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的逐渐衰落,产生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

中原地区的诸侯争霸是周天子权力的分崩瓦解的象征。诸侯们的相互吞并和战争引起了“恩德治国”的转变。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春秋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771年,诸侯故意让西戎去打周王城,当时的周天子和太子均被杀死。新上任的周平王东迁国都,东周开始,这也正式的标志周王统治权力的衰落。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时期”。

周朝前三百年的沧桑和分封导致了诸侯的兴起,曾经一统天下的大周王朝变成了诸侯面前的摆设。诸侯兴起改革,加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

孔孟引领的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站立主导地位,众诸侯和贵族们推行儒道,提倡“恩德”、“礼仪”。儒家的“仁政”、“王道”、“礼制”使各君王相信,只有德行出众,才能获得贤明的声誉,天子、诸侯、百姓会爱戴这样的人,如此才会拥有统治一个国家的权利。

春秋时期已然开始流行: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失去道德礼仪就会如商纣王一样走向灭亡。此时的中原各国,发生矛盾,不是派大军拼命死攻,而是先由将军进行谈判,士兵被要求不能直接下“死手”,只需要击伤,减少对方战斗力。诸侯各国都在彰显恩德,体现仁义。

礼仪下的真实战争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

楚国与晋国还未交战,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驾驶一辆战车突然冲到晋国军营袭扰示威,摄叔杀一人又生擒一人。晋国大军立刻派兵追击围剿,战车上的乐伯看到车前有一鹿,射杀后把鹿进献给后面的追兵。晋国的鲍癸看见到鹿竟然感叹:乐伯如此有礼,真是君子!下令停止追击。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随后开战,晋国大败,而士兵在撤退时非常匆忙,一辆战车陷进泥坑之中。楚国士兵为了表示“仁义道德”,上前帮忙,还是在技术上进行了指导,把木棍放在轮子下增加摩擦力。

最后,晋国的战车顺利撤退了。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春秋的礼仪缺乏实用性

这时的战争就如同一场戏剧表演。虽然礼仪、仁政可以让各个诸侯得到赞扬,可是这样的战争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非常少,甚至如齐桓公一样还因为“面子”,白白送出大面积的土地。

拥有宏大的声望就如舞台上摇旗呐喊的勇士,台下的观众大声叫好,台上的人更加起劲。当舞蹈谢幕,台下的观众得到了愉悦,台上的舞者得到了满足。

可是回头想一想,这场闹剧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心理的安慰可以抚平伤痛和仇恨,但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诸侯逐渐发现,那些“礼崩乐坏”的人反而在“闷头发财”。

战国的实用主义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后世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随着这段时期的历史发展,各个诸侯君王发现,礼遇并不能换来多少实际利益,很多新的君王开始摒弃“礼义廉耻”,开始变的暴虐无常。当一个人坏了规矩,所有人都开始加入这场掠夺的竞争中,他们开始肆意争夺,把之前的“仁义”抛到战马的扬起的尘土之中。

三家分晋的灭族危机

公元前377年,晋国大夫赵襄子不同意智伯的献地要求,引起智伯、韩氏、魏氏共同发兵围攻。赵襄子带领全族守在晋阳,在灭族危机之下,赵人体现了刚毅的坚强,一面死守,一面策反了韩氏、魏氏,三家共同灭智氏,瓜分了土地。公元前304年,赵、韩、魏被无奈的周王朝封候。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作为晋国的大夫,赵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选择了联合其他两氏而彻底消灭智伯,这个过程像极了当时的周朝统治。晋国公已经无法干涉手下大夫们的“拼死”争斗,周天子也一样。各个诸侯国开始用杀戮解决争端的时候,周朝的曾经奉行的“礼仪”荡然无存。

秦国的侧重点

在战国时期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数万人死去,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更是推行“人头”军功制度。武安君在长平杀死赵国士兵45万人,在夺回上党的同时,也让诸侯知道了惹怒秦国的代价。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此时期的谋略、纵横策术开始流行起来,战国的战争相比于春秋时期的表演,而更具有“技术水平”,各个国家开始把移花接木、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离间反间、围魏救赵的计谋纷纷上演,而演出的结果早已没有了欢呼,剩下的只有血淋淋的战场。

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在楚怀王手中获得六百里土地,让楚王派人大骂齐王。楚王知道实情后发兵。结果不但惨败,又丢失了更多的领土。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实用主义带来的疼痛

张仪的行为放在春秋时期,就是罪大恶极的表现,就是引起王道怒火的挑衅。可是秦惠文王面对多得的数百里土地,做梦都会笑醒。张仪继续得到重用,而秦国的实用主义换来了真实的利益。

当诸侯还在信奉礼仪至上的时候,还在顾及恩德的时候,秦国已经在开始应用实用主义。这就仿佛大家都在泼水节开心的泼水时,秦国已经偷偷在人群中浇开水了。

虽然无耻,但是真的很痛。

当礼数成为战争中的笑话,当看到逐渐显露头角的秦国在发展壮大。诸侯们从心底发现了一个秘密:实用主义带来的是真正的强大。诸侯膜拜、百姓欢呼可能会带来荣光,可是那些在用长矛、战车冲锋的秦国士兵正在掠夺自己的土地,那些围攻而来的士兵目的就是毁灭。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原各国已然改变了思想观念。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诸侯虽然都在夹缝中求发展,但形式却进行了改变。春秋的“以德服人”深受孔孟之道影响,他们推崇的贤明、顺应天道确实在当时收获了一世英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弱肉强食”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有效率。

当秦国的商鞅提出的人口登记,当秦国的士兵以“人头”当作军功,礼仪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变成了最大的笑话。当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突然醒悟,把每一寸掠夺而来的土地变成秦国的土地,这才是最实用的理念。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的转变,它让秦国走在了崛起的路上,而实用主义也落到了每个秦国百姓、士兵身上,他们信奉着商鞅灌输给他们的思想:种地交税,才能活下去。杀人得军功,才能过的好。

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实用被他誉为人类最需要的知识,而远在万里之外的战国,正在上演着由“礼仪”到“实用”的转变。

历史是大浪淘沙,在纷乱的古代只有土地和百姓、城池和士兵才能带来强大,虽然战国时期诸侯也在口口声声的喊着崇尚恩德,但背后的匕首早已经露出了锋芒。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但不得不说,用人也是“实用主义”的体现。秦国用人从不考虑名声,能骗人的张仪、无德的商鞅、睚眦必报的范雎,只要对秦国有好处,秦王把实用主义一直用到了一统了天下。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持续了500多年,死了数百万士兵,但对于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战国的华夏子孙真正的明白了:“礼仪”不能丢,但“实用”才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