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因荒淫无度的周幽王废掉了王后和太子宜臼,改立宠妃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太子宜臼的外祖父申侯不满,申侯联合犬戎大举进攻西周。西周武备松弛,疏于戒备,联军很快便攻下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太子伯服被杀,褒姒被掳,随后,在申侯等人的见证下,废太子宜臼正式即位,是为周平王。
与此同时,作为周幽王余党的虢石父等人对太子宜臼等人不满,遂拥立王子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就这样,周王朝在翻开全新一页的同时,却也陷入了“两王并立”的尴尬局面之中。
不久,周平王见关中不稳,再加上镐京残破,准备将国都从宗周之地的镐京东迁到成周之地的洛邑,但此时周王室赖以控制天下的西六师早已在犬戎入侵之时便以伤亡殆尽,而戍守成周之地的东八师又早在周宣王时期,因其不断南征北战而损失惨重,无力肩负起东迁重担。此时,仅凭周王室自身的力量,已然无法保障王室顺利东迁。
就在此时,那位雄才大略的晋文侯主动联合郑武公、秦襄公出兵勤王,保卫周王室顺利完成了东迁。为了表彰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之功,周平王将宗周之地大片土地分封给了秦襄公,允许其正式建立诸侯国,而后又在王室领地中划出大片土地赏赐给了郑武公、晋文侯,并且特命晋文侯入朝辅政。
而后,周平王又亲自作《文侯之命》一文,用以表彰晋文侯,希望他能尽心尽力地辅佐周王室,协助自己治理天下。在整个晋国的历史上,能够获此殊荣的,不过仅有唐叔虞、晋文侯以及晋文公三人而已。
受到周平王如此厚待的晋文侯自然对周王室也十分上心,多次出兵帮助周平王攻打周携王,并且于公元前750年,一举攻灭西虢国,俘杀周携王,结束了周王室长达二十余年的“两王并立”局面,极大地增强了周王室的凝聚力。
不久,晋文侯去世,其子晋昭侯即位。比起雄才大略的晋文侯,晋昭侯简直是糟糕透了,先是不顾大臣进谏,执意将德高望重的叔父姬成师分封到了比晋国都城翼城还要繁华的曲沃,还给叔父姬成师安排了一众能臣辅佐,使得曲沃桓叔姬成师坐大,在曲沃小宗隐隐有了取代翼城大宗的势头之时,又放任曲沃发展。一场长达六十七年,史称“曲沃代翼”的晋国内乱由此爆发。
随后,德高望重的曲沃桓叔得以顺利拉拢晋国内部反对翼城大宗的势力,不断瓦解翼城大宗,又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打击翼城大宗。等到晋昭侯反应过来的时候,曲沃小宗羽翼已丰,就连晋昭侯也在不久之后死于大臣手中。
公元前739年,犯上作乱的大臣潘父想要将曲沃桓叔迎回翼城,执掌翼城大宗,控制晋国,心向翼城大宗的晋国民众十分不满,纷纷起兵一边抗击曲沃桓叔,一边绞杀叛党。无奈之下,曲沃桓叔只能退回曲沃,徐徐图之。
等到曲沃桓叔退回曲沃,潘父等人被诛杀后,晋人拥立晋昭侯之子晋孝侯为晋国新君。没过几年,心情郁结的曲沃桓叔撒手人寰,其子曲沃庄伯即位。随着晋孝侯与曲沃庄伯的即位,双方的血缘关系更加疏远,斗争愈发激烈。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潜入翼城,弑杀了晋孝侯,趁机进攻翼城大宗,因曲沃庄伯欺辱大宗,引起了周遭列国的不满,列国驰援翼城大宗,拥立晋孝侯之弟晋鄂侯为君,一举击败了曲沃小宗。但是,随着列国撤兵,曲沃小宗继续反扑,翼城大宗已然无法向此前一样压制曲沃小宗。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深感自己在列国中孤立无援且师出无名,遂以重金贿赂周桓王,又联合郑国、邢国,打着捍卫天子尊严,讨伐逆臣的旗号,一举攻破翼城,晋鄂侯出逃。不久,曲沃庄伯与周桓王决裂,周桓王一怒之下,兴兵重创曲沃小宗,改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此时的曲沃小宗虽然元气大伤,但是翼城大宗在这连年的战乱之中,已然走向了没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公悲愤而亡,其子曲沃武公即位。经过了数年的准备,曲沃武公于公元前709年发动了对翼城大宗的决战,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连续废杀晋国两位国君。虽然在周桓王的干涉下,曲沃武公不敢轻易地攻占翼城,但是翼城大宗已然名存实亡,曲沃取而代之,成为了晋国的中心。
公元前678年,经过了多番试探后,曲沃武公以重礼贿赂周釐王,使其承认了自己作为晋国正统的地位,一举伐灭了翼城大宗,并且获得了周王室的认可,成为了晋国新君,是为晋武公。
至此,长达六十七年的晋国内乱——“曲沃代翼”彻底结束,曲沃小宗取代了翼城大宗,成为了晋国正统。
随着周王室承认犯上作乱的曲沃小宗的正统地位,使得天下人大失所望——晋文侯姬仇一脉匡扶周王室,力保周王室东迁,而后又诛杀乱党,结束乱局,可谓是挽大厦于将倾,立有不世之功,最后却因周桓王、周釐王父子贪图钱财,无情出卖,使得曲沃桓叔姬成师一脉成为晋国正统,让无数心向周王室的诸侯心寒。
与此同时,小宗取代大宗,本就是本末倒置之举,这是对周王室的分封制度最无情的讽刺,周王室非但不兴师讨伐,还欣欣然地接受了,这无疑是自己拆自己礼乐制度的台,还捎带给自己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不过,曲沃小宗也没好到哪去,因在“曲沃代翼”之中,桓庄之族立下大功,开始居功自傲,引起了晋献公的忌惮。在忍无可忍之后,晋献公对桓庄之族痛下杀手,而后“尽逐群公子”,再加上“骊姬之乱”的爆发,晋国公室几乎被屠戮殆尽。
到了晋文公稳定政局之时,晋国公族已无能力辅政,从此,晋国被迫执行“不续群公子,以卿族代之”的国策,这就直接为百余年后的那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