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的故事 黄巢咏菊全文评鉴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也可以称为黄巢之乱,是指乾符五年到中和四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经时间最长,分布的面积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导致了大唐末年的实力衰竭,加快了唐朝的灭亡速度。

黄巢画像

黄巢画像

黄巢出身在一个盐商的家族,擅长骑马射箭,又略懂一些笔墨。少年时抱有很大的理想抱负,但是在成年后多次考官没有被录取。在王仙芝起义的前一年,关东出现大旱,官员们强迫百姓缴纳租税,又让百姓服差役,导致百姓们走投无路,便聚集在黄巢的周围,与官吏进行过多次冲突。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也随即与他响应。

在王仙芝死后,剩余的众多部队一部分南下,在江浙一带进行活动,还有一部分的军队由尚让带兵北上与黄巢在毫州会师。众人推举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并且还设立了官员给他们分了职位。

乾符五年,黄巢攻打叶城、杨翟,想要进攻东都,但是朝廷派军进行援助,被朝廷的守卫兵所拦截,朝廷征调的人数非常之多,一时黄巢无从下手。黄巢十分沮丧,于是向天平军乞求投降,但之后又选择了反叛。八月,黄巢进军宣州。十二月,农民军又另辟山路,打通了到福建的山路,农民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杀人如麻。之后,黄巢翻越五岭,围攻广州。黄巢率领的军队在全国各地已转战了许多年,他们攻占的广展成为了反唐的根据地。

黄巢 咏菊

《咏菊》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科举失意后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现在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菊花高贵的品格来衬托出农民起义军的伟大的人格。

黄巢画像

黄巢画像

第一句中“九月八”是指重阳节的前一天,但是时间还未来到,诗人就写诗盼望它的到来。待到”这两个词语具有激进、迸发的感觉。诗人在诗中没有写“九月九”而是写“九月八”,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的押韵,而是透露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呼唤起义的快点来临。第二句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透露出菊花的傲然挺立与百花的凋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等到农民起义军的到来,唐朝肯定会像百花一样凋谢。第三句与第四句体现了诗人对革命的美好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体现了菊花的非凡的气势,“香阵”又体现出菊花的香味并不只有一朵有香味,是全部菊花的香气,凸显了群众的力量。第四句中的“满”字和“尽”字体现了菊花夺得天下人赏识的情景,菊花在长安城盛开,整个长安城被菊花所弥漫,也寓意着农民的革命推翻了旧统治,成为了新的主宰的美好愿望。

菊花向来都是诗人比较喜欢描写的一种植物,黄巢通过对菊花的顽强坚韧、刚劲雄迈的气格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气冲霄汉的英雄人物形象。

黄巢的诗

目前关于黄巢流传较广的诗有三首,分别为《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这三首诗在时间上有递进的关系,从黄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写了黄巢在不同时期的心境的变化。

黄巢画像

黄巢画像

《题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这时候的他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彰显出他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他第一首为菊花写的诗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菊花,对菊花的命运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帮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