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什么意思
忽必烈是蒙古族人,所以“忽必烈”也是蒙古族的名字的汉译,它在蒙古语里原本意思是家业、血统的继承者的意思。“忽必”就是继承家业的意思,而“烈”就是“的人”,有些类似于英语里的“-er”、“-or”等后缀。
忽必烈雕像
忽必烈,有一个蒙古尊号“薛禅汗”,其中“薛禅”是贤者、智慧之类的意思。在蒙古族中,时常会在本名的后面加上社会称呼之类的后缀,“薛禅汗”就是忽必烈本名的后缀。再比如铁木真的“成吉思汗”,也是他的蒙古尊号,意思是“拥有海洋四方”,其中“成吉思”就是海洋、大海的意思。
蒙古族因为自身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大多是以动物、日月、花草等各种东西来命名。比如,忽必烈的同母长兄蒙哥,“蒙哥”的意思就是苍穹、天空,再比如他们的父亲托雷,名字时指镜子,而祖父“铁木真”就是坚硬的铁的意思。当然,给子女以东西取名,其实寄托着深层寓意,就是希望他们像这些东西一样,像铁一样坚强,像镜子里的我一样,像天空一样广阔等。
此外,蒙古族名字也常常是直接就是父母的期望。比如“巴图”是“结实”的意思,“乌云”是智慧的意思,“斯琴”是聪明的意思,“高娃”是美丽的意思等。所以女演员斯琴高娃的名字就是父母希望她既聪明又美丽。
而“忽必烈”的名字,其实也是他的父亲托雷对他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可以继承大蒙古国。
忽必烈西征
蒙古帝国发动过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二次是窝阔台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现在中国各地,比如云南的大理国、南宋等,没有西征过。
蒙古西征
第一次西征开始于1219年,最后经历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指挥、托雷等儿子的帮助下,蒙古战胜灭亡了西边接壤的花剌子模国,取得第一次西征的胜利。第二次西征开始于1235年,这次不是大汗亲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带兵攻打当时西边没有臣服于蒙古的几个国家。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连征服了许多城池和地方。最后因为窝阔台去世,拔都才率军回到蒙古。第三次西征开始1252年,当时率军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这次主要进攻的是波斯。旭烈兀先后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等地。最后因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东归。
虽然蒙古的后两次西征都是因为大汗去世,统帅西征大军的将领必须回去参加选汗大会而结束。但是总的来说,三次西征都是以胜利告终,因为蒙古大军无不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方,蒙古帝国的疆域版图也是因此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