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本纪-史党社:再读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

秦本纪-史党社:再读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本纪-史党社:再读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史党社:再读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


再读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
(首发)
史党社
清华简关于秦人来源的记载,与《秦本纪》相比较,有一点显着的差别,那就是前者清华简所记秦人之祖为“商奄之民”,而且是周初成王时代被迫迁徙到了别处;《秦本纪》记载所记秦人历史,则是给商为官,商末“中潏归周”,并与姜姓之申通婚,为商周守边而使边疆安宁。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就是西周中期非子养马被周封为附庸、秦由此强大起来的故事。
同是为周守边,清华简与《秦本纪》却是不同的版本。仔细体会起来,《秦本纪》所记秦祖故事,比起清华简,要“体面”的多,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材料来源不同的缘故,即材料的地域和作者有所差异。
《史记·秦本纪》是根据《秦记》中的世系和纪年资料,加上秦地传说、《左传》、《国语》甚至《尚书·秦誓》这样的文献,还有秦的官方资料[1]作成的,是秦地的资料。清华简这条记载,来源可能是秦以外的地区。由于来源于秦地,代表的秦人自己的说法,《秦本纪》的资料必有粉饰、虚构的一面。相对而言,清华简来自秦之外,应更加客观平实,因此可信度更大。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是由于他国对秦人来源的故意贬斥,因为山东诸侯对秦一直是看不起的。
这样认识清华简,《秦本纪》本身可以提供证据。西周初年至非子受封这段时间,即西周早中期之时,《秦本纪》记载秦祖非子为周养马,类同烧火做饭的庸徒,本没有什么地位,就是后来被封了附庸,地位也是很低,此前当然更不会很高。最重要的是,《秦本纪》记载此时的秦祖,显赫的是另外一支,即山西赵城造父的那一支。此支并非秦的直系祖先,由于给穆王驾车有功,被封于赵城为赵氏,秦人无氏,但因与赵同祖,因此也“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这恰证明秦人无氏号的卑微地位。《秦本纪》自身给我们透露的秦祖地位,与清华简记载的秦祖被抓壮丁式的迁徙故事一致。
顾颉刚先生就曾怀疑秦祖“中潏归周”的故事。他认为,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似乎商末已经受封西土,这个故事应是不可信的,第一,和商纣交战的对象只是东夷,在经典和金文中,纣并没有和西戎做过交涉;而且那时周已经很强大,不会允许商王在西垂拓土。第二,中潏的子蜚廉和孙恶来都留在纣的身边,是纣的股肱之臣,故都被杀死在东方,和西戎不生毫末的关系。故“中潏归周”“如果不是司马迁的错记,就应该是秦人西迁之后,为了掩盖他们被迫迁移的耻辱,进一步表明自己和西戎的历史渊源,是由于夸耀门第的需要而杜撰出来的故事。”[2]笔者在小书《日出西山——秦人历史新探》中曾对顾先生的说法提出质疑[3],现在看来,顾先生是敏锐而高明的;而清华简相比《秦本纪》,也应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若此说成立,则商末秦祖“中潏归周”故事的真实性就令人怀疑,这个出自申侯之口的故事恐怕不一定靠得住。由此引申,那时的周、秦关系,包括秦、商关系,也是须重新考虑的。



[1] 例如孝公元年那个变法的命令。参[日]藤田胜久:《对〈史记·秦本纪〉的史料考察》,[日]藤田胜久着、曹峰、[日]广濑薰雄译:《〈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1-269页。
[2] 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灭亡——周公东征失事考证之七》,半坡博物馆编:《史前研究2000》,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03页。
[3] 史党社:《日出西山——秦人历史新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3-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