,中原大战突起,蒋、阎、冯、李四大新生军阀,谁也没有把握成为赢家。可是,张学良的军事倾向,却成为胜败输赢的砝码。9月18日,张学良终于出面发布“调停”电令说:“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海内贤达,各抒伟见,共谋长治久安之策。”同时,他又率东北军入关,助蒋讨伐冯、阎部,中原大战以成定局。11月12日,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应邀来南京,蒋介石热情接待,并且介绍张学良加入国民党,后又结拜为盟兄弟。
时过6年,张学良、杨虎诚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礼送蒋介石到南京,并且写请罪书曰:“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谁成想,他的这位大哥真的“铁面无私”,毫不“念及私情”,将他无尽期地“严加管束”。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宋美龄派秘书带着张学良来向“大哥”告别,张有感而发地说:“像我们这种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并且送给蒋介石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多年来,在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惯有一种成说,即蒋介石下的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在替蒋介石背黑锅。张学良在耄耋之年多次谈及此事,他说: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无关。”并且说:“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变,对苏、日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先生不抵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扯淡。于凤至不是那种人。”(见《作家文摘》2004年1月20日)
兄弟乎仇敌乎
许崇智、冯玉祥、李宗仁也是蒋介石结拜的异籍盟兄弟,曾几何时,他们都信誓旦旦地发愿:“结盟要旨,是为主义”,“同心同德,生死系之”。可是,到头来还是口血未干,反目成仇,以至于大动干戈,短兵相接。
许崇智,广东番禺人,长蒋介石1岁。辛亥革命发生后,他率部响应起义,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举光复福州。当时,他虽然只有二十几岁,却已在闽粤军界负有盛名,凡谈起他的人,无不翘起大拇指,称其为“军界前辈”。1914年,他即担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蒋介石是个聪明人,要想在军界发展,当然免不了要走这条门径。1916年9月,蒋介石与张静江、许崇智结拜为盟兄弟。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时,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军参谋长。可是,粤军的地方帮派观念浓厚,根本不买这个外籍参谋长的账,许崇智为此多次呵斥这些军官,他说:“服从我许崇智,就要服从蒋参谋长。以后凡我的命令,无论盖我的或蒋参谋长的章,都同样有效。”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刺杀。当日,便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廖案的调查及处理。调查之初,许崇智的部下梁鸿楷等因涉嫌而被捕,许崇智陷于被动地位。这真是天赐良机,蒋介石以调查廖案的名义,把许崇智纵容部下勾结右派刺杀廖仲恺,并且独揽财政、私分公款、克扣军饷等,统统抖落出来,使许崇智威信扫地。接着,他又征得汪精卫的支持,将粤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拉到自己一边。然后,便派黄埔军校学生军,武装监视许崇智。同时,假惺惺地写信说,从为许“个人计”,还是“暂离粤境”为好。许崇智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盟弟竟然如此心狠手辣,工于心计。自此,他便永远地脱离政治舞台。
1926年8月,蒋介石在长沙主持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与李宗仁相识。李宗仁,广西桂林人,小蒋介石4岁。此时,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他对这位新桂系领袖人物大为赏识,而李宗仁也对蒋颇有好感,他回忆说:“那时,白崇禧时常往来粤桂间,对蒋校长和黄埔军校的革命作风颇多好评,更增加我们对蒋氏的钦佩。”一天,蒋介石主动提出要和李宗仁结拜兄弟,李宗仁一再表示:“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蒋介石便将兰谱塞入李的军服口袋。回营后,李宗仁打开兰谱,只见上面除有蒋的生辰八字,还有4句誓词:“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李宗仁与蒋介石换帖,他们便成为“生死系之”的盟兄弟。
可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便反目成仇,大动干戈了。此时,李宗仁的桂系控制两广、两湖,又在平津等地扩充军队。桂系的迅速膨胀,是蒋介石所不能容忍的,他挖空心思,竭力收买李宗仁的部下,致使桂系分崩离析,全线溃退。中原大战时,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共同反蒋。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与蒋介石明争暗斗中度过的。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由他任代总统,然而,蒋介石却处处掣肘,使他这个代总统徒有虚名。这年底,他只得以治病为由而飞往美国。1965年7月,李宗仁回到祖国,当记者问起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时,他颇有兴味地说:“他有许多缺点。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他。我们都是失败者。”“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冯玉祥一再敦请复出,蒋介石对此深为感激,而更使他感到重要的是,冯玉祥的军事实力可谓举足轻重。1928年2月,他来开封开会,商讨“共同北伐”的事情。会后,他便和冯玉祥结拜为盟兄弟,蒋介石给冯玉祥的兰谱曰:“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石烂,死生不渝。”冯玉祥给蒋介石的兰谱曰:“结盟真义,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长蒋介石5岁。于是,冯为兄,蒋为弟。
这时,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和冯“兄”李“弟”,确曾热乎过一阵子。可是,不到一年,他便感到冯玉祥的实力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便以军事编遣会议的名义,裁减冯的军队,冯蒋矛盾公开化。1930年3月,阎锡山举起反蒋大旗,冯玉祥、李宗仁积极响应。阎锡山的晋军开入山东,冯玉祥的国民军由陕攻豫,李宗仁的桂系攻湘、鄂,形成南北呼应的态势。5月1日,蒋介石下令讨伐。于是,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展开血肉之躯的大厮杀,整个中原大地鸡犬不宁,“洒向人间都是怨”。
冯玉祥从来没有真正的妥协过,蒋介石也有意将他挤得远远的。冯也想离蒋远去,开辟另一条反蒋战线。1946年9月,他接受蒋介石所授“考察水利专使”,飘洋过海来到美国。他在美国发起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揭露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腐败的种种劣迹。他还发表《为什么要反对援蒋》、《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等,表明自己坚决反蒋的态度和主张。蒋介石立即撤销他的“考察水利专使”职,停发薪金,开除党籍,限令回国。1948年7月,他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乘船回国。不幸的是,9月1日,船行黑海,突然起火,他被烟熏而窒息。中国共产党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周恩来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责任编辑杨小波
摘自:《文史精华》2006年09期 作者:张家康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1/540221.html
以上是关于许崇智-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