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公元前395年一公元司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卫国君之后,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因后来立有军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地,人们称之为商鞅。
商鞅生活的年代,当时的秦国,虽先有开国君主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得秦地,成为始封国君;中有秦襄公趁西周王朝在荒淫无道的周幽王时候被灭时找好机会拥戴周平王,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赐歧山以西的土地;后有秦穆公灭掉大部分西方戎人,在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公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成就霸业。但秦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发誓要发奋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并广泛搜罗人才。商鞅闻讯后立马托人把自己引荐给秦孝公。秦孝公与之交谈三天三夜后,认为他是国家栋梁之材,是个可信之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之事。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第一次变法内容是: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鼓励秦人作战勇猛。3、重农轻商,发展农业,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4、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按派官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次变法内容是:1、废井田,开阡陌。2、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成县,由中央派官吏直接治理。3、迁都洛阳,修建宫殿,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增强了。
经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商鞅失去了变法的强有力的支持,有口难辩,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商想负隅顽抗,以求自保。最后商鞅在秦国军队追捕中毙命,只落得“车裂”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