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后代
僧格林沁后代中第一代是他的儿子伯彦讷谟,但自从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里的王爷就少有作为,大多时间都以养花鸟虫草消遣时间。
僧王府旧照
僧格林沁后代中的第二代是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在僧格林沁丧期已满的同治五年,清朝皇室就将同治帝皇叔年仅6岁的女儿指嫁给了尚且年幼的那尔苏,这也是赐予为维护清朝统治捐躯的亲王及其后裔的特殊奖励,虽然此女在被指婚后的一个月去世,但还是为僧王家族后来的子孙留下了一些便利,一直到宣统帝退位,整个家族并没有覆灭,依然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僧格林沁后代里比较有建树的是阿穆尔灵圭,他是伯彦讷谟的孙子,1891年承袭亲王,清朝时便担任要职,到新政时期更是兴办新式学堂,并创办了以“振兴蒙古”为目的的蒙古实业公司,但因武昌起义整个国家时局动荡,资金严重亏空,实业公司遭破产宣告停业。到清帝退位后,又担任过民国的国会议员,后家道逐渐衰落。阿穆尔灵圭死后,子孙承袭的僧王府也被控告继而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僧格林沁后代中有因犯事被发配到法库守墓的白氏家族,两百年来十多代人一直继承祖业坚持守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僧格林沁碑曾遭天灾,驮碑的大龟及墓碑全部断成了两截,幸好当时的法库县长文物保护意识极强,坚持一定要修复还原,这才使代代守卫的僧格林沁碑得以保存下来。
僧格林沁墓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被诛杀,终年55岁。清政府为僧格林沁以亲王宏大规格举行了葬礼,赐谥号“忠”,并绘像紫光阁。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队扶柩北归的清军从北京城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殓载的就是晚清名将军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选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吉祥地,就在科尔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脚下三丈多高的碑楼耸立,楼里面铺着青石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头颈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张开,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势,身上驮的就是同治帝亲笔题的青石盘龙碑,碑高大约一丈七尺,碑首刻着圣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亲笔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辅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记录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两只石狮子脚已经歪跛在一侧,狮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仅僧格林沁墓被毁,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他的儿子和孙子陵墓全都被毁。后来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白先生,不断动用人力物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狮子修复,并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孙3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寸骨无存,实在令人叹息。
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