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国祚长达276年。在这276年里,明朝先后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嘉靖中兴、万历改革等上升时期。
在最强大的时候,明朝版图东起太平洋,西越青藏高原,北跨外兴安岭,南临南海,综合国力不可谓不雄厚。放眼于当时的世界,除了帖木儿王朝、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帝国等少数强权外,鲜有国家能与明朝一较高低。雄厚的国力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军队,明朝军队实力强大,装备精良,对朝鲜等周边国家都产生过较深的影响。
从内部情况来看,明朝时期,西域诸侯割据,百业凋零
明朝时期,西域被数个地面(地方)政权所分割。其中,吐鲁番政权占据着高昌故地;亦力把里(后被叶尔羌代替)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瓦剌、吉尔吉斯等部族则盘踞在天山以北。各方政权相互征战,仅亦力把里的歪思汗,就曾和瓦剌发生了多次战争。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外部势力,趁机进入西域。
另外,吐鲁番等政权还经常攻打明朝的边关卫所,导致明朝不堪其扰,最后放弃了哈密。由于战乱频发、百业凋零,明代的西域已经远不如汉唐时期那么繁荣。根据资料统计,当时的西域大概只有40万人口,生产力水平较低;16世纪的《拉失德史》也记载:“这里(西域地区)甚至难以供养一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即使控制了西域,也得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付出相当大的统治成本,不划算。
从外部情况来看,明朝时期,传统商路衰落,西域的价值降低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之所以积极的凿通西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域地处丝绸之路要地,享有着比较重要的经济、交通与战略价值。当时,中原王朝控制了西域之后,可以借助丝绸之路获得丰厚的利益。但是到了明朝时期,世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等重大事件,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衰落。这个时候,地处丝绸之路西段的中亚-西亚地区尚保持着一些活力;而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西域地区,几乎成了“一潭死水”。在此情况下,明朝即便控制了西域,也难以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明代西域的战略地位下降,明朝也就没有动力去收复西域。直到清朝中期,随着世界形势的变迁,西域的战略地位再次变得重要,清王朝才进行了平定西北的战争,西域才再次回归中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