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后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地区?

建安二十年(215年)六月,刘备与孙权讲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暂时解决了领土纠纷,缓和了与东吴之间的矛盾。十二月,张飞大破张郃于宕渠,将曹军势力赶出西郡。争夺汉中之时,刘备攻下汉中,曹操为何放弃汉中宝地,下面本文将细细讲述。

  一、背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帐中谋臣法正进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己、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故耳。“

  法正认为,应以汉中为作为益州进取中原的前沿根据地,利用当地优良的农业、水源条件,养兵足食;根据天下大势,便宜行事,采取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在雄踞一方的同时,伺机进取中原。法正之谋,后称之为《汉中三策》。

  《汉中三策》彻底放弃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将全部战力集中到汉中。由汉中出兵,一军北伐,战术缺乏变化,行军毫无隐蔽性,用兵难以出奇,缺少荆州这个辅助方向的侧翼支援,也利于曹军在重点区域集中设防,从军事战略上说未必妥当。

  但在当时刘备初入益州,人必未定,面临两面作战的困境下,汉中三策是蜀汉国情与国力的最现实的选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二月,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等将进军武都,欲攻取下辩。刘备进军下辩,正是为了争夺武都郡的控制,借以牵制曹军驻守魄南的武装力量。武都郡经济资源丰富,地势险要,"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土地险阻,有麻田氐沙,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戀。出名马,牛、羊、漆、蜜"。

  在刘各军队逼近下辩时,曹将(杨阜)"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掷负而随之。"因此,刘各进军武都也有掠夺氐族人口,发展经济的现实考虑。曹操派大将厉锋将军曹洪、偏将军曹真、骑都尉曹休守武都,刘备派遣吴兰屯下辩,令张飞引兵屯于固山,声言欲断曹军归路,曹洪军"众意狐疑",难以决断。此时曹休进言,曹洪听取建议,急速进兵,大破吴兰军,吴兰阵亡,张飞、马超败走。

  二、分析曹军胜利,刘备败走

  汉中战役第一阶段,以曹军胜利,刘备败走为标志结束。综合分析两军胜败,首先,驻守在武都、下辩一带的是厉锋将军曹洪、偏将军曹真、骑都尉曹休,送三人均为曹氐励贵,久经沙场,惯于用兵,善于攻坚,吴兰自然不是其对手,这也反映出两军战斗力的强弱。

  其次,吴兰阵亡后,张飞、马超收兵撤回,后在未发动对武都等地的进攻,表明这次进攻仅是为了牵制曹洪武都诸军,防土其南下,为刘备主力进攻汉中等地赢得时间,张飞、马超撤回后,史书也未载二将去处。有学者推断张、马二将应是在武都与没中之间阻击曹洪军。根据汉中战役时,曹洪军始终没有救援定军山的夏侯渊,因此这个推断是有道理的。

  同年四月,汉中战役第二阶段拉开序幕,(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么险要喉咽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可夺贼计,善之善者也。"马鸣阁,(昭化)县北百里。

  《方舆胜览》载:"马鸣阁,在昭化县",马鸣阁的位置在今昭化县北。但亦有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刘备军再次失利,与将领素质有很大关系。古人千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对将帅的要求极高,刘备帐下吴兰、陈式等将在面对曹洪、曹休、徐晃时,一战溃败,反映出双方大将的实战指挥水平的差距,作战能力的高低。

  刘备再次发兵,攻破马鸣阁后,随即引兵攻打阳平关及广石等地,张部、徐晃全力防守,两军陷入焦灼状态。刘备急发书向成都求援,诸葛亮犹豫不决之时,从事杨洪曰;"没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口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尽起蜀中之兵,驰援刘备。

  汉中战局出现变化,刘备兵力占据上风。曹操得知刘备增兵汉中战场,不顾北方代郡、上谷等地乌桓的反叛,离开郷城,抵达长安,为援救汉中做好准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一月,刘备久攻不下,遂率军南渡汉水,在定军山安营化寨。该山距勉县东南十里,有两峰对時,山上深松茂柏,攒蔚川阜,利于军队隐蔽。夏侯渊率军在山下扎营,并设置鹿角等遮蔽物,;以防刘备偷袭。

  刘备趁夜劫营,放火焚烧鹿角。夏侯渊兵分两路,命张部守东营,自率轻军巡逻南围,以为掎角之势。刘备听取法正建议,命黄忠自山上杀出,正在修补鹿角的夏侯渊措手不及,兵败阵亡,曹军大乱。

  曹军主帅夏侯渊阵亡,众人推选张部主持军务,司马郭淮识破了刘备企图度过汉水进攻汉中的计划,遂将曹军远离汉水扎营,诱使刘备渡水,待其半渡而击之,刘备果然不敢贸然渡水。定军山一战,曹军折损大将夏侯渊士气遭受重创。是年三月,曹操在侯音叛乱平息后,亲自率军自长安出斜谷道,増援汉中。

  刘备不以为然,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刘备正是看到曹军远道而来,运粮困难,遂坚守不出,以险据守,派军骚扰曹军的补给线,打乱曹军的作战计划。赵云数十骑自曹军阵中杀出,后以疑兵之计击退曹军,表现出临危不惧、果敢勇猛的统军才华。曹军久攻不克,引发全军士气低落,进攻时顾虑重重,缺乏战斗勇气,进而畏惧伏兵,惧怕失败,也是此战失利的关键因素。

  两军相持月余,魏军士兵逃亡严重,五月,曹操派遣张部镇守陈仓,曹真驻守下辩,自率军队撤回长安。刘备进占南郑等地,后又派养子刘封会同孟达,攻占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自此完全占据汉中地区。

  战后,(刘备)"遂于汉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曹刘汉中争夺战,最终以刘备胜利,曹操败走而结束。刘备夺占汉中地区,达到军事上的全盛,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标志着三分天下格局的最终形成。

  "汉中前橄米仓,后蔽石穴,左接华阳黑水之壤,右通阴平秦瞒之墟",是刘备进军关中,问鼎中原的重要战略发起点,汉中战役的胜利,初步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所规划的自荆、益两路齐发进取中原的战略。刘备据有汉中地区,在关中与益州之间建立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缓冲地带,益州与汉中地区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长达千里的纵深防御体系,大大加强了益州的防御。

  汉中又是秦岭诸谷道的汇集点,自汉中可由褒斜道、倪骆道、子午道等进入关中地区,亦可沿陈仓道,威胁曹魏陳南天水、南安、安定等郡,使北伐曹魏拥有了多个用兵方向,丰富了战术选择,其战略进攻价值不言而喻。刘备虽然获得了汉中地区的土地,但却丧失了发展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

  曹魏放弃了汉中,丧失了一次绝佳的一统全国的机会,自此曹操对蜀作战,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加速了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但曹操从汉中撤军时,"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又令张既"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获得了大量的人口,为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

  此后,曹操致力于农业建设,采纳王醜的建议,通过发展以盐业为代表的农业经济,提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实行"勤稼稽,明禁令"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了地方治安稳定,促进了曹魏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军事战略上,曹操放弃汉中,避免了劳师远征,将"千里馈粮"的难题抛给了刘备,减轻了运送军粮的负担,保证了后方的稳定。曹军采取"点、线、面"结合的防御方式,在蜀军有可能出没的褒斜道、子午道等各点,部署兵力,通过第一线支撑点组成的防御阵地,阻挡蜀军,防土其快速推进。

image.png

  另依托东起长安,西至陈仓这一线上的长安、陈仓等战略要地,形成对各支撑点的支持与保护,部署机动部队,起到救援接应的作用。关中平原与陇右山地构成了一个互相支援的战区,东西两面对汉中地区形成威胁,诸葛亮屡出贱右,正是意图切断两大战区的联系。

  三、总结

  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必须认识到战争发展过程中,灵活地调整战争策略,调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因素,消除一切有利于敌人的因素,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对原来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进行调整、改变、修正,最终适应当前的战争要求。

  曹操从全力争夺汉中到最后果断放弃汉中,体现其高超的军事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而这个认识过程的转变最终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以后曹魏基本采取积极稳妥的防御战略,这种据险自守,凭借巨大的经济差距,拖跨敌军的策略,被称之为"汉中攻略"。最终奠定了灭蜀的基础,对三国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