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三四十个,根据历史发展顺序为你奉上:
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夏至周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春秋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靺鞨源于秦以前的肃慎,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五代时称女真。
女真源于唐代黑水靺鞨,10世纪初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流,东临海,南接高丽。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狄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胡我国古代对北部、西部各族的泛称。战国后期,称匈奴为胡;位于匈奴东部的游牧民族称东胡;位于匈奴西部的西域各族称西胡。
羯源于小月支,曾附属于匈奴。晋时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
乌桓亦作“乌丸”。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初附匈奴,武帝后附汉。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最初分布在鲜卑山,西汉初期南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两晋南北朝时,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建立政权。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源于东胡。四世纪中,游牧于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五世纪初迁居漠北。后并于突厥。
契丹源于东胡。北魏时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唐末,建立辽朝,与五代与北宋并立。
蒙兀室韦最早见于《旧唐书》,唐王朝所属室韦诸部之一。史籍上有“萌古”、“朦骨”、“蒙古里”等汉字音译。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
鞑靼亦称达怛、达怛、达靼、达达、塔塔尔等。最早见于唐代记载。宋、辽、金时代,除鞑靼本部外,又把漠北蒙古部族称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称为白鞑靼。后为蒙古所灭。西方通常把蒙古泛称为鞑靼。
戎殷、周时已有西戎、鬼戎。至春秋时有已现,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秋时,以“戎”或“狄”出现于史书。
鬼方亦称搜方、魃方、愧方、鬼方氏、鬼方蛮等。商周时期分布于陕西西北部一带。
氐远古时起源于黄河上游,不断沿着青藏高原南迁。从殷周时起,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
乌孙秦汉之际游牧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后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建都赤谷城。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月氏一作“月支”。秦汉之际居住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后分化为大、小月氏。
突厥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552年,破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回纥隋唐时期分布于今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铁勒部族中的袁纥部落。唐时改称“回鹘”。后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前两支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后支则成为今天裕固族的先民。
蜀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记载。初活动在今四川岷江上游一带。西周中期后一首领名蚕丛,始称蜀王。秦时曾置蜀郡。
僰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金齿唐代至元代分布在今云南西部,主要系傣族先民。元明以后亦称傣族为“金齿白夷”。
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秦汉以来,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
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曾以今重庆为中心,建立奴隶制政权。
越亦称百越、百粤。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后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
畲民今畲族的古称。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山区。
羌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夏商时起,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婼、广汉、武都、越巂等部。后逐渐与汉族与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布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后裔。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亦作吐浑。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后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