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之间的区别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

简单的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洋务运动注重的是学习西方器物,而维新运动则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区别。

洋务运动图片

洋务运动图片

所谓洋务运动,洋务指的就是西方的先进科技,这是实业,也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为了自强自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始着手于清政府的外部改造,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国力,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始终没有提到发展资本主义,尽管在洋务运动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更多的是经济层面的,很少有涉及到政治层面。在政治方面他们的观点非常的明确,就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当然这也就成功的避免了顽固派阻挠,也是它能够存在三十年之久的原因。

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将民主资本主义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维新派在教育、军事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他们的终级目标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从根本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也是维新派被清政府迫害的原因。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在接触了西方的三权分立之后,就开始产生了变法的思想,当然也开始有了实施的动作。但是因为缺乏考察,他的变法实际上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同时他也没有考虑到要依靠广大人民,这使得在守旧派的百般阻挠下,维新变法只维持了一百零三天。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然有着不同,但是他们的局限性都比较大,这也是两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出现的一场运动,所以洋务运动的背景就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国内和国外。

洋务运动图片

洋务运动图片

首先来分析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中的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先进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行改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例来跟西方列强谈条件,同时农民战争进入低谷,所以国内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局面。也就是常说的“中为和好”的“和局”。就李鸿章、曾国藩等执掌大权的洋务派人士而言,他们在“和局”期间,并没有放松对农民运动的警惕,甚至借助西方列强的侵略用以剿灭当时轰动一时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 简单来说,国内的背景就是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在国内环境“和局”的状况下,谋求中兴,并且打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从十三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以及手工业者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从而改进了生产工具。纺织业和冶金业等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分化。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洋务运动发生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局势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属于守旧行列的中国则是被动的卷进了整体化的局势中。

洋务运动的口号

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人士,开始对中国现状有了危机意识,他们开始动用自身的权力试图挽救清朝统治,用以巩固自身利益,他们被称为洋务派,其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也被称之为“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