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简介
元朝开始于1271年,但是元朝科举制度却开始于蒙古帝国统治时期,也就是1238年,元朝科举制因为某些原因,有段时间被废除了,后来在1315年才重新开始实施。元朝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一波三折的,这对科举制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元朝科举制图片
元朝科举制度基本上是没什么创新的,形式上与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差别,在内容上,唯一的特别之处是元朝科举制度更加注重“经文”的考查。元朝科举制度十分的僵硬,它不仅没有发扬这一制度的优点,还将它的弊端扩大化,使得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元朝科举制在内容太重视经文了,导致世人的思想越发的僵硬。而且因为元朝所谓的“等级”,举行的制度达不到相对的公平,因此没有产生这一制度带来的应有的效果。
这一“等级”指得并不是元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而指得是考生等级,元朝将百姓分成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作为四个等级中的第一等,蒙古族附近生活的人则是第二等,汉人则位居第三,而部分长江以南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则居第四。在录取的时候,政府会根据等级选择录取人数的多少。
元朝科举制度在元朝这个朝代中产生的影响不大,一方面是皇族不太重视这一制度,举行的次数少。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有些畸形,许多汉人对当时蒙古人怀着仇恨心理,不愿去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朝廷中任职,因此不参加科举。在历代所有封建朝代中,元朝是最不重视文人的选举的,这有统治阶层的因素,也有社会内部的因素。
科举制目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早些年代,曾经为了能够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而感到非常苦恼,但是最后皇上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叫做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图片
说起科举制度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能够是国家安定,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除了这些还能够加强皇上的统治,那么从小的方面来讲,科举制度的实行就是为了全国上下的人民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他们的才能都发挥到建设国家上来,这样国家就能够发展的更好了,所以总的来说科举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加强和巩固皇上的统治权力。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科举制的目的其实还有一个,这个目的和前两个目的相比,就显得非常小了,那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克制当时因为察举制而滋生的一些腐败行为,在科举制施行之前实际上实行的是察举制,但是由于察举制在实行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官员都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于是收受贿赂导致真正的贤能之人没办法为朝廷效命,于是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下去,皇上决定实行科举制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实际上那个是为了能够纠正察举制所犯下的错误。综上所述,科举制实行的目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为了纠正察举制的错误,第二点是为了选拔人才,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巩固皇上的权利。
清代科举制度等级
在清代时期科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且还要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有一层层的参加考试并获得好的名次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官员,据说当时的考试是要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的,那么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哪四级呢?
清代科举考试场景
关于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哪四级这个问题历史上有着十分明确的记载,首先第一级就是参加童试,准备参加这个考试的人被人们称为是童生,只要是成功过关的人被录取之后就成为生员,并且还要接受教官的管理和教导,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了。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人是廪生,其次分别是增生和附生。在此之后就要参加第二级的考试了,这个考试就是乡试,一般都是每间隔三年在各地的省城进行,因为这次的考试是在秋天进行的,也被人们称为是秋闱。秀才和生员们进行乡试之后,成功通过的则成为举人,在所有人中考到第一名的则是解元。
另外第三级的考试则是会试了,这是在乡试结束之后的春季的时候进行的,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是春闱,这次的考试参加的人士只能是举人,他们在成功通过之后成为贡士,其中考试出现的第一名就是会元。以上的三级考试所考验的内容一般都是八股文以及诗词等内容,四书五经占据着比较重要的部分。而第四级考试则是殿试了,也就是由皇帝主持,贡士们进行殿试考策问,在此之后由皇帝亲自点名,只要成功的就成为进士了,而其中一甲的名次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在中国有非常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现在的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唐朝非常盛行的科举制,但是说起科举制度有一个人和这个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说起武则天这个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后世看来如果没有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以及创新,科举这一项制度是不可能能够影响这么深远的。
武则天图片
要说武则天究竟对科举制做了哪些改革以及创新,主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点就是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进士科,这个东西的设定使得当时的科举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拔官员的时候从来不看他们的门第高低这对当时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有利的。因在这之前当官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平常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第三个点就是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之前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但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样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所以她又在科举之中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武举,武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武功方面的才能来进行选举,这样国家不仅得到了政治方面的人才还得到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因为这三点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武则天对科举制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的。
科举制的实质是什么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值得人们尊敬的过程,其中最值得人们纪念的就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那就是科举制,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是非常让人们感到震惊的。
科举制图片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科举制的实质实际上就是非常单纯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只是在最后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给它添上了一些神秘的颜色而已。有些人可能会说科举制是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的一种制度,这种选拔贤能的人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在还没有科举制度之前朝堂上的职位基本上都是有当时的在朝堂上非常有地位的人向皇上推荐人才或者是直接由自己的孩子接替自己的位置,所以出现了科举制之后人们对于科举制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所以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实质其实就是为皇上选人才。
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因为他开始让人们走入到朝堂中去,但是对于科举制的评价还有一些人是非常反对的,那就是当时的名门贵族,他们的地位因为科举制收到了动摇,所以他们对科举制的评价是非常不好的,而对于现在大多数的人们来说,他们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实质上都是认为是有利的方面大于不利的方面的,虽然它的实质是可以加强皇上的统治,所以很多人对于科举制的实质还是了解的非常多的。
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明朝科举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明朝科举制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级的门槛最低,考试目的是为了从县里面选拔出有知识的人。这个选拔的过程叫做院视,在这个阶段考试合格的学生就是秀才。
殿试图片
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一共被分为六个等级,只有成绩达到前两等的考生才能继续报考下一个阶段的考试。在当时,考上秀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特权了,不仅可以在家乡附近教书,而且还可以免除家中一个人的徭役。秀才见到当地县衙里的县长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职的。
明朝科举制度的第二个阶段是乡试,乡试的考试范围扩大到省,秀才都可以报考。不过乡试并不是每年都有,这场考试隔三年才举办一次,在乡试中考试通过的文人就是举人。要是学子在乡试中获得一定的名次,就会有做官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员去世了,官职空缺出来了,举人才有机会接替这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