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点摘编

历史-论点摘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论点摘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点摘编

“否定之否定”:社会史与政治史关系探究
李忠人在《“否定之否定”:社会史与政治史关系探究》(刊于《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社会史和政治史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方史学界的一个基本问题,两者关系的消长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两个学科各自的价值取向、学科理念和学术概貌,也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历史学的实践形态、文本类型和理论图式。20世纪以前,中西方史学界始终是政治史一统天下,此后在否定政治史中兴起社会史。而中西方社会史发展到今天,从兴起伊始纯然“否定政治”、到研究实践中“悬置政治”、再到逐步“融汇政治”,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新的社会史与政治史关系一定是对立统一、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交融的关系。
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
张希清在《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刊于《文史哲》201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中,又重申了这一宣谕。可见“不诛大臣、言官”的宋太祖誓约,应该确有其事。有宋一朝,“不诛大臣、言官”作为一条祖宗家法,已经得到宋朝君臣的公认。事实上,除特殊时期诛杀过少数几位大臣之外,基本上没有诛杀大臣、言官。宋太祖之所以订立“不诛大臣、言官”这一誓约,以及宋朝君臣谨奉之为祖宗家法,是最高统治者接受前代历史教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必然结果,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近代长三角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分析
郭爱民在《近代长三角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分析》(刊于《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农民生产能力的量化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近百年间,农民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而且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农民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从经济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负担过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正常情况下一家人生产的食物不能支撑两户以上的人家,近代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分工因此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