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相王的标志
五国相王是指公元前323年魏国的公孙衍提议魏王发起的为对付秦的合纵策略,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那么五国相王的标志着什么呢?
五国相王影视剧照
五国相王对魏国而言是一大胜利,自从五国国君行相王仪式以后,齐国担心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便加以破坏。齐国借口中山国小,没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国的王号。赵、魏没有同意,依然支持中山称王。齐国再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让中山国割平邑给燕国和赵国,请这两国一起出兵攻打中山国。燕、赵也未中齐国的计。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的联盟的计划终未得逞。中山国在当时来说只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还有在这以后称王的宋国,也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了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几乎已经相当微弱。事实上,到了五国相王前后,几乎所有的大小诸侯国都已称王。
五国相王标志着各诸侯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政权时代结束,国与国间的兼并时代开始,周天子共主地位彻底丧失。各诸侯们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也与周天子没有区别了。礼义失去束缚,一切以利害为转移。
各国的实力由于国家改革变法的不同,以及各国外部发展条件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力量逐渐分化。虽然此时的战国七雄中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凭自己的实力兼并其他国家,但兼并进而统一众诸侯国已经成为几个大国的追逐的目标。所以自此以后的战争更加激烈、残酷,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战争在此时已经不单单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了,还关系到其他国家的安危。战争的影响已经越出国界,各国在发展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外交。因为外交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条件,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影响巨大。
当时各国间类似于五国相王的这种合纵连横的政治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国相王的背景
五国相王是指在战国中期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那么五国相王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五国相王故事图片
话说五国相王发生以前已经有多个国家先后称王,先有魏国和齐国的徐州相王,后面有秦秦惠文王自立为王,魏国和韩国的相王等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诸侯国称王,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天下共主周王朝的败落,周朝“贫且微”,再无法担当号令天下的重任。第二,魏国的由于战败连连导致的国力大减,无法担任中原政治霸主的地位,而又没有其他国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望,可以号令天下诸侯朝周天子。第三,天下各国三分五裂,自立为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各国斗志斗勇,各种连横合众的拉拢结盟策略横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魏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是阻挡它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国不停地攻打魏国。
公元前328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得蒲阳。秦国国相张仪用计放长线钓大鱼,向秦王提议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秦国公子繇到魏国当人质。
不久,张仪跑到魏国游说魏王:“秦国如此厚待魏国,魏国不可以失礼于秦国。”魏王中计,把上郡十五县(今陕西省楡林东南)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秦国接着又攻占魏国河东一些地区。此时,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大部丧失。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是胜利连连,声威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