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朝代进入暮年,总是伴随着各种动荡接踵而至。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清朝,在被全世界欺负的同时,还不得不对付自己的人的叛变。清末有两次著名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说到太平天国,可能很多人只是在历史课本上接触过一点,在电视上很少能看到有关太平天国的影视作品,笔者记得2000年那会儿,曾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上看到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太平天国》,之后,就再也没看到太平天国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了,有关这段历史,更是成为许多历史爱好者追寻和探究的一个焦点。
太平天国真实历史
太平天国治下的南京城人口很少,且女人和男人的比例约为2∶1。妇女们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身上无不穿着用精美的苏州丝绸做成的漂亮服装。一外国人见此写道:“天王的部下似乎在他们得胜后的大屠杀中极具慧眼地把漂亮女人全部留了下来。我们几乎看不到老妪和女童,尽管有相当数量的男童。”
国学大师钱穆说:“由今看来,大家同情太平天国,认为是一个民族革命,但实际也不尽然。至少他们太不懂政治,他们占了南京十多年,几乎没有丝毫制度上的建树。”“他们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的失败。这样一个国名,便太违背了历史传统。正因为这一个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
太平天国天京城里的妇女,当时让外界感受到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当时一些外国人看见她们或骑马,或步行,大大方方地走在道路上,无不啧啧称奇。他们说:“这是前所未见的新现象,使我们想起了国内的生活情景。如果此次革命可以打破迄今一直遵行的妇女不出闺门的制度,那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因此大家就以“洪秀全”呼之。他还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孙中山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写一本太平天国史。1904年,刘成禺的《太平天国战史》书成,孙中山欣然为之作序。
太平天国女军在太平军初创时期曾经参加过战斗。定都天京后,女军主要从事挑砖、负米、割稻等日常劳动,以及挖战壕、修城池等战备劳动,基本上不再去远征打仗。
太平军中的军将大都出身草莽,不知道珍惜古董,将抢来的古董大都糟蹋了,只有女御史傅善祥喜好古代玉器以及钟鼎彝器等古玩。东王杨秀清为了讨她欢心,便命自己的部将注意收集这些东西给她,故此一些古董得以保全。
太平天国初期设检点三十六人,前十人加“殿前”,又分左右,编号为左单右双,自十一而下则去“前”字。如“殿前左三检点”、“殿右十二检点”。
太平天国的丞相,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分设正、又正、副、又副各一人,共有丞相二十四人。称呼上也有区别,如天官又正丞相、冬官副丞相等。
太平天国的女兵大部分是来自客家的女人,由于不缠足,她们在战斗中的勇猛丝毫不逊于男人。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就尝过客家妇女的苦头,以至痛恨地称这些客家女为“大脚蛮婆”。
曾国藩湘军211个文职官员中,翰林和进士各有24人,举人有33人,秀才23人。而太平天国军中连一个秀才都没有。
太平天国女军在配合男营守卫天京和辅助男营出城作战方面,曾经发挥过很大作用。1855年年初,天国允许太平军和天京等地人民恢复家庭,广大妇女即回家中,女军的编制也就随之撤销了。
1858年,太平天国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加以删改,取名《武略》颁行,供将帅们阅读和武举考试之用。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