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书法有哪些特征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同他那本就是书法大家的王氏家族分不开,他先是像自己的父亲王旷学习。好学的他还将父亲视为家传之宝的《笔论》偷取自己研习。后来又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在卫夫人那里王羲之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形成了一种媚妍之风。

王羲之

王羲之

不过王羲之从卫夫人那里学到除了书法,还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处世之道。所以王羲之才会不满足于现状。心怀大志遍访名胜古迹,通过观摩前代书法名家李斯、钟繇、张芝等人的书法篆刻,王羲之博采众长,归纳创造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一改秦汉时期的书法只重视实用的风格,他在一种历史的层面之上,在书法史上开拓出了以个广袤而雄阔的新天地。王羲之见钟家的飞鸟高远之势的书法,自己则是翻直为曲,笔法内抵。他学张芝的书法之后,又改其狂放为曼舞,进而折衷。因而没有照画葫芦的王羲之在将前人的长处融入到自己的行草之中后,又以不同于前人的笔法,创造出东晋之时最为完美的体态。

王羲之的书法字字仿佛天成,其中的结构变化和笔法的转换都后人称道,虽然是有着独到的匠心,但是没有矫揉造作。成文的字体筋骨深厚,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是简洁凝练。古时孔夫子推崇做人做到文质彬彬才是最佳,而王羲之的书法就是文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彬彬正好。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之际著名的书法大家。少时的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又受到同样精通书法的书法王敦的指导。天生聪颖,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的王羲之又遍访古迹,学习诸如李斯、张芝这样的前人大家,后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天地,为历代书苑模仿。

王羲之书

王羲之书

“书圣”王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身价又一次拔高,他的真迹作品无不为世人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瑰宝。奈何王羲之的年代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目前没有发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真迹。就连其作品的临摹本也是极为稀少,所以现在只要是临摹本也是极为珍贵的。

二十世纪初,溥仪曾将王羲之的《干呕帖》带到了东北,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流落到民间。到了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卷黑黄色的字帖。他将其翻开来查阅,看到了“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的字样,后又看到署名竟然是“王羲之”三个字。有过多年书画鉴定经验的刘光启立刻认出这是王羲之《干呕帖》的临摹本,这让他大为激动,终于找到了流失多年的国宝!

虽然现今看到的要么是王羲之的临摹本,要么就是刻本。不过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最为出名的行书《兰亭序》在经过多年的流失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后它随李世民被葬入昭陵。虽然这在学界中存在很大的争议,也只有等到考古发掘的那一天,才会知晓这王羲之唯一真迹是否存在的答案了。

王羲之行书

中国的汉字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才演变形成了后来的字体形态。在秦汉之前主要是以篆书系统的象形字体,彼时的书法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正书。而在两汉之际,篆书被隶书取代,之后又从隶书衍生出楷书,再从楷书的基础上衍生出草书和行书。

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行书

在行书中,用笔要比楷书和草书复杂的多,它即有点画,也有转折,在藏露之间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写好行书,是极具功底的。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变化就十分丰富,运笔之事潇洒飘逸。在书法著作《书议》中是这么评价王羲之行书的,“笔迹遒润,独善一家之美”,还夸赞其“风神盖代”。极为喜爱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称其“烟菲雾结,状若断而还连”,气势就像那栖居雄树上的凤凰,盘踞深潭中的游龙雄奇而又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