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占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宋代军队无论是禁兵还是厢兵,都是采用招募的办法。 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①除了配隶的罪犯外,其他都是召募而来。
宋代募兵的对象是流民和饥民。逢灾荒之年招募流民、饥民为兵,这是宋代的一项传统国策。宋太祖认为: 可以利百姓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②饥年招兵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将反抗的因素转化为镇压的因素。在募兵制下,不少破产的农民和逃荒的饥民,确是将当兵作为谋生之途而自愿投募的。但在军情紧急、兵源枯竭的情况下,抓伕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如宋徽宗末期,开封府 诸军捉人刺涅,以补阙额,率数人驱一壮夫,且曳且殴,百姓叫呼,或啮指求免 ③。南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兵员损耗严重,为弥补空缺, 强刺平民为军 的风气更为盛行。由此可见,宋代的募兵制固然同前期的征兵制有重大区别,但这种区别又不太严格,在不少场合下,依然强行征兵。因此严格地说来,宋并非实行的是一种纯粹的募兵制,而是以募兵为主,募兵与征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宋代募兵的一大特点就是刺字,故招募士兵往往称为 招刺.这一制度称为黥兵制。在士兵脸部或手部等处刺字,始于唐末,盛行于五代,其目的是防止士兵逃亡。宋承此陋习,每逢招兵,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刺字,刺字的部位有脸、手臂、手背等处。当兵刺字,无疑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反映了士兵的地位极端低贱。因为只有某些罪犯和奴婢,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到南宋时,军士一般分效用、军兵两级,而效用往往不刺字,元灭南宋后,才取消了落后的黥兵制。
① 《宋史?兵志》。
② 《嵩山文集》卷一。
③ 《宋史?兵志》。
宋代募兵,有一定的标准。首先是身高, 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 ①。除身高外,还有其他标准, 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 ②。 方募时,先度人材,次阅驰跃,次试瞻视 ③,即在度量身高后,还要考核应募者的跳跑能力和视力。
募兵制成为宋代主要的兵役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中叶以前的府兵制即征兵制,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役制,靠征发、点检的办法来征集兵源。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过去的那种征兵制已不能继续推行下去,募兵制随之取而代之,成为一种占居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从理论上讲,募兵制较之征兵制进步,它使军队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利于军队的训练、调遣和军人素质及战斗力的提高。同时,它使军事劳役赋税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免除了农民的兵役负担,也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正如韩琦(1008~1075年)所说: 养兵(指募兵)虽非古,然积习已久,势不可废。非但不可废,然自有利民处不少。古者(指征兵制)发百姓戍边无虚岁,父子、兄弟、夫妇常有生死离别之忧。论者但云(募兵)不如汉、唐调兵于民,独不见杜甫诗中《石壕吏》一首,读之殆可悲泣,调兵之害乃至此。今收拾一切强悍无赖游手之徒,养之以为官兵,绝其出没闾巷啸聚作过扰民之害,良民虽税赋颇重,亦已久而安之乐输,无甚苦也,而得终身保其骨肉相聚之乐,此岂非其所愿哉! ①募兵制在宋代实行之初,确实收到了良好成效。如太祖时由于拣选严格、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兵虽少而精,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却是弊端丛生,倍受世人诟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战斗力低下。宋代在养兵以自固的方针指导下,遇荒年便募民为兵,灾荒不断,募兵不止。由于招刺太滥,拣选不实,训练缺乏,致使庸兵惰卒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兵虽多而无用。二是造成宋朝的财政危机。宋建国之初有兵22万,太宗时增至66万余,真宗时增至91万多人,至仁宗庆历年间更高达126万人。在80年间增加了近6倍。维持一支庞大而冗滥的常备军,耗费了大部分国家财政收入。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②无怪乎宋神宗(1048~1085年)即位后发出了 穷吾国者兵也 的浩叹。赡养数目庞大的常备军,造成了宋财政上的严重危机。为解决危机,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宋代横征暴敛之重,苛捐杂税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三是破坏了农业生产。宋代荒年招募饥民为兵,迫使大批强壮劳动力脱离生产第一线, 一经凶荒,则所留南亩者,惟老弱也 ③。可见,这种制度的推行,不仅破坏了下层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也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① 《宋史?兵志》。
② 《画墁录》。
③ 《嘉泰会稽录》卷四。
① 《寓简》卷五。
② 《蔡忠惠公集》卷一八。
③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五九。
总之,在募兵制度下,宋虽豢养了百万大军,但结果不仅没有带来国力的强盛,反而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宋王朝的积贫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