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自公元304年氐人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在巴蜀和晋南地区建立独立政权,直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历时135年。
为了更好的方便了解这段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淝水之战为时间节点,将十六国分为两大阶段进行分别梳理。
从西晋崩盘到淝水大战
1、汉赵建立,氐成割据西晋灭掉吴国之后,统一天下之后仅仅11年后,为争夺天下至尊之位,司马氏藩王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史称“八王之乱”。常年的战乱持续祸乱中原,极大的损耗了中原政权的实力,动摇了晋室对天下的掌控能力。公元304年,匈奴族屠各部领袖刘渊趁着八王之乱捞足政治资本,在晋南盆地建立汉国,定都左国城,并以汉朝公主后裔的身份,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帜。
2、晋室掣肘,两赵对峙
西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年轻时的祖逖很有远大抱负,每每与好友刘琨讨论起时,总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两人一同学文、一起习武。为早日学有所成、报销国家,他们半夜一听鸡鸣,就披上衣裳起床拔剑练武,十分刻苦。故而有闻鸡起舞之典故,说的就是这两人。西晋动乱之后,刘琨镇守北疆,而祖逖练兵磨刀,意欲北伐中原,匡扶晋室。在祖逖的努力下,数年间东晋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威压石勒不敢南侵,被封为镇西将军。然而当时的东晋朝廷内部明争暗斗,因忌惮祖逖势力强盛,派戴渊出镇合肥,以做掣肘之途。祖逖忧愤而亡,西晋这一次北伐大业也因此功败垂成。
3、后赵拓疆,慕容建燕
石勒,本为匈奴汉赵政权的一员偏师部将,趁汉赵靳准之乱的机遇,自立建赵。然而石勒并非匈奴人,而是与中亚粟特族群颇具渊源的羯胡,其外表面貌与其他各族皆不相同。由于羯人并非完整迁徙到晋朝的,故而更容易遭到魏晋统治者的欺压,石勒以及其亲族就全是奴隶。正是因为曾经遭受欺凌的经历,后赵政权所维持的长达20年的统治中,主要依靠暴政维持。后赵虽然压倒了前赵成为北方最大的势力,但残酷的暴政和后期政权继承问题等,引发了后赵后期的局势动荡,并被冉闵推翻。冉闵所建立的冉魏政权,从一开始就是后赵各方矛盾迸发的一个结果,故而始终难以确保政权稳固,并最终被南下的慕容前燕政权所取代。
4、秦燕对峙,东晋西征
后赵分崩之后,慕容部得以入主河北,建立前燕政权,并定都邺城。与此同时,关中氐人也在长安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当时的东晋正值桓温当权之时,桓温于公元349年发兵西征,并灭掉了成汉,使得四川盆地重新被晋室掌握。此后,桓温分别于354年、356年和369年三次发动北伐。首先桓温北伐由苻健刚刚建立不久的前秦,此次北伐前期胜而止步、先胜后败,然而正是在这次北伐途中,王猛前去桓温大营中求见,并上演了一场扪虱谈天下的故事。而在王猛的言语中,或明或暗的点出了桓温挟军阀以制朝廷的心思。此后的两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北伐河洛之时,击败姚襄,收复洛阳外,其余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5、前秦压顶,淝水大战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拉开了统一计划的步骤。随后前秦趁同为氐人的前仇池国政权内讧,攻灭之,并开始为进军汉中和巴蜀做准备。此后东晋梁州刺史杨亮北伐仇池,但遭到前秦攻杀,随后前秦开启了征伐汉中和巴蜀的步伐。巩固了前秦在巴蜀的统治之后,前秦又开始挥师西进,消灭前凉,占据了河西走廊。并且借助铁弗部的力量协助,北上灭掉拓跋部代国政权。至此,前秦的疆域大体与此前西进灭吴、此后隋朝灭陈时的面积相当。秦晋冲突愈发激烈,前秦压顶之下,派系林立的东晋士族不得不抱团抗敌。
淝水之战不仅终结了前秦鲸吞天下的脚步,同时也再次打碎了已经统一起来的北方。
从前秦崩溃到南北朝并立
1、前秦崩溃,诸雄混战淝水大战之时,前秦主力几乎都在南方前线,而拱卫京师的兵力不足。当关中的鲜卑、羌等族首领得知前秦溃败之后,纷纷宣布独立。次年,东晋北伐并攻占山东河南一带,造成前秦全线崩溃解体。此后鲜卑降将慕容垂于河北复立燕国,称后燕;前燕遗族宗亲在关中建立西燕;羌人姚苌自立,建国后秦。此后,西秦、后仇池等政权也先后建立。北方再度回到了诸雄混战的局面。
2、凉燕裂变,秦魏时刻
淝水之战后,后秦先联合西秦灭前秦,继而又灭西秦,并促使后凉投靠到后秦麾下,一时间风光无二,而此时的北魏拓跋部也在拙长成长着。在4世纪至5世纪相交之时,不足时间的时间之内,后凉分裂出来西凉、南凉和北凉,而后南凉、北凉又联手后秦灭了后凉。同时后燕也被北魏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此后南燕独立与山东半岛,而后燕余部退居辽西之后又被冯氏取代,建立了北燕政权。
3、刘宋篡晋,北魏崛起
进入十六国时期后期,中原争霸的修罗场中,逐渐成为北魏和东晋两个大玩家并立的格局,奠定了南北对峙的雏形。除了后秦之外,南燕、后仇池等南边靠近东晋领土的政权相继被东晋北府军消灭。而作为北府军首领的刘裕,则凭借这些东晋史上空前的大功勋,建立起卓越的威望,并力压士族世家阶层成功登顶,篡晋称帝,建立刘宋,开启了南朝的序幕。
通过对十六国时期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好的从这段混乱历史中厘清一个发展脉络。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两汉风骨和魏晋清谈的遗存,也得以窥见隋唐文武并重社会风气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