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借款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期间,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借款就被称为西原借款,其名称来自于日本人西原龟三,他也是这笔借款的经手人。段祺瑞政府之所以会向日本人借贷这笔巨款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当时中日双方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一排结合,于是达成了这一借款。
西原借款是什么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为取得这笔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促成西原借款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西原借款是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华侵略政策矛盾斗争的产物。辛亥革命爆发时期,欧洲战争气氛日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注意力转到欧洲,准备拼一死活,保住或重新获取利益。日本利用这一时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表面声明“严守中立”,暗地里却制造“非袁世凯不能收拾”的舆论。日本统治者则企图使中国南北形成对峙局面,以坐收渔人之利。为此,它同时向民军和清军提供废旧军火,多次提供贷款,攫取了汉冶萍公司经营权及华中地区的路权、矿权、航运权等多项权益。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为镇压革命,急需得到外国的承认和支持。13本又借机同袁世凯签订了一系列款约,攫取了众多权益,其中包括新四国银行团之善后借款、朝鲜南满运货减税办法、满蒙五路秘密换文、四郑铁路借款合同等。至此,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相比,13本在侵略中国方面已取得了优势。
1914年大隈重信组阁,大隈内阁对华采取了强硬的政策。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青岛,并远远超出中国政府所划的龙口、莱州一线至胶州湾地区的“战区”范围。日本非但不满足于此,还要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军、警、财、文等一切大权。1914年11月,大隈内阁制定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内容及交涉内幕暴露之后,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全国人民一片反日讨袁的声浪中,做了83天皇帝美梦的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日本的“二十一条”阴谋也随之破产。
也是在大隈内阁时期,1916年8月发生了13本旨在夺取中国警察权、致使两国军队直接武力冲突的“郑家屯事件”。9月,又发生了由13本兵无端保护、支持蒙匪叛乱,致使军队发生冲突的“朝阳坡事件”。在这一系列事件的交涉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大隈内阁对华采取的公开压迫和武力侵略的野心,招致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反抗,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抵制日货活动,使13本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同时也引起了列强,尤其是美国的不满。
大隈内阁的对华政策是失败的。此时军部的势力开始抬头,鼓吹对大陆采取更强硬的政策,与外务省所主张的列国协调论发生冲突。所谓“朝鲜帮”,即以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后任首相组阁)、朝鲜银行总裁胜田主计(后出任寺内内阁大藏卿)等一些人,对军部和外务省的一软一硬政策均表示不满,主张实行一种不同于上述两种政策,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种政策,即以所谓“日中经济提携”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为改变大隈内阁因对华政策的失败而造成的极为难堪的形象,缓和国际关系,寺内内阁推行的比较隐蔽、侧重于经济渗透的政策正是这一形势的产物。
其次,西原借款也是日本资产阶级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出路的结果。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亚洲东部出现真空的“天赐良机”,不仅完全夺取了德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排挤了其它国家的势力,从而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日本不仅消除了经济危机,而且积累了庞大的资本。据统计,1914一1918年间,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增加近四倍。对外贸易1913年入超96971千日元,1914年减少到4624千日元。1915年开始出超,出超额为175851千日元,1916年达371034千日元。到1917年储备达11.5亿日元。正是这时,日本从债务国一跃而成债权国。如此巨额的资本对狭小的日本国内市场来说已经显得过剩了。因此,日本急于海外投资,为大量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
当时中国的状况也为日本推行这一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段祺瑞需要外国为其靠山。段祺瑞内阁成立后,中国南北对峙,派阀林立,政治上陷入严重的混乱状态。连年战争,造成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经济也极为落后。段祺瑞要想站稳脚跟,打倒异己,就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获取日本的支持。其次,由于欧洲战争,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的契机。资本主义要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资本。日本瞧准这一时机,为中国提供各种贷款。另外,日本所提供贷款条件不十分苛刻,而且十足交金,这对中国向日本寻求资本产生了一定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