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作品
施耐庵于隐逸时期所著《水浒传》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家的地位,《水浒传》更是被评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此作品开创了以白话文撰写小说的先河,也是汉语文学中独具史诗特征的章回小说之一,明清时期,流传极为广泛,民间更有多个版本,对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耐庵的作品
《水浒传》取材来源于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兴衰始末,以人物故事为主要线索,详细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到兴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引发了悲情英雄主义的感想,揭示了封建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根源,同时表述对起义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该作品之所以受到民众大范围的追捧,是因为书中将英雄主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涌现了松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一系列的梁山英雄形象,以及描绘了一幅农民起义大同天下的理想主义社会宏伟蓝图,同时将大奸臣高俅对百姓忠良之士的压榨与压迫行径进行批判,故而深得百姓喜爱。
《水浒传》紧扣“官逼民反”这一主旨,形象地刻画了一百零八将梁山好汉的英雄人物形象,使得书中内容饱满具有可读性。例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此二人皆是官兵出身,身手皆极为了得,但这二者各富特性,完全代表了不同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也是此书最大的特色之一。
水浒传施耐庵
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作者为施耐庵,另有一说是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实为施耐庵与罗贯中合力撰写,在众多史料中记载,罗贯中为施耐庵的学生,在施耐庵避世著书的过程中,罗贯中一直伴随其左右,故而《水浒传》中有罗贯中的功劳也不是妄言之谈。
《水浒传》施耐庵
施耐庵祖上是儒家创始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施之常,虽传至施耐庵父辈这一带已无从事文学之人,但施耐庵从小便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文学涵养,施耐庵自幼便不与同龄孩童为伍,经常手持一本书籍,便不能自拔,直至太阳西落,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籍。年仅十几岁,便饱读诗书,考取秀才。
施耐庵是天生的读书人,但却不适合出仕为官,古代文人常常以考取功名作为衡量其才华的唯一标杆,但施耐庵在这条路上走的并不顺风顺水,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投奔起义军,施耐庵皆不能施展其抱负,多次受挫后,施耐庵便断了为官之路,面对朱元璋的数次征用,他竟然避之不及,最后隐居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潜心著书,将其在元末群雄混战的局面中所见所闻整理成长篇小说,运用其擅长的人物描写的文学创作形式,完成了一部流传至今的文学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