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疆域空前辽阔,接纳各国学习交流,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朝之所以灭不了吐蕃,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吐蕃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成了吐蕃的天然屏障。而唐军进入高原地区后,则会出现高原反应,战斗力锐减。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域广袤,唐军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主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灭掉吐蕃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收获大了太多。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吐蕃的历史开始说起。
从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上就已经开始有先民们定居。不过,受高原环境的条件限制,在漫长的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一直都处于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当中。相比之下,中原王朝的发展,则更加迅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夏朝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虽然发生了无数的传奇事件,留下了漫长的人文变迁,但青藏高原上却没有多大变化。而中原地区的人们,因为无法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也很少进入青藏高原。比如三国时期的蜀国,为什么一直要正面进行北伐?为什么就不能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张地盘呢?为什么就不能从高原上绕路去偷袭魏国的后方呢?原因其实就在这里。因为那时候青藏高原上人极少,而且也没什么资源,中原王朝的军队也很难上去。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随着中原文明逐渐成熟,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开始传入青藏高原。这些先进的技术,大幅提升了高原上先民们的生产力,使得高原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此之前,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基本还处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大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着。当时高原上的文明,有点像中原早期的夏商时代,某个部落很强,可以被奉为高原之王,但要想对整个高原形成有效的控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随着高原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原地区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青藏高原上终于开始被逐渐统一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期,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广为后世所熟知的人,就是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赞普,也就是第三十三任王的意思。不过,在松赞干布他爹之前,基本上吐蕃王朝的所有赞普,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因为当时吐蕃也没有成体系的文字。所以之前的赞普,都只存在于传说当中。而在松赞干布之前,高原上的各个部落,也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谈不上一个真正的王朝。
但是,随着松赞干布的出现,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松赞干布少年即位,因为父亲被叛乱者杀死,松赞干布十二岁便继任为赞普。然后在叔叔和大臣们的帮助下,很快坐稳了赞普的位置,而后又带兵扫平叛乱,逐渐统一了整个高原。在统一高原之后,松赞干布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将都城迁到了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在统一高原的同时,松赞干布也开始接触高原以外的文明。在接触的过程当中,松赞干布终于发现,原来高原以外的世界,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松赞干布统一高原之后,曾想率领吐蕃军队向中原方向扩张。然而当时中原这边在位的,正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听说吐蕃进犯后,让将军侯君集率领五万唐军精锐,前去抵挡。结果还没等侯君集大军抵达,唐军先锋牛进达便率领少量唐军,一战击溃了吐蕃主力。
当时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还处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而中原文明却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封建时代。这种差距,甚至比19世纪的时候,东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差距还要大。
面对这种差距,松赞干布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气馁妥协,而是选择了虚心学习。
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一方面,松赞干布向唐朝称臣,同时向唐朝请求和亲,希望能够娶到一位唐朝公主。另一方面,松赞干布也积极向南亚文明学习,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联姻。
面对松赞干布的请求,唐朝最终答应了和亲的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唐朝之所以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倒不是因为此时打不过吐蕃。而是因为在此时的唐朝看来,吐蕃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对手,最多只能算是一群蛮夷。这也很正常,毕竟在之前漫长的历史当中,吐蕃已经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没有对中原王朝产生过任何威胁。
而如果强行派兵,去高原上剿灭吐蕃的话,难度又相对过大。高原面积很大,中原王朝的军队,进入高原后本就会出现高原反应。再加上吐蕃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位置,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和亲对吐蕃进行安抚,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唐朝没有想到,这次和亲,会给后来的唐朝带来多大的麻烦。
在派出文成公主去高原和亲的同时,唐朝人也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一起带入了高原。当时唐朝的想法其实也不复杂,无非是希望能够以文明感化吐蕃,让吐蕃人和中原人一样,成为大唐的百姓。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吐蕃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之后,开始疯狂提升自己的战力,最后成了唐朝的大敌。
当然,松赞干布在世期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当时的吐蕃,被视作是唐朝的藩属国,李世民还曾亲自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还曾将松赞干布的画像,刻成石像放在了李世民陵墓内,这绝对是将松赞干布当成自家人的意思。
然而,随着松赞干布去世,吐蕃开始越来越强大,情况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吐蕃强大之后,扩张之心也开始越来越强。对于强大的唐朝,最开始的时候,吐蕃肯定不敢有什么二心。但对于唐朝的那些属国或者羁縻州,那吐蕃就敢动手了。羁縻州是唐朝一种特有的制度,是一些边疆民族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让其自治的产物。有点类似于现状的自治区,但是又不太一样。
刚开始的时候,唐朝还只是将吐蕃和这些属国或是羁縻州之间的冲突,当做是一种普通的边境冲突,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是,当吐蕃进逼吐谷浑的领地,开始大举入侵西域的时候,唐朝终于坐不住了,决定给吐蕃一些颜色瞧瞧。
当时正是李治在位后期,李治派出大将薛仁贵,统领五万唐军进攻吐蕃。
面对唐军的到来,吐蕃集结了四十万大军,要和薛仁贵拼死一战。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和中原王朝的大军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吐蕃是游牧文明,当时还处在比较早期的社会结构当中,基本上还处于上马则战的状态。所以,吐蕃集结出来的这四十万大军,基本上就是高原上所有的青壮年了,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职业军人。
虽说吐蕃大军在数量上完胜唐军,然而作为主帅的薛仁贵,却丝毫没有任何担心。薛仁贵是当时唐朝最能打的大将之一,战斗经验很丰富。薛仁贵很清楚,吐蕃集结的这四十万大军,其实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唐军稳扎稳打,战胜吐蕃军队其实并不难。相比之下,高原反应可能比吐蕃的大军,更让薛仁贵头疼一些,不过倒也不是不能克服。按照薛仁贵的打算,这一战打赢吐蕃的主力之后,干脆直接进军拉萨,彻底将高原纳入唐朝的直接管控就好了。
以当时双方的战斗力来说,这个计划其实一点都没问题。
但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内部出问题了。
唐军副帅郭待封,一直自认不凡,不肯屈居于薛仁贵之下,所以不肯听从薛仁贵的调遣。开战之后,率领唐军主力的薛仁贵,冲锋在前,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然而负责粮草补给的郭待封,却消极怠工,最后终于被吐蕃军队抓住机会,一战抢走了所有粮草。
没了粮草,就算薛仁贵再怎么能打,自然也没用了,所以薛仁贵只能退守大非川。此后,吐蕃倾全力进攻薛仁贵,没了粮草补给的薛仁贵,自然处处受限制,唐军也因此难得打败了一次。最终,薛仁贵选择和吐蕃议和,将大部分唐军从高原上成功带了回来,但其本人也被彻底革职为平民。
这场大非川之败,是唐朝初期战争史上,极为少见的一次败仗。而这场败仗对于唐朝和吐蕃双方的影响,则更是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从吐蕃的角度来看,薛仁贵已是唐朝最能打的将军,尚且败走大非川。这样看来,唐朝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既然如此,那还怕唐朝干什么?继续扩张好了!
此后,吐蕃开始继续向西域和中亚方向扩张,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力也越来越强。反观唐朝这边,自李治去世后,唐朝高层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期间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对唐朝内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于吐蕃的发展,却没能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吐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终于成了唐朝的大敌。而且,对于这个大敌,唐朝自身更是极为头疼。想要派大量唐军克服高原反应,进入高原作战,实在不现实。而放任不管,则更加危险。
就这样,几十年之后,唐朝这边终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掌权。
不得不说,李隆基在位前期的时候,还是比较英明的。对于日益强大的吐蕃,李隆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包围圈,彻底将吐蕃给围困在高原上。当时唐朝地盘很大,西域和南诏都在唐朝的掌控当中。所以,唐朝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半包围圈。只要吐蕃军队敢从高原上下来,唐朝边军便会给予迎头痛击。
如此一来,吐蕃要么选择被困死在高原上,要么选择向南亚那边扩张。不过,当时南亚那边其实也很强大,所以这个包围圈一旦建成,吐蕃就很容易被彻底困死在高原上,不战自败。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真的很管用。
在唐朝的多方面压制下,吐蕃节节败退,势力范围逐渐向高原深处退去。如果按照这个剧本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吐蕃被彻底压制,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但是,就在这个包围圈即将完成的时候,唐朝内部,再次出现了大问题。
这个大问题,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朝彻底由盛转衰。为了平定叛军,唐朝不得不调集大量的精锐边军,返回国内平叛。如此一来,原本已经快要成型的包围圈,彻底告破。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对唐朝国力的巨大折损,此后的唐朝也无力在遏制吐蕃的发展,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做大。
安史之乱后,吐蕃自此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方向。而且,随着唐朝调走了西域最精锐的边军,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也降低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吐蕃几乎没打多少硬仗,便掌控了整个西域,国力再次大幅提升。
到了这个阶段,吐蕃已经成了足以和唐朝对等存在的强大政权。而且因为高原地理优势的原因,唐朝很难攻入高原。倒是吐蕃可以借助高原的地理优势,随时威胁到陇右地区和关中平原。此后的百年里,吐蕃曾多次攻破长安城,虽然每次都没能彻底占据,被唐朝赶走,但长安被吐蕃多次攻陷,确实也是一个事实。
不过,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的中央朝廷虽然开始越发衰落,但是藩镇边军却开始变得越来越能打,唐朝将军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人,都曾带领唐军,杀上高原,重创吐蕃。而吐蕃则随着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内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开始逐渐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然而,此时的唐朝中央,已经无力在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自然也就无法趁乱灭掉吐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