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度发展迟缓 扩大了其不利影响

元朝科举制

元朝开始于1271年,但是元朝科举制度却开始于蒙古帝国统治时期,也就是1238年,元朝科举制因为某些原因,有段时间被废除了,后来在1315年才重新开始实施。元朝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一波三折的,这对科举制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元朝科举制图片

元朝科举制图片

元朝科举制度基本上是没什么创新的,形式上与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差别,在内容上,唯一的特别之处是元朝科举制度更加注重“经文”的考查。元朝科举制度十分的僵硬,它不仅没有发扬这一制度的优点,还将它的弊端扩大化,使得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元朝科举制在内容太重视经文了,导致世人的思想越发的僵硬。而且因为元朝所谓的“等级”,举行的制度达不到相对的公平,因此没有产生这一制度带来的应有的效果。

这一“等级”指得并不是元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而指得是考生等级,元朝将百姓分成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作为四个等级中的第一等,蒙古族附近生活的人则是第二等,汉人则位居第三,而部分长江以南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则居第四。在录取的时候,政府会根据等级选择录取人数的多少。

元朝科举制度在元朝这个朝代中产生的影响不大,一方面是皇族不太重视这一制度,举行的次数少。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有些畸形,许多汉人对当时蒙古人怀着仇恨心理,不愿去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朝廷中任职,因此不参加科举。在历代所有封建朝代中,元朝是最不重视文人的选举的,这有统治阶层的因素,也有社会内部的因素。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图片

科举制图片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政治制度,并且开设进士科运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但是当时的体制并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武则天时期还曾经出现过武举,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这个时期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榜与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正式科举考试必须要先参加科举的初试,而科举的初试中一共有三个环节的考试。

清朝科举制图片

清朝科举制图片

首先是童试,童试成功者,便可以进入督学考试,在这场考试中合格的就是秀才。这个过程就是初试中的岁试。之后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在完成了这一考试环节后才能正式报考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