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林甫有什么特征(3)

李林甫忌能

李林甫,唐代天宝年间的宰相,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诗人杜甫画像

诗人杜甫画像

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成为了当朝宰相。他在任十九年,有幸成为了唐玄宗时期在任时间最长的宰相。在此期间,他闭塞言路,对政治意见和自己不同的人大肆打压,对能力高于自己的人竭尽其能将其铲除。他往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时人称之为“口有蜜,腹有剑”。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宴请众臣,宴会结束后,唐玄宗躲在帘子后面观看街景。忽然看到有个人风度翩翩地骑着马走过,皇帝对他大感兴趣,就问左右:这人是谁。近臣告诉他,这是兵部侍郎卢绚。此时李林甫刚刚掌权不久,生怕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当他得知这件事情后,十分紧张。于是找到卢绚的儿子,说:皇帝现在的心思都放在对广州一代的建设上,那里急需一个人才去治理。所以皇帝想派你父亲去那里。可是那个地方山高水远,很穷,如果你父亲不想去,就上书皇帝说有病,请求调到东都洛阳去当个太子詹事吧。卢绚的儿子信以为真,就和他父亲把这事说了,卢绚于是上书皇帝。唐玄宗一看,十分惋惜,只好调他去当了华州刺史。一个月后,李林甫又诬陷他身体不好,调到东都洛阳当了太子詹事。

当唐玄宗想网罗天下贤士的时候,李林甫害怕这些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设了个法子,让那些前来应征的人士一个都没中选。他在皇帝面前说:天下的贤士已经都聚集在长安了,这次来应征的都是些粗野人士,不值一提。皇帝信以为真,大肆庆祝。而实际上,此次“野无遗贤”的笑话中,大诗人杜甫正是被筛选下来的贤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