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第六章: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学术综述)

辛亥革命-第六章: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学术综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辛亥革命-第六章: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学术综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六章: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学术综述)


一、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问题。1989年以前,清末新政的研究是近代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并且基本持否定意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股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不少研究成果注意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清末新政。如 罗荣渠认为虽然清末新政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途夭折”,但“这十年的变化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半个世纪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开始进入深化社会变革的新起点”(《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陈向阳认为尽管新政改革并不彻底,但它“在使中国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化工业民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二、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造成了“不断革命”的局面,打断了清末新政的进程(李泽厚:《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东方》1994年第5期)。这实际是涉及到辛亥革命该不该发生,以及如何认识清末新政失败的问题。朱英发表文章提出,“认为辛亥革命导致清末新政的中止或失败”的观点“未免失之简单和片面”,“辛亥革命虽然是一次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但其使用暴力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清末新政失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自身在推行新政过程中的失误”。他从“民族矛盾对清末新政的制约”、“政治参与的发展及清政府的错误对策”、“新政期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清末新政于清朝统治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三、关于“革命排满”的评价。刘大年认为:“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种族革命的色彩,此乃民族主义的一个缺陷”(《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林家有则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孙中山以‘反满’为战斗口号的民族运动主要是为了摆脱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章开沅则进一步论证说:“排满不仅仅是对于清朝政府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的愤怒抗议,而且是近代中国民族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表征。”大多数“排满”论者“不过是穿戴古代的衣服扮演近代的角色”,已具有近代的特征(《“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四、关于孙中山“让位”问题。这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多把“让位”的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软弱。80年代,有学者开始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入手来分析此问题。胡绳武指出, “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从鼓励袁世凯反正,到确立袁(世凯)如反正即举为大总统的方针,直到孙中山的让位,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这个历史环境,是由各种因素所构成,并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革命党人极为害怕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认为举袁可以杜外人干涉,顺利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并尽快取得列强的承认”。而“形成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这一历史环境中,其中许多不利于革命的条件,是由革命党人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不足,和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的。”(《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历史环境》,《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也有学者从经济方面探讨原因,杨天石认为“由于缺乏经费,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绝望,不得不接受和议”,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摘自《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社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如茅家琦指出,让位于袁世凯,虽然是“孙中山的失败”,但“仍有它的积极意义”。“让位”“促使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从而顺利地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皇专制制度”。“让位”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民初复杂的谁掌握政权的角斗中遭到失败,但并不说明辛亥革命也遭到失败。”(茅家琦等著:《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近几年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更注意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环境的研究,由此拓展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如冯天瑜《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从研究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共和”词语的进入、引用入手,透视了近代中国人观念的演变。王笛《街头政治——辛亥革命前后的下层民众、改良精英与城市政治文化》,把研究视角转向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城市改良精英是如何通过社会组织和宣传,激发下层民众的政治热情,而辛亥革命后精英们又是如何与下层民众分离的,从而从一个比较深入的层次说明了辛亥革命这一场政治变革与下层民众的关系(以上两文均见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1、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1981年
2、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2年
4、侯宜杰:《20世纪初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1/544097.html

以上是关于辛亥革命-第六章: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学术综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