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独创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用来选拔有才学的人,是由政府主办的考试。科举制度最开始是在隋朝创立的,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开端。
科举制图片
对于隋朝科举制度是有争议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建立的,跟隋朝关系不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唐朝才成形的。严格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因为它缺少科举制度最核心的东西——科举考试。但是一般来说,人们都将隋朝科举制度当成科举制度的开端。
隋朝科举制度与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差别很大,首先,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管理,也没有设立科举制度的核心科目——“进士科”。可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是一种制度,因为它是十分随性的,科举制度重要的东西隋朝科举制度都不具备。其次,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与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很有出入,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类似于“察举制”,它主要是举荐人才。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判定的,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是否会被录取,他人对考生的印象并不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最后,隋朝科举制度没有规定考察的具体内容,它的考察内容是依照当权者的品行和需求而定。 综上所述,隋朝科举制度应当算是科举制度的萌芽,它虽然类似于“察举制”,但是它与“察举制”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与科举制度有类似之处,因此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萌芽。
科举制的内容变更过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独创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被用来选举人才,它是从隋朝开始出现,在唐朝逐渐完善,延续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的。那么科举制的内容有哪些呢?
四川贡院
科举制的内容最开始是比较广的,但是因为后期这一制度逐渐僵硬,没有创新,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后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就被渐渐减少。如果以隋朝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来算的话,科举制度一共历经六个朝代。其中隋朝在科举制度的内容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举制度的内容最丰富的,唐朝最主要的科举制度的内容有墨义、口试、策问、贴经、诗赋和武举等。武举是科举制度的内容中比较不同的一种,它跟前面五种内容都是考察学问不同,它主要考察的是武艺。
宋朝在科举制的内容上也有所改变,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因此武举便被废除了,同时因为墨义和口试太过僵硬,所以宋朝也将这两种内容舍弃了,着重考查经义、诗赋和策论。到元朝时,科举制度的内容再次被改变,主要考查“经”。而明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则变得狭隘,只考“八股文”,这有点类似于宋朝时期考查的经义。而清朝则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没有作其他改变。科举制的内容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逐渐改变,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性也越大。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图片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中国原本的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考试的范围逐渐缩减甚至仅仅局限于八股文,统治者的根本目的从选拔贤能逐渐转变成了巩固皇权,这种变化使得当时参加科举的人们的思想被八股文局限,眼界知识储备量都大不如前,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创立目标。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拔才能的选官制度而变成了统治者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科举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八股文与科举制有什么关系
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包括非常多的考试项目,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八股文。所以说,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八股文图片
在科举制度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八股文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方式,这也是八股文与科举制之间的联系所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后,国家的政府官员决定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统一改革成为八股文,也就是说以前要学得非常多东西现在只要把他们都忘记,仅仅只学习儒家的八股文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虽然有利于科举制度的考核过程却是非常不利于考生思想的发展的,所以的那个是有很多人都反对仅仅只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他认为八股文严重束缚了考取功名的学生的思想,所以有很多的言论都是关于抨击科举制度的,这是后来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不好的弊端,也就是仅仅只把八股文做为科举制考核的内容,虽然在科举制发展的早些年间八股文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项考核方式而存在,但是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只有八股文的科举制,这也是后来很多人都不断的抨击额举止的原因,但是如果把八股文仅仅只当所科举制的一部分考查内容,科举制还是有利的。
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明朝科举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明朝科举制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级的门槛最低,考试目的是为了从县里面选拔出有知识的人。这个选拔的过程叫做院视,在这个阶段考试合格的学生就是秀才。
殿试图片
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一共被分为六个等级,只有成绩达到前两等的考生才能继续报考下一个阶段的考试。在当时,考上秀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特权了,不仅可以在家乡附近教书,而且还可以免除家中一个人的徭役。秀才见到当地县衙里的县长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职的。
明朝科举制度的第二个阶段是乡试,乡试的考试范围扩大到省,秀才都可以报考。不过乡试并不是每年都有,这场考试隔三年才举办一次,在乡试中考试通过的文人就是举人。要是学子在乡试中获得一定的名次,就会有做官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员去世了,官职空缺出来了,举人才有机会接替这个职位。
明朝科举制度的第三个阶段是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个省的优秀学员,竞争非常激烈。通过筛选,最终大约会有300人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学子通过了这三个等级的考试后,便要参加殿试。殿试中的第一名便是状元。明朝科举制度非常严格,一个学子如果想要最终站在殿试的考场上,至少也要付出十多年寒窗苦读的时间,而因为乡试又是每三年举办一次,一旦落榜,考生就又要等待另一个三年。
唐朝科举制度内容
在唐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首先表现在考试科目的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考查范围十分广,不止考查四书五经,考试内容还涉及到军事、数学计算和法律制度。除此之外,在考试期间,考场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每位学生的座位都是分开的,在进入考场时还会检查学生携带的考试用品,在考试结束判试卷的时候还会把考生的名字糊上,阅卷时监考老师也会互换考生的试卷,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图片
在选官上,唐朝科举制度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参加一场正式考试,考中了规定范围内的名次,就称为是进士。之后会从中选人员中取两名英俊潇洒的进士,参加名园宴会。进士有可以去朝廷做官的资格,可是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拔,这场选拔是由吏部所管理,只要在吏部这里审核通过了,便会有官职可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