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胤祺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康熙帝晚年有一个影响巨大的政潮,也就是九子夺嫡,哪九位呢,大阿哥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师胤、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于是笔者前些年在看一些影视作品时,就会疑问中间几个阿哥呢?当时有些不求甚解,近两年才算厘清了这之中的关系。

这之中,六阿哥、十一阿哥两位是因为早逝,而老五、老七、老十二这三位的确是没有参与这场巨大的政潮,通过对这三位史料记载的查阅,笔者发现这三人真是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活得滋润,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老五胤祺。

宠妃的儿子太后养

康熙帝一生有过许多后妃,其中有名位的就有六十多个,这之中有一个出身平平却深得宠爱且知名度颇高的妃子,她就是宜妃。胤祺就是宜妃的第一个儿子,老九胤禟是其次子,老十一是其三子。

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胤祺出生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他的母亲郭络罗氏当时还不是妃,只是个嫔,而且还是一个排序相对靠后的嫔,仅仅两年后,康熙帝大封六宫,宜妃位列四妃之次,加上皇贵妃佟氏和贵妃钮祜禄氏,郭络罗氏是后宫的第四号人物,宜妃得康熙帝盛宠数十年,她所居住的翊坤宫在明朝原本就是宠妃所居,且从后来雍正帝即位后,让最宠爱的年贵妃入住翊坤宫推测,翊坤宫的豪华程度绝对是胜于其他宫室的。

作为宜妃的长子,胤祺自然也得到了父母格外的重视,胤祺同哥哥胤禛和弟弟胤禩等小时候都曾被皇贵妃佟氏(孝懿皇后)抚养过,更为特殊的是,胤祺还曾经在祖母仁宪太后膝下教养过。

五阿哥胤祺奏云: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务臣可料理。朕云:我在,尔何可代理耶,朕务期躬尽典礼耳。—《清圣祖实录》

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的继后、康熙帝的嫡母,因为康熙帝的生母慈和皇太后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不过才24岁,故而康熙帝与这位嫡母十分亲厚,在仁宪皇太后去世的大礼上,康熙帝已经年过六旬,多病而双脚浮肿,仍坚持守灵,老五就提及自己曾经被祖母养育过,请求代父皇为祖母守灵并料理事务。康熙帝子嗣颇多,却只有胤祺一人提请,说明老五应该被祖母抚养过相当长时间,别的兄弟或许也有被祖母抚养过,但老五应该是与祖母感情最深的。

康熙三十五年,上征噶尔丹,命允祺领正黄旗大营。—《清史稿诸王传》

老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父亲也很重视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二征噶尔丹,方才16岁的胤祺率领正黄旗大营随军出征,刚走没多久,他的侧福晋刘佳氏就为其诞育了长子弘昇。这场战争加上次年的第三次征伐噶尔丹,彻底消灭了噶尔丹,使得喀尔喀重归清朝,而就在噶尔丹即将溃灭之际,康熙帝为老五选择了嫡福晋,没错,胤祺是先迎娶的侧福晋,然后才有的嫡福晋。

按理说,胤祺是宠妃之子,又曾被皇太后抚养,刚刚又出征建功,总应该给爱子找一个出身高贵的豪门之女,可偏偏他给老五只安排了一个员外郎之女,这位员外郎姓他他拉氏,名张保柱,他的身份地位在康熙帝的诸位亲家中算是数得上的低,这就让人看不懂了,难道康熙帝是瞧不上老五吗?可是联系前后的历史,康熙帝对老五那是很够意思啊。

笔者猜测,老五胤祺心性甚善、为人淳厚,康熙帝和雍正帝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康熙帝心中或许并不想让他娶一位高门之女以拉拢谁、制衡谁,而是单纯地想给儿子选一位才貌品德俱佳的女子做他的正室,也不希望这个儿子因为姻亲关系过多介入朝局,故而才如此安排。不过这只是笔者根据史书的一种推测,欢迎大家讨论。

有如此优势,为何不争储?

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前文已具,这个老五的优势是相当大的,母亲是宠妃,自己在祖母膝下教养,有皇太后的加持,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出征,而且他的排序还很靠前,为何没有参与争储呢?这就要提到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了,那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或许不适用于所有人,至少放在胤祺身上是合适的。

四十八年十月,封恒亲王。—《清史稿诸王传》

胤祺迎娶嫡福晋一年后,他同四哥胤禛、七弟胤祐、八弟胤禩被封多罗贝勒,他的大哥和三哥分别被封为直郡王和诚郡王,可以说是康熙帝诸子中最早有爵位的一批,这当然也得益于他的排序靠前,又过了十一年,胤祺与三哥四哥同时晋封为亲王,他的封号是“恒”。

恒这个字意涵十分丰富,康熙帝以此字赐封老五可以说是对老五为人处世的一个综合性评价,恒有“永久”“持久”“持久不变的意志”“延续”之意,再联系雍正帝在他去世后称赞他“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便可知道,老五为人宽和、谦谨,而且还十分乐善好施,在康熙帝赐封号时就看出,老五的这种为人不是一时的,不是装出来的,是一以贯之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后来胤祺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康熙帝对这个儿子的认识是十分精准的。

正是因为这种宽和的性格,老五不喜欢或者不屑于介入到党争之中,而康熙帝似乎也很明白儿子的心意,在康熙五十年托合齐事件后,几乎只是让胤祺去参加一些礼仪性的场合,尤其是仁宪皇太后崩逝后的一些祭礼,几乎都有胤祺的参与,这是康熙帝对儿子孝顺的一种成全,也是对儿子的一种保护。

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清世宗实录》

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其实看看宜妃和老九胤禟的性格就能发现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宜妃得宠多年,恃宠而骄,即使是康熙帝驾崩后,她也敢公然站在乌雅氏的前面(康熙年间德妃排序在宜妃之后),见到雍正帝竟然摆出皇太后的气度,而胤禟似乎受到母亲的影响,也是颇为高调,这与老五胤祺截然不同,可见老五幼年受到祖母仁宪皇太后的教养,养成了平和之气,这也是他与老九虽为一母同胞,但命运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幸福度颇高,这位王爷真舒坦

雍正帝即位后,宜妃和老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胤祺作为宜妃的长子,没有被雍正帝处置,待遇如旧。雍正帝对五弟格外照顾,在祭祀孝东陵(仁宪皇太后之陵)时总是命老五前去,可见老五和仁宪太后的祖孙关系之深,不仅是康熙帝了解,连雍正帝也是十分认可的,或许雍正帝也很感谢祖母,因为老五和老九这种巨大的对比明显能够看出宜妃的教养是多么的失败(当然这是雍正帝的角度)。

雍正帝对五弟的这种照顾不仅仅是展现自己的宽宏,自己没有因为他是宜妃之子、老九之兄就恶意报复,他是分得清孰是孰非的,老五好就是老五好,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改变。另一面,更应该看到的是,允祺(雍正帝即位后众兄弟改胤为允,独老十三一人后来得复)的性格在兄弟中是众所周知的好,他不参与夺嫡、不站队,只是一心听父亲的话,进而,自然也是听新皇帝的话,这样的性格谁即位都不会为难他。

允祺的晚年是相当不错的,地位尊崇不说,还尽享天伦之乐,儿女双全,而且大多都没有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按照康熙帝遗旨,有皇子的妃嫔可以出宫居住,雍正帝还同意宜妃到恒亲王府颐养天年,这样一来,母亲常在身边,又有儿孙绕膝,允祺的小日子比起不少兄弟要好得多,当然,雍正帝对大部分兄弟还是可以的,不过,能有允祺这样,母亲健在、儿孙众多、地位尊崇等多种幸福因素加在一起的,那可就不多了。

十年闰五月,允祺薨,予谥。子弘晊,袭。—《清史稿诸王传》

允祺共有七个儿子,嫡福晋他他拉氏没有生育,故而刚开始是由长子弘昇担任世子,但这个孩子偏偏不争气,被革去了世子名分,故而在雍正十年允祺去世时,是由侧福晋瓜尔佳氏所生的次子弘晊继承的爵位,雍正帝对五弟之死十分惋惜,对五弟做了几件加恩之举。

首先,当然是赐以谥号,这是正常流程,允祺的谥号为“温”,其实不用多加解释,这个字正是对允祺一生性格和处事的最好注解;其次,雍正帝为五弟立碑勒铭,这个恩遇可不是谁都能享有的,可见雍正帝的确对这个弟弟相当认可,碑文对老五赞誉有加,主要是对老五处事和性格上的夸奖;

爱新觉罗胤祺十分有优势,为什么不争储?

另一件事就更不一般了,老五的次子弘晊袭爵时,没有降级。清朝规定,除特封的铁帽子王之外,其他宗室袭爵都是要降一级,第一代是亲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就是贝勒,可弘晊仍是以亲王位袭爵,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袭爵时才降为郡王。其他宗室亦有子孙降爵后因功升回原爵的,但直接未降爵而承袭是一种格外的加恩,足见雍正帝对五弟的恩宠颇盛。

总结

老五允祺这一生可以说是从出生到离世就应了他的封号和谥号,恒温亲王,始终温和、绵延修长,身上的光环是一层叠一层,可偏偏他却能谨守本心,不争不抢,得到父亲和兄长两任帝王的厚待,更为难得的是,似乎上天也格外垂青于他,他的子女不像他的一些侄子侄女那样走在了父母前面,大多数都能承欢膝下,让他尽享天伦之乐,而且母亲宜妃也一直陪伴着他。

或许老五也会遗憾自己去了会让年迈的母亲伤心,可他的人生的确已经十分圆满了,父亲给他的封号、哥哥赐下的谥号,两任帝王的两个字如此精炼、如此精准,他自己活得通透,也自然会收到格外的幸福,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焉知不是老五活得明白,带来的裨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