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


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
萧旭
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局
《经法》,文物出版1976年版,本文徵引其说,简称为“注释”。《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徵引其说,简称为“新注”。旧注正确,新注转误者,本文为之辨证;旧注错误,新注已订正者,本文则不复论及。
一、《经法》
(1)其裻冥冥(《道法》)
新注:裻,衣背之中缝,此处似引申为中枢。一说裻当读为寂。冥冥,幽深。
魏启鹏曰:裻借为督,视也。冥冥,幽昧,深远。一说,裻,衣背之中缝,此处似引申为中枢[1]。
丁四新曰:裻、寂,上古音皆在觉部,可相通。但审察文意,此处不当读为“寂”。寂,与声音相关;而冥冥,与视光相关。寂与冥冥不类,故以“裻”读为“寂”,非是。裻,衣背中缝;这裏当读为笃。笃,上古音在觉部,可与裻相通。“笃” 有窈深、幽深之义[2]。
按:新注一说是也,陈鼓应从此说,并举《孔彪碑》“寂兮冥冥”为证[3],甚确。裻当读为𠴫,《说文》:“𠴫,嗼也。”《玉篇》:“𠴫,𠴫嗼而无声,言安静也。”字或作𡧯、諔、寂,《集韵》:“𡧯,《说文》:‘无人声。’或作寂、諔。”冥冥,沉寂貌。《荀子·劝学》杨倞注:“冥冥,专默精诚之谓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恆先》:“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清爲一,若寂寂梦梦,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文子·九守》:“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爲一,寂然清澄。 ”皆可以相参证。
(2)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道法》)
魏启鹏曰:逃迹匿正,谓隐匿蹤迹和凭证。正借为证。一说,正,的、箭靶之中心,引申为目标。
按:陈鼓应同魏氏一说。正读为徵,形迹、迹象。《左传·昭公十七年》“是其徵也。”杜注:“始有形象而微也。”
(3)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道法》)
注释:放读为并,等同。
郭元兴曰:放字读为妨,即妨碍[4]。
余明光曰:不相放,犹言不能并列[5]。
魏启鹏曰:放,仿效、模拟、类比。
陈鼓应曰:放,读为方,并立、等同。
按:余、陈说是也,戎辉兵说同[6]。《类篇》:“放,併船也。”《荀子·子道》:“不放舟。”《说苑· 杂言》放作方。《经法·四度》:“贤不宵(肖)当立(位)胃(谓)之正。”贤不肖当位,即不相并列也;又“贤不宵(肖)并立(位)胃(谓)之乱。”系反面之笔。
(4)悎(浩)弥无刑(形)(《道法》)
余明光曰:浩, 广大。弥,弥漫。
魏启鹏曰:浩弥,同“浩漫”,广大深远。
按:陈鼓应说同余氏。《字林》:“浩,水大也。”弥读为濔,《说文》:“濔,满也。”字或作瀰,《玉篇》:“瀰,深也、盛也。”宋·髙似孙《纬略》卷6:“此特波涛浩瀰,水痕浪迹,一一毕具。”宋·晁公遡《暑赋》:“澒洞浩瀰,周数千里。”
(5)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国次》)
注释:匡,亏损。
新注:匡,疑读为枉,不正。
郭元兴曰:匡犹恐也。
钱玄曰:匡借作尪,作“羸弱、削弱”讲[7]。
魏启鹏曰:大匡,极度恐慌。匡借为 恇,《说文》:“恇,怯也。”《玉篇》:“恇,怖也。”
按:陈鼓应说同郭氏。余明光谓读为枉、训恐并通。匡训恐,非其谊,已为钱先生所驳。钱说甚是。《十大经·兵容》:“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匡、危对举,其义当近。《国语·越语下》:“日困而还,月盈而匡。”韦注:“困,穷也。匡,亏也。”《淮南子·道应 篇》:“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此匡训亏之确证。李元吉 《读书呓语》卷8:“匡无亏训,或古尪字之别,乃可言亏。”[8]可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匡,叚借为軭,又为枉,按:犹曲也。”[9]杨树达曰:“韦读匡为亏,双声可通。愚疑当读为康、漮,虚也。” [10]并失之[11]。
(6)夺而无予,国不遂亡(《国次》)
陈鼓应曰:遂,终究、彻底。
按:《十六经·行守》:“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玉篇》:“遂,久也。”“不遂”成词。
(7)天地立(位),𦔻(圣)人故载(《国次》)
余明光曰:故,则。载,治也。
魏启鹏曰:载,借为则,效法也。
陈鼓应曰:故,所以。载,成。
按:载读如字,立也。言圣人立于天地。
(8)毋阳窃,毋阴窃(《国次》)
新注:《十六经·观》:“举事毋阳察,力地毋阴敝。”《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古代窃、察二字音近相通。本篇之“阳窃”即彼二篇之“阳察”,本篇之“阴窃”相当于彼二篇之“阴敝”(《越语》作“蔽”)。阳察、阴敝之义待考。
余明光曰:窃,察。毋阳窃,就是不要明察。
陈鼓应曰:察、窃、蔽,古音相近,故典籍中多通用。察谓审度。
魏启鹏曰:窃、察二字古音甚近,二字皆有侵害、危害之义。阳窃指阳气受到侵害损伤。阴窃,或作“阴敝”,指阴气受伤害而衰损。
按:魏说是。窃、察并读为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察,叚借为杀。”蔽,读为敝,实为㡀,《说文》:“敝,一曰败衣。㡀,败衣也。”
(9)毋故埶(《国次》)
注释:“故埶”即下文的“人埶”,埶读为槷,磨擦不安。
郭元兴曰:故当读怙,恃也。埶当读势。
钱玄曰:“故”字误,应据下文“人埶者失民”及《十大经·观》:“夫是故使民毋人埶”,“故”改为“人”字。人埶指使用民力过度。
魏启鹏曰:故埶,当为“人埶”。埶借为槷,不安定,磨擦。
陈鼓应曰:埶当为执字之讹。“故”与“固”古通用。“毋故埶”即毋固执,也即《道法篇》之“无执”。《越语下》之“无埶”即无执。
戎辉兵曰:“故”当为“人”字之误。埶为准的、标的,引申为标準、法制、常规。“人埶”义即“用人无艺”。
按:余明光说同郭氏。陈说是也,下文“人埶者流之四方”,“人”字前疑脱“使”或“用”字,《观》:“夫是故使民毋人埶。”[12]
(10)[上]下不䞣,民无它志(《君正》)
注释:䞣,分裂,离心离德。它,邪。
郭元兴曰:䞣即𧻀。《玉篇》:“𧻀,牵也。”即现代语中“胡扯”、“牵扯”、“扯皮”之扯。
余明光曰:𧻀即䞣,读扯。《说文》:“䞣,距也。”意即分离。它,邪也。
魏启鹏曰:䞣,读为坼,裂分、乖离。
按:陈鼓应从注释。《说文》:“䞣,距也。从走㡿省声。”《类篇》:“䞣,距也。又衺逆也。”䞣当与逆、屰义同。《说文》:“屰,不顺也。”逆、 䞣为增旁字。《大分》:“上下不䞣者其国强。”义同。《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校䞣为斥,失之。它读为迆,《说文》:“迆,衺行也。”字或作迤,《广雅》:“迤,衺也。”
(11)若号令发,必廏而上九,壹道同心(《君正》)
注释:廏读为勼,聚集、团结。“上九”之意不详。
新注:廏读为勼,聚结。九读为仇,合也。《管子·君臣上》:“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
钱玄曰:廏借作𨖏,《说文》:“𨖏,恭谨行也。”上为下之误,九借作究。下究,古书常用语,多指推行号令。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新注。廏,《经法》四种古佚书皆借为究,《尔雅》:“究,谋也。”九读为鸠、勼,《说文》:“勼,聚也,读若鸠。”上九,与《管子》“上合”同义。陈鼓应谓“上”为衍文,失之。
(12)苛事,节赋敛(《君正》)
余明光曰:“苛事”之上疑脱一“毋”字。
注释:苛上似脱一“省”字。
戎辉兵曰:所脱殆为“省”字或“减”字。
按:魏启鹏亦补“毋”字。脱字补“省” 或“减”好,亦可补“免”、“除”、“蠲”等字。
(13)能收天下豪桀(杰)票(骠)雄(《君正》)
注释:票读为僄或骠,骁勇。
按:余明光说同注释,魏启鹏读为骠。本字为僄或嫖,《说文》并训轻。骠亦借字。
(14)适(嫡)子父,命曰上曊(《六分》)
注释:曊读拂,背戾、忤逆。
新注:曊疑读为悖。
陈鼓应曰:曊读为怫,违戾、忤逆。
魏启鹏曰:上曊,上面昏暗。曊,借为㫲,《集韵》:“㫲,暗也。”
按:余明光亦读为悖。曊,读为咈,《说文》:“咈,违也。”字或作拂,《管子·重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説。”房玄龄注:“拂,违也。”诸家未得本字,魏说失之。
(15)臣楅(辐)属者(《六分》)
注释:属读为凑,聚合。
余明光曰:属,归服。
按:魏启鹏从注释。属字自有“会合”、“聚集”之义,不烦改读。
(16)文德廏(究)于轻细,[武]刃于囗囗(《六分》)
注释:刃字上一字残缺,据《四度》篇,可能是武字。
温公翊曰:武字下仍阙一字,未详其所当作[13]。
陈鼓应曰:武刃,指武功,在此谓刑罚。下“于”上当省“究”字。“当罪”二字原缺,以意补。
魏启鹏曰:似可补为“武刃于重钜”。刃借为牣,《说文》:“牣,满也。”
按:当补作:“[武功]刃于囗囗”。“武功”与“文德”对举,《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能遂武功而立文德。”《左传·襄公八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汉纪》卷23:“先王之道,上教化而下刑法,右文德而左武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皆其例。刃字当读为忍,另参《四度》篇校补。
(17)玩好睘(嬛)好而不惑心(《六分》)
郭元兴曰:“嬛”、“娟”字同,媚也,又美好貌。
魏启鹏曰:睘读为嬛,轻盈美丽貌。嬛好,此指女乐、歌舞妓。《国语·越语下》:“玩好女乐。”
按:余明光从郭说。陈鼓应说同魏氏。睘,或读为譞、儇,《说文》:“譞,譞慧也。儇,慧也。”朱骏声曰:“(譞),言之慧也。”《广韵》:“譞,智也。儇,智也、慧也。”《方言》卷1:“儇,慧也。秦谓之谩……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又卷 12:“儇,谩也。”郭璞注:“谓惠黠也。”[14]譞好,指佞言。《楚辞·九章·惜诵》:“忘儇媚以背众兮。”王逸注:“儇,佞也。”朱季海曰:“《九章》此文,正谓黠媚耳。王云‘佞媚’,意亦近之。”[15]
(18)贤不宵(肖)并立胃(谓)之乱(《四度》)
按:据下文“贤不宵(肖)当立(位)胃(谓)之正。”此亦当校立为位。《说苑·谈丛》:“贤不肖不同位。”
(19)达刑则伤(《四度》)
注释:达疑假借为脱。意思是应该用刑而不用刑或少用刑。
新注:达读为汰,淘汰。达刑谓减损天之刑法。
郭元兴曰:达,专擅、放恣。
陈鼓应曰:达刑,谓不合于天刑,即征伐行动不合于天意。《说文》:“ 达,行不相遇也。”“达刑”之“达”正用其古义。“达”亦可声训为“滑”。滑,乱也。
魏启鹏曰:达刑,更改天刑。达借为夺,《广雅》:“夺,敡也。”《玉篇》:“夺,易也。”刑,指天刑。
按:余明光说同郭氏。达读为忕,习惯。忕刑犹言滥刑。《亡论》:“伐当罪,见利而反,胃之达刑。”《观》:“不达天刑。”谓不乱用刑也。
(20)囗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四度》)
注释:残字疑是“绳”字。
陈鼓应曰:“悬”字原缺,注家所补。《墨子·法仪》:“正以悬。”或以为当作“绳”字,亦有所据。《淮南子·主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
按:余明光亦补“绳”字。《吕氏春秋·君守》:“有绳不以正。”高诱注:“正,直也。”补“绳”字甚确。钱玄据《墨子· 法仪》“直以绳,正以悬”补“悬”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亦补“悬”字,魏启鹏从之,亦可。
(21)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四度》)
注释:帛书刃字与刅字相混。刅即创字,指开始。一说刃读为牣,作充满解。
戎辉兵曰:“刃”疑当为“刅”,《说文通训定声》:“刅,假借为刱。经传皆以创为之。”《广雅》:“创,始也。”此句义当为“以武为始,以文随后”。
按:刃为忍省借,《贾子·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即残忍之义。“武刃”二字当逗开。此即“ 宽以济猛”之义,《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22)王公执囗以为天下正(《四度》)
魏启鹏曰:缺文似可补为“稽”。
陈鼓应曰:“之”字原缺,今补。“之”指代上面的名形实,或“之” 指代上面的“天稽”、“地稽”、“人稽”。
按:缺字可补“道”或“度”。上文“执道循理”,《六分》:“主执度,臣循理。”
(23)柔弱者无罪而几,不及而翟(《四度》)
注释:翟读为趯,惊。
陈鼓应曰:翟读为趯或悐,惊惧也。
魏启鹏曰:翟,借为缩。
按:余明光从注释。翟读为擢,《礼记·少仪》:“不擢弓。”郑注:“擢,去也。”亦可。
(24)女乐玩好燔材(《四度》)
注释:燔材,疑读为蕃载。蕃,盛。
新注:燔材,疑读为繁载。
郭元兴曰:燔读为燌、焚,材、财同字。燔材即耗尽其财,若火焚然。
按:陈鼓应从注释,余明光从郭氏。燔读为璠,宝玉。“材”读如字。
(25)不处外内之立(位)(《论》)
注释:处通据,据有。
新注:处,定也。
按:处,居也。不烦破读。
(26)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论》)
按:《鹖冠子·泰鸿》:“列星不乱其行,代而不干,位之稽也。”“信”当作“位”。
(27)一曰正名,一曰立(位)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论》)
注释:名字下“一曰”二字是衍文。偃读为安;倚读为欹,不正。
魏启鹏曰:《释名》:“偃,安也。”
戎辉兵曰:“立”当读如字,《十六经·前道》:“[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是其证。 “法”疑读为“废”。《管子·白心》:“正名自治,奇名自废。”[16]亦是其证。
按:余明光从注释。戎说是也,陈鼓应亦读法为废。《论约》:“一立一废。”正“废”、“立”对举。偃训安,读为妟、宴,《说文》并训为安。不当径读为安。
(28)六曰父兄党以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亡论》)
注释: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读为拂,违抗。
魏启鹏曰: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读为拂,《广雅》:“拂,搏也。”《玉篇》:“拂,击也。”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注释。本字为咈,已详上文。魏说失之。父兄党以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谓父兄结党以违抗君主。
(29)外内遂诤(争)(《亡论》)
注释:遂字应是逐字。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注释。遂,尽也。不烦改字。
(30)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冬(终)而复始(《论约》)
陈鼓应曰:代,更迭、交替。正,主也、君也。
魏启鹏曰:正通政。此言君主顺四时之序而施政。
按:正疑御字讹缺。《荀子·天论》:“四时代御。”是其证。“代御”义同 “代谢”,《后汉书·冯衍传》:“循四时之代谢兮。”《文选·咏怀诗》:“四时更代谢。”
(31)皮(彼)且自氐(抵)其刑(《论约》)
注释:抵,当也。
郭元兴曰:氐当读厎,致也。
按:陈鼓应从注释,余明光从郭氏。氐当读为牴,《说文》:“牴,触也。”字或作抵,《广雅》:“抵,触也。 ”《汉书·吾丘寿王传》:“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又《匡衡传》:“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氐其刑,即“抵法禁”、“触法抵禁”。
(32)有物始囗,建于地而洫(溢)于天,莫见其刑(形),大盈冬(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名理》)
陈鼓应曰:建,及,至。
魏启鹏曰:建,覆、倾倒。《集韵》:“建,覆也。”此句言道之为物,下则覆盖大地,上则充溢长天。
按:“倾倒”与“覆盖”判然有别,“建”无“覆盖”之谊。建,立也。
(33)莫能见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祸及其身(《名理》)
陈鼓应曰:物,事。下,疑为“伓(倍)”之缺讹。又解:“物”即下文“万物群材”之“物”;下,失分。
魏启鹏曰:物读为滑。滑,混乱、扰乱。
按:物,鬼物、神怪。《后汉书·明帝纪》:“观物变。”李贤注:“《春秋传》曰:‘凡分至啓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云:‘物谓气色灾变也。’”“下” 字不误。
(34)伐其本而离其亲,伐其与而囗囗囗(《名理》)
陈鼓应曰:与,与国、盟国。原文及结构疑当作“伐其本而离其亲,败其根而伐其与”。
戎辉兵曰:与,党与也。所缺之字疑为“离其众”。
按:戎君“与”训“党与”是也。疑当作“伐其本而离其[枝],伐其与而离其亲。”枝与本相对,亦可补“茎”或“末”。施谢捷补缺字为“离其身”,谓与读为举,训行[17];魏启鹏补缺字为“倍其约”,并未安。
(35)如燔如卒,事之反也(《名理》)
注释:燔读为蕃,茂盛。卒读为悴,衰落。
新注:燔,火烧。卒读为淬,今言淬火。
陈鼓应曰:燔读为蕃,盛也。卒读为倅,盈也。
魏启鹏曰:燔,读为蕃,茂盛、繁殖。卒,读为萃,丛生、聚集。
按:如,犹或也。“燔”、“卒”当指事物相反的二方面。如新注,燔读为焚,卒读为淬,《方言》卷13:“淬,寒也。”又疑燔读为播,放散也。卒读为萃,聚合也。陈说并非“事之反也”,显为失之。
(36)如䌛(由)如骄(矫),生之反也(《名理》)
新注:由,随从。骄,读为矫。矫拂是屈其性,故言“生之反 ”。
余明光曰:䌛(由),同“繇”,喜也,见《尔雅》。
陈鼓应曰:䌛,读为遥,淫也。䌛骄,骄溢也。
魏启鹏曰:䌛,同“繇”,借为𨘺。《广韵》:“𨘺,疾行。又音由,或作繇。”骄,谓骄傲。
按:如,犹或也。䌛,同“繇”,字或作摇。《尔雅》:“繇,忧也。”宋·郑樵注:“《王风》云:‘中心摇摇。’繇通作摇。”字或作悠,《尔雅》:“悠悠、洋洋,思也。”郭璞注:“皆忧思。”骄,傲也。
(37)凡万物群财(材),絩(佻)长非恒者,其死必应之(《名理》)
新注:絩当读为佻,《方言》12:“佻,疾也。”“佻长”指超越常规的暴长。《淮南子·主术》:“则奇材佻长而干次。”
陈鼓应曰:絩,读为超,超出、过分之义。
按:余明光、魏启鹏从之。絩,读为𢮉,《广雅》:“𢮉,高也。”字或作佻,见《淮南子》。俗作“挑”,冀鲁官话犹有“长挑”一语[18]。俗语“高挑”、“细挑”,亦当作“𢮉”。
(38)以刚为柔者栝(活),以柔为刚者伐(《名理》)
注释:伐,被伐。
按:陈鼓应曰:“伐,败亡。”是也。《说文》:“伐,一曰败也。”《广雅》:“伐,杀也。”下文“乱积于内而称失于外者伐,亡刑成于内而举失于外者灭。”伐、灭对举,亦当训败。
(39)重柔者吉,重刚者灭(《名理》)
按:吉疑活字讹缺。上文“以刚为柔者栝(活),以柔为刚者伐。”是其证。《称》以“商(猖)阙(獗)而栝(活)”与“贞良而亡”对举,栝正当读为活,尤为显豁。郭元兴谓“活” 字古代罕用作“生活”、“活命”之义,栝字当为櫽栝之栝,不可信从。《诗·载芟》郑笺:“活,生也。”郭氏失考。
(40)能与(举)曲直,能与(举)冬(终)始(《名理》)
注释:举,举出。
陈鼓应曰:“与”同“举”,正定、把握的意思。
按:与,随从。不当改读。
二、《十大经》
(1)昔者黄宗质始好信(《立命》)
新注:质疑读为实。信读为讯,问也。
郭元兴曰:始借为怡,和也、乐也。信通讯,问也。
余明光曰:质,本质、本性。始,初也。好,去声,友好、友爱。信,诚信。
陈鼓应曰:“质”、“好”皆意动用法。质始,以守道为根本。质,本也。始,道也。好信,以请求诚信为美德。好,美也。
魏启鹏曰:质始,犹言质性,指资质、本性。始,本。
按:质,性也。始读为佁,《说文》:“佁,癡也。”质佁,犹言质直、质朴。“好”读去声,喜好。信,忠信、诚信。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一文附注曰:“《广雅》:‘质,主也。’始,疑当读为治,信读为讯。”解为“黄帝主持政治,喜好访问”,恐未得。
(2)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立命》)
注释:傅疑读为辅。一说为附。
新注:意谓黄帝前后左右皆有面目以通于其心。《尸子》:“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吕氏春秋·本味》:“故黄帝立四面。”
郭元兴曰:傅读为敷、旉,布也。一借为壹,诚也,醇也。此语连上文为言,犹言布诚心于四方。
余明光曰:“方”就是“并”,引申为兼併、统一。方四面,就是把四面八方统一起来。傅,通“敷”,布也、施也。
按:新注是也。《御览》卷79引《尸子》:“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耕,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又卷365引作“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 黄帝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方”即“四方”。《吕氏春秋》髙诱注:“黄帝使人四面出求贤人,得之立以为佐,故曰立四面也。”《说文》:“傅,相也。”又“俌,辅也。”可知傅本义为辅助,俌字音义同。至于“辅”,本指人颊车,训辅助转是傅之借字,注释以今律古,失之。高亨、魏启鹏傅读附,采后说。
(3)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立命》)
注释:参读为三,前三后三左三右三,指四方十二位。履,转动,随着方位转动。
郭元兴曰:参,参谒、访问。践与翦通,去也,削也。立读如字,置也。践立犹言废置、兴革。
高亨、董治安曰:参,望也。履读为屡。
余明光曰:前参后参,参,谋度也。履参,履借为礼,参,三也。
陈鼓应曰:前三后三,左三右三,是说天地四方十二位皆可以洞察秋毫。又解:参指三才。此谓黄帝前后左右,进退动静,皆能取象于天,取度于地,取法于人。即使践位时亦能行此礼(履,行也)。践位,指黄帝即位。履,通“礼”。参即三,指三方九位。
魏启鹏曰:参即三。言黄帝登基时以步履行前后左右,即南北东西四方十二位,行礼而执告天地。
按:前参后参,左参右参,指十二牧,《书·舜典》:“咨十有二牧。”蔡沈《集传》:“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履、践同义对举。“履”字无“转动”之义,注释非是。“参”疑涉上文“四参”而误,字当作尊。履尊,与“践位”同义。
(4)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立命》)
注释:兴贤,任用贤人。
按:兴贤,与“起贤”义同。《本伐》:“起贤废不宵(肖)。”《文子·下德》、《周礼·地官·乡老》、又《乡大夫》并有“兴贤”一词。戎辉兵谓兴当作与,读为举,失之。
(5)[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观》)
注释:浸读为潜。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之。浸读为寑、寝。《广雅》:“寑,藏也。”又“寝,偃也。”
(6)宿阳脩刑,童(重)阴长,夜气闭地绳(孕)者,[所]以继之也(《观》)
新注:宿,久也。
魏启鹏曰:宿阳,久阳。绳,借为 𡢘,《集韵》:“𡢘,同孕。”《说文》:“孕,褢(怀)子也。”
按:魏说是。《广韵》:“宿,大也。”亦可。𡢘,字或作𣎜,《广韵》:“𣎜,孕也。”《类篇》:“𣎜,妊也,褢子也。”
(7)人埶者摐兵(《观》)
注释:摐读为纵,纵容。
新注:《广雅》:“摐,撞也。”兵指戈矛之属。
按:魏启鹏从注释,陈鼓应从新注。“人”字上脱“用”字。摐读为纵,《尔雅》:“纵,乱也。”兵,军队。
(8)时𢯶三乐(《观》)
新注:《国语·越语下》作“时节三乐”。𢯶疑与挃为一字,读为窒,窒、节音义相近。
陈鼓应曰:𢯶盖读为适。“节”、“适”即节度、适度。又按:节训为正。𢯶读为质,质,正也。
魏启鹏曰:𢯶读为节。
按:余明光从新注。陈氏读为适,可备一通。𢯶读为制,与“节”同义。《荀子·正论篇》:“是王者之至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曰: “至,当为制。”[19]《淮南子·主术篇》:“何足以致之?”高诱注:“致,犹胜也。”《汉语大字典》:“致,通‘制’。”
(9)圣人不巧,时反是守(《观》)
陈鼓应曰:不巧,无人为机心。时犹待,等待。
按:《汉书·司马迁传》:“圣人不巧,时变是守。”颜师古曰:“无机巧之心,但顺时也。”《史记·自序》作“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索隐》谓出《鬼谷子》 [20],王念孙《读书杂志》曰:“《史记》盖亦作巧。”《国语·越语下》巧作考,考、朽为巧之形误。《史记正义》解为“朽灭”,则所见本已误。李人鑒《太史公书校读记》谓巧为朽之误[21],傎矣。反,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曰:“反,犹变也。”[22]余明光依“朽”字作解,失之。“时”指时机,陈说失之。
(10)优未爱民,与天同道(《观》)
注释:未疑读为惠。
陈鼓应曰:疑未读为昧,厚也。
按:余明光从注释。魏启鹏“未”括注为“眛”,注:“未,读为闵。优闵,宽厚怜悯。”未,读为费。《老子》第41章:“明道若昧。”帛书乙本昧作费,是其证。《说文》:“费,散财用也。 ”《玉篇》:“费,惠也。”优费犹言厚施。
(11)后囗自知屈后身(《五正》)
魏启鹏曰:屈读为𦁐,《史记·大宛列传》集解引徐广曰:“𦁐,抑退也。”
陈鼓应曰:“乃”字原缺,以意补。屈,谓屈抑、克制。
按:《史记》作“绌”,魏氏误引。屈当读为黜,《说文》:“黜,贬下也。”《玉篇》:“黜,贬也,退也。”绌亦借字。魏氏未得其字。缺文施谢捷补“能”字[23]。
(12)谈卧三年以自求也,单(战)才(哉)(《五正》)
注释:谈读为恬。恬卧,静卧。
郭元兴曰:谈读为淡,与澹、憺通用。
陈鼓应曰:谈可读为惔,惔有恬、忧二义。
按:魏启鹏从注释,余明光从郭说。郭说是也,然犹未尽。谈读为倓,《说文》:“倓,安也。”《广雅》:“倓,静也。”字或作憺、澹,《说文》:“憺,安也。”《广雅》:“澹,安也。”又“澹,静也。”
(13)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果童》)
郭元兴曰:险当读俭。平,平服也。此文言不能节俭,则不能使人平服也。谌,《说文》:“诚谛也。”此文言不能诚信,则不能正人也。或正读为定,不诚信则不能得安定。
余明光曰:险,险阻。一说,险当读为俭。谌,读为戡,平定。一说,谌,诚谛也。正,正人也。
陈鼓应曰:险字疑读为严。平,治也。此言不严明法度而人民不得治理。谌,或读为戡,伐正;又可读为审,“审”是端正的意思。
魏启鹏曰:险,疑读为检,《苍颉篇》:“检,法度也。”谌,信、诚。
按:诸说皆非。《广雅》:“险,衺也。”《荀子·性恶》:“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贾子·道术》: “据当不倾谓之平,反平为险。”又“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淮南子·时则篇》:“凖之为度也,平而不险,巧而不阿。”又《本经篇》:“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皆险、平(正)对举,可知险为倾侧、不平之义。谌、正对举,当为邪曲、不正之义。字或作愖,《集韵》:“愖,愖愖,心不正。”[24]
(14)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果童》)
注释:俗疑读为育,《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
郭元兴曰:俗疑当读裕。《立命篇》:“[吾]允地广裕。”是裕为地德。
余明光曰:俗,读为欲。德,读为殖。
按:陈鼓应从注释。诸说皆非。《老子》第41章:“上德若谷。”帛书乙本谷作浴,敦煌本谷作俗。朱谦之《老子校释》引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25]马叙伦《老子校诂》云:“成玄英曰:‘谷,本有作俗字者。’伦案: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尘’之义也。”[26]可知本文“俗”字当如字读,言地有尘俗之德,则乃静也。
(15)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果童》)
新注:《鹖冠子·泰鸿》:“故圣人立天为父,建地为母。”《管子·五行》:“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按:《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又“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釡……”《文子·九守》:“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隂阳为纲,四时为纪。”
(16)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果童》)
注释:畜读为育,养育。正读为政,治理。
按:余明光、魏启鹏从之。《广雅》:“畜,养也。”正、平对举,当为“匡正”之义。皆不烦改读。
(17)夫民卬(仰)天而生,侍(待)地而食(《果童》)
按:侍、仰对举,侍当读为恃。《称》:“而侍(恃)其城郭之固。”亦其例。《老子》第2章:“为而不恃。”帛书乙本恃作侍,是其比。
(18)险若得平,谌囗囗囗[若得正](《果童》)
按:上文“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缺字补“若得正”。谌字与正相对,不正也。
(19)[贵]贱必谌,贫富又(有)等(《果童》)
新注:谌,读为勘,比较,引申为深切考覈之意。
余明光曰:谌,诚然。
魏启鹏曰:谌借为审。
按:陈鼓应说同魏氏。谌与等字相对,当读为戡,平定也。《姓争》:“不谌不定。”谌亦定也。“又”字承“必”字而言,当如字读,不当改“有”。
(20)前世法之,后世既员,䌛(由)果童始(《果童》)
注释:员读为陨,断绝。
新注:员读为陨,一说径读为损。
魏启鹏曰:员借为运,行也。
按:员为损字省借,一说是也。《说文》:“损,减也。”《墨子·经上》:“损,偏去也。”字或作抎,《广雅》:“抎,失也。”王念孙《疏证》云:“抎之言损也,损亦失也。”[27]
(21)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并(缾)而峦(《果童》)
新注:并借为缾,盛水瓦器。峦疑借为灓,漏流也。
余明光曰:峦,读为挛,弯腰驼背的样子。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新注,是也。字或作滦,《集韵》:“灓,《说文》:‘漏流也。’一曰渍也。或从栾。”《广雅》:“灓,渍也。”
(22)启然不台(怠),以临天下(《正乱》)
余明光曰:启,开启,引申为萌生。
陈鼓应曰:启,运动。
按:启读为忌,《广韵》:“忌,敬也。”《集韵》:“忌,戒也。”
(23)丰而为囗,囗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囗(《正乱》)
陈鼓应曰:丰而为[杀],“杀”字笔者以意补,“杀”与“丰”相对为文。[加]而为既,“加”字原缺,以意补。缓而为[衰],“衰”字原缺,以意补。“衰”是懈怠的意思。
魏启鹏曰:可补作“丰而为[歉],[足]而为既”。既,尽也。致,谓罗致财物。费,谓财散也。下句殆可补为 “缓而为[疾]”。
按:《礼记·礼器》、《家语·礼运》、《子夏问》并言“礼”当“不丰不杀”,陈补“杀”是。《淮南子·原道篇》:“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28]髙诱注:“赡,足也。既,尽也。”此反其意,可补为“赡而为既”。末字 魏氏补“疾”可备一通,亦可补“急”。余明光补为“缓而为忧”,释为“缓慢它,使它忧虑”,失之。
(24)吾将因其事,盈其寺,𨊭其力(《正乱》)
新注:寺,读为志。盈其志,即满足其欲望,使之骄傲自满。𨊭,即《说文》軵字,《淮南子·氾论》注:“軵,挤也。”
余明光曰:寺,读为庤。一说寺读为志。 𨊭,疑为軵字,推动也。
陈鼓应曰:𨊭为軵字之省,读为拊,抚慰勉之。
魏启鹏曰:盈,满。軵借为拊,击也。
按:盈读为逞,《左传·昭公四年》:“逞其心以厚其毒。”《新序·善谋》逞作盈。其例尚多,不备举。《左传 ·宣公十七年》:“使郤子逞其志。”杜注:“欲使郤子从政快志以止乱。”《方言》卷2:“逞,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又卷3:“逞、晓,快也。自关而东或曰晓,或曰逞;江淮陈楚之闲曰逞……自关而西曰快。”《集韵》:“逞,纵也。”盈其寺,即“逞其心”、“逞其志”。𨊭,读为浮,轻也。
(25)吾将遂是其逆而僇(戮)其身(《正乱》)
注释:是读为寔,即“实”,充满。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之。是读为諟,《说文》:“諟,理也。”《广韵》:“諟,正也。”
(26)更置六直而合以信(《正乱》)
注释:置,设置。直,疑为相字之误,《管子·五行》:“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
按:余明光、魏启鹏、陈鼓应从之。直,疑当作悳,悳为德字古文。《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信”不在“六德”之中,故曰“合以信”。置当读为植,立也。《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淮南子·原道篇》置作植,高诱注:“植,立也。”
(27)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正乱》)
注释:朵,动。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之。朵读为㛊、挆,《说文》:“㛊,量也。”桂馥《义证》云:“《集韵》㛊或作挆,《广雅》:‘挆,量也。’《玉篇》: ‘㛊,量也,揣也。’”[29]余明光“朵”录作“禾”,注:“禾,疑为‘私’字的误写,这裏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失之。
(28)[以]其民作而自戏也,吾或使之自靡也(《正乱》)
注释:戏,争鬬。靡,溃败。
新注:戏读为豦,斗相执不解。
陈鼓应曰:戏,或训为斗。按:戏疑读为陒,是倒覆、倾覆的意思。自靡,自取败亡。
魏启鹏曰:作而自戏,谓民起而自施为也。《说文》:“作,起也。”《广雅》:“戏,施也。”使之自靡,谓使民自知顺从、跟随天下之宗。靡,谓相顺从也。
按:戏读为亏,《尔雅》:“亏,毁也。”《小尔雅》:“亏,损也。”或,读为有,又也。靡为䊳省借,即糜散、糜敝义之本字。
(29)𠟠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𦑖(旌)(《正乱》)
注释:𠟠读为剪。𦑖读为旌,旗。
按:原注𠟠读为剪,陈鼓应从之,至确,古书或言“翦髮”。郭元兴谓𠟠借为劁,古人从未有称断髮为剪髮者,余明光从之,则失之未考。
(30)充其胃以为鞫(鞠),使人执之(《正乱》)
注释:执,疑读为蹋鞠的蹋。
魏启鹏曰:执之,言执鞠而翫习之。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注释。执为䠟省借,《说文》“䠟,䠟足。”徐氏《系传》:“䠟,足燮䠟然连蹋也。”《集韵》:“䠟,或作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䠟犹蹑也。”
(31)腐其骨肉,投之苦酭(醢)(《正乱》)
郭元兴曰:腐非腐败之义,以骨不可烂坏也。腐有靡散之义。苦酭当读酤醑,或读为苦醑,亦得。
余明光曰:“腐”同“府”,有收藏之义。
按:腐字正腐败、朽腐之义,《韩子·忠孝》:“朽骨烂肉施于土地。”苦酭,当从原校。郭说皆非。
(32)毋乏吾禁,毋留(流)吾酭(醢)(《正乱》)
注释:乏读为犯。流,倾倒。
按:郭元兴引《庄子·天地》“无乏吾事”《释文》:“乏,废也。”陈鼓应说同,是也。本字为覂,《广雅》:“覂,弃也。”王念孙《疏证》云:“谓败弃之也。”留字当读如字,郭元兴谓为迟滞不行之义,近之。
(33)是以僇受其刑(《姓争》)
新注:《管子·势》:“其事乃不成,缪受其刑。”注:“则被诛戮,受其刑也。”语与此近。
余明光曰:僇(戮)受其刑,就是被诛戮,受其刑罪也。一说荀(僇),辱也。僇受即辱受,亦可通。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新注。以“诛戮”或“辱”释“僇”,并非是。郭沫若《管子集校》曰:“缪乃副词,形容受刑之深固,纠络不解也。”《国语·越语下》:“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韦注:“杂,犹俱也。刑,害也。”韦注是也。洪颐煊谓缪为僇之误,张佩纶谓缪训误,许维遹读缪为谬;俞樾谓杂训匝,引申为反覆,训“复”,于鬯谓杂当作离、罹,训“被”,并未得[30]。
(34)皇后屯磿(历)吉凶之常(《雌雄节》)
注释:屯历,疑即洞历。《论衡·超奇》:“上通下达谓之洞历。”
魏启鹏曰:屯磿,读为屯历。屯谓陈也,历谓列也。一说,历,观也。屯磿(历),谓陈览、陈阅也。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注释。屯读为扽,《广雅》:“扽,引也。”磿读为历,《广韵》:“历,次也。”《立名》:“数日,磿月,计岁。”《顺道》:“不辨阴阳,不数日月。”磿亦数、计之义,与“次”义相因。常,规律;陈鼓应读常为祥,训先兆,未得。
(35)宪敖(傲)骄居(倨)(《雌雄节》)
注释:宪疑读为岸,岸傲,即高傲。
新注:宪疑读为悍。
郭元兴曰:宪读为显,露才扬己之意。
施谢捷曰:宪字应读为悍。“宪(悍)敖(傲)骄居(倨)”当为四字同义连文[31]。
按:余明光、魏启鹏、陈鼓应说同郭氏。宪读为𡘍,《说文》:“𡘍,奢𡘍也。”字或作宣,《诗·鸿雁》:“谓我宣骄。”王引之《经义述闻》谓宣训大;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读<左传>》谓宣训骄[32],两说皆是也。字或作轩,《孙膑兵法·五名五恭》之“轩骄”,《新唐书· 李林甫传》之“轩骜”,即此文“宪傲骄倨”。
(36)是胃(谓)绔德(《雌雄节》)
余明光曰:绔,据图版本实作绛,即今之降字。其义乃是积德,就是厚德。
陈鼓应曰:绔读为洿,聚也。
魏启鹏曰:绔有繫绕之义。一说,绔读为姱,好也,美貌。绔德犹言好德、美德。
按:绔,施谢捷录为“綘”,读为丰[33],戎辉兵从其师说,是也。
(37)因时秉囗,是必有成功(《兵容》)
魏启鹏曰:缺文似可补作“要”。见刘向《列子叙录》:“道家者秉要执本。”
陈鼓应曰:“宜”字原缺,今补。秉宜,即持宜。
按:缺文疑补“势”或“便”字。秉,当为“乘”字形讹,与“因”同义。
(38)年(佞)辩用知(智),不可法组(《成法》)
注释:组,疑读为沮。沮,终止。
按:余明光、魏启鹏从之。组当读为阻。沮亦借字。
(39)上捦之天,下施之四海(《成法》)
注释:捦疑读洽。
陈鼓应曰:捦读为淦,与“淫”义同,淫即溢。
按:郭元兴谓捦、㩒、擒同字,训持,余明光、戎辉兵从之,是也。郭说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或作鈙,《说文》:“鈙,持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录作拴,注云:“拴疑读为缵,继也。”魏启鹏曰:“拴读为铨,量也、度也。”误。
(40)四乡(向)相枹(抱),各以其道(《成法》)
注释:抱,聚。
余明光曰:抱,合也。
陈鼓应曰:相抱,相合,算在一起。
按:枹读为孚,符合、相应。《经法·四度》:“名功相抱。”整理者括注为“孚”,亦其比。
(41)万物之多,皆阅一空(《成法》)
余明光曰:阅,经也。
陈鼓应曰:阅,持,总掌之义。
魏启鹏曰:《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训》亦有“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阅、出对文义同。
按:魏说是也,字或作脱,《管子·霸形》:“言脱于口。”尹注:“脱,出也。”本字为捝。
(42)地之禁,不囗高,不曾(增)下(《三禁》)
按:缺文,钱玄据《称》“隋高增下,禁也”补“隋”字,甚确。《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补堕字,同。寻《淮南子·本经篇》:“残高增下。”高诱注:“残,堕也。增,益也。”则也可补“残”字。残高增下,即《老子》“损有余以补不足”之谊。于鬯谓“高下”当互易,已为何宁《淮南子集释》所驳[34]。得此文及《称》,尤可证于氏说误。《水经注·渭水》:“褫高增下。”褫训夺,义亦相会。《文子·上德》:“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系反面之笔。
(43)毋服川(《三禁》)
注释:《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以无偪川泽。”“毋服川”即“毋偪川泽”。偪即逼字,逼迫。
新注:《国语·周语下》:“不防川。”防谓隄障,服、防一声之转。
魏启鹏曰:服借为垘,填塞。
按:服读为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以无偪山林。”银雀山汉简本偪作服,是其确证。旧注是。
(44)进不氐,立不让(《三禁》)
注释:氐读为底,《尔雅》:“底,止也。”
按:余明光、魏启鹏、陈鼓应、戎辉兵从之。氐读为趆,《说文》:“趆,趋也。”不趋、不让,皆无礼之举动,故下文云:“是胃(谓)大凶”。
(45)𠇹(径)遂淩节(《三禁》)
注释:径遂,道路之意,在这裏是“进行”。淩读为陵,经过、超越。
魏启鹏曰:径遂,谓步邪路而进也。径,邪径。遂,进也,往也。
按:陈鼓应说同魏氏。戎辉兵申注释,谓“径遂”同“经遂”。淩当读为夌,《说文》:“夌,越也。”《广雅》:“夌,犯也。”陵亦借字。𠇹疑读为轻,《广雅》:“遂,行也。”轻遂,犹言轻举妄动。郭元兴谓径训直,遂训进,余明光从之;新注谓即“经绝”,指妄举动,皆可商。
(46)天道寿寿,番(播)于下土,施于九州(《三禁》)
新注:寿寿,疑读为悠悠,远意。
郭元兴曰:寿读为焘或帱。《说文》:“焘,溥覆照也。”《广雅》:“帱,覆也。”
魏启鹏曰:寿寿,读为焘焘,《说文》:“焘,溥覆照也。”
陈鼓应曰:寿寿,当读为踧踧,平易也。
按:余明光引《说文》寿训久,是也。余氏又引一说,则本郭氏,殊无必要。
(47)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本伐》)
按:《意林》卷2、《御览》卷356引《慎子》皆作必,皆犹必也[35]。
(48)故囗者,䞠者[也];禁者,使者也(《本伐》)
注释:䞠疑读为拓。
新注:“故”字下疑是“围”字。䞠,读为拓,开拓。
陈鼓应曰:䞠读为拓,拾也、取也。
按:《广韵》:“䞠,行也。”《汉语大字典》引此例为证,是也。本字为跖,《广雅》:“跖,行也。”缺文施谢捷录作畏,读为威[36];陈鼓应录作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顺道》)
注释:《管子·势》作“中情不留。”[40]注:“中心安静,无所留着。”请字读为情。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字疑当读为絿。絿,急也。
陈鼓应曰:请为静字之假。“不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当从《管子》作“不留”,留与流古通作。“流”是心志外驰之意。
魏启鹏曰: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疑读为逑,《尔雅》《释文》引《字林》:“逑,敛聚也。”邢昺疏:“逑,急迫也。”
按:余明光从注释。《管子》之“静”,郭沫若《集校》引丁士涵读为情[41],是也。尹注训“安静”,失之。留,尹注训“留着”,是也。郭沫若读为镏,黎翔凤《校注》读为流[42],并失之。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读为逑训敛聚,与“留止”义相会。
(58)所生乃柔(《顺道》)
陈鼓应曰:“生”疑“主”字之讹。主,守也。
按:戎辉兵谓图版即作“主”字。《管子·势》:“其所处者柔。”处、主同义。
(59)立于不敢,行于不能(《顺道》)
按:《文子·道徳》:“立于不敢,设于不能。”行于不能,即“设于不能”,言以不能而行事。《说文》:“设,施陈也。”与“行”、“用”同义。《淮南子·原道篇》“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此文以“不敢”、“不能”为行藏,即守柔、守弱之义,皆本于《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行、藏对举,犹言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于不敢,即《文子》及此简之“立于不敢”,言以不敢而处世。《管子· 势》:“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行”、“立”当互易。
(60)慎案其衆,以隋(随)天地之从(蹤)(《顺道》)
余明光曰:案,当读为安,安抚也。
陈鼓应曰:“案”同“按”,犹稳定、稳住。从,行。
魏启鹏曰:《庄子·人间世》成玄英疏:“案,抑也。”《管子·势》:“慕和其衆,以脩天地之从。”(“修” 当作“循”)
按:余说是,“安”与《管子》“和”同义。“从”读如字,陈说是。
(61)若此者其民劳不囗,几(饥)不饴,死不宛(怨)(《顺道》)
注释:饴疑读怠,懈怠。
施谢捷曰:《韩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缺文可补“休”字。几训危,饴从注读怠[43]。
陈鼓应曰:“僈”字原缺,今补。《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惰,劳而不僈。”辞例与此相同。“僈”即怠慢之慢。
按:余明光从注释。据《淮南子·精神篇》:“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高注:“息,止也。”则补“息”字亦可。几,施谢捷训危,是也。饴读为已,训止、去、退,与《韩子》“却”字同义。
(62)能自择而尊理乎(《十大经》)
注释:自己选择,尊重道理。
陈鼓应曰:疑择读为释,舍也。
按:余明光从注释。尊为遵省借,《说文》:“遵,循也。”尊理,即上篇“顺道”之谊。《文子·符言》:“遵天之道……循天之理。”亦其证。
(63)我不臧(藏)故,不挟陈(《十大经》)
魏启鹏曰:挟、臧(藏)对文,《尔雅》:“挟,藏也。”
陈鼓应曰:“不挟陈”与“不藏故”意思重複,“陈”疑“新”字之声误。
按:“陈”字不必改,古人自有複语。挟读为匧,《说文》:“匧,藏也。”
三、《称》
(1)㐌(弛)欲伤法,无隋(随)伤道
新注:隋疑读为䜐,《说文》:“䜐,相毁也。”
魏启鹏曰:无随,无前后顺序。道,道途、路途。
按:隋,原校为随,余明光曰:“无随,不遵循。”,陈鼓应说同,甚确。随,顺从也。道家崇尚顺道、循理,不顺之,故曰“伤道”。
(2)有义(仪)而义(仪)则不过,侍(恃)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
新注:《鹖冠子·天权》:“彼立表而望者不惑,按法而割者不疑。”《淮南子·说林》:“悬衡而量则不差,植表而望则不惑。”仪和表是古代测高低远近和定方位的工具。
魏启鹏曰:仪,礼节、仪式。表,表仪。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新注,是也;魏说失之。侍当读为植,《淮南子》可为确证。植,立也。《鹖冠子》正作“立”字。《墨子·杂守》:“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亦作“立”字。
(3)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
新注:《淮南子·诠言》:“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
魏启鹏曰:参看《文子·符言》:“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福,因天之则。”又见《淮南子·诠言训》。
按:亦可参看《庄子·刻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隂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己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为,犹求也[44]。
(4)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
注释:翟疑读为逴,超越。一说翟读为耀,指声名高于其上而言。
新注:翟疑当读为敌,匹也。
郭元兴曰:翟读为狄,狄读为逖,远也。或狄读为易,轻慢。
魏启鹏曰:翟借为踔,踰越也。
陈鼓应曰:翟读为佻,轻也。
按:余明光从郭氏后说。翟为嬥省借,《说文》:“嬥,一曰娆也。”又“娆,苛也,一曰扰,戏弄也,一曰嬥也。”《广韵》:“嬥,嬥娆,不仁。”可知嬥、娆互训,有“苛扰”、“戏弄”之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嬥训娆,是“姚冶”、“妖娆”义,恐未达厥谊。
(5)故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
新注:《汉书·翼奉传》:“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
按:此乃古成语。《文选·情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隂雨。”李善注引《春秋汉含孳》:“穴藏先知雨 ,隂曀未集,鱼已噞喁,巢居之鸟先知风,树木摇,鸟已翔。”又引《韩诗》:“鹳水鸟,巢处知风,穴处知雨,天将雨,而蚁出壅土。”《论衡·实知》:“是则巢居者先知风,穴处者先知雨。”《刘子·类感》:“巢居知风,穴处识雨。”
(6)居不犯凶,困不择时
陈鼓应曰:择当读为释。“不择时”即“不弃时”。
按:戎辉兵引《广雅》:“困,逃也。”困训逃,指遁世隐居[45],可通。“择”读如字,选择。
(7)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泊(薄)者,弗与犯难
新注:《慎子·因循》:“是故先王,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
按:亦可参看《韩子·外储説右上》:“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 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淮南子·人间篇》:“狂谲不受禄而诛。”髙诱注:“狂谲,东海之上人也。耕田而食,让不受禄,大公以为饰虚乱民而诛。”
(8)圣人麋论天地之纪
注释:麋论,读为弥纶,《易·系辞上》:“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陈鼓应曰:麋、弥当读为靡,谓相顺从。论、纶读为沦,率也。靡沦,即顺从。
按:余明光、魏启鹏从注释。论读为纶,是也。纶,指粗线,用如动词,络系也。《系辞上》《集解》引虞翻曰:“纶,络也。”《释文》引王肃曰:“纶,缠裹也。”麋当读为縻,本义指牛辔,用如动词,亦缚系之义。《系辞上》弥亦縻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弥借为濔,失之。
(9)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百里,所以朕合之也
注释:朕合,疑是缝合之意。
新注:朕,本义为舟缝。朕合,犹弥缝。
魏启鹏曰:朕合,谓适宜、相合也。朕(胜)读为称。
按:余明光、陈鼓应从注释。朕为縢省借,《说文》:“縢,缄也。”《玉篇》:“縢,约也。”即约束、封合之义。
(10)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敌(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嬖)妾疑焉。疑则相伤,杂则相方
新注:《慎子·徳立》:“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
按:亦见《吕氏春秋·慎势》:“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11)时若可行,亟应勿言
按:《广雅》:“言,问也。”
(12)涂其门
注释:涂即涂字,关闭、堵塞。
陈鼓应曰:涂即涂,通“杜”,塞住、关闭。
按:本字为𢾅,《说文》:“𢾅,闭也。”涂亦借字。字或作杜,《小尔雅》:“杜,塞也。”又或作 𡍨,《广雅》:“𡍨,塞也。”字或作剫,《集韵》:“剫,《说文》:‘闭也。’或从刀。”《类篇》:“剫,闭也。”
(13)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注释:《国语·越语下》:“得时弗成,天有还形。”与此段义近。还刑即反刑。
新注:《国语·越语下》:“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又“得时弗成,天有还形(刑)。”
按:韦昭注:“还,反也。形,体也。”此文环读为还,犹言循环。刑当读为形,韦注是也。俞樾曰:“形当读为刑,刑犹殃也。”[46]证之此文下有“反受其央”语,俞说不确。
(14)时极未至,而隐于德
按:至读为致,得也。下文“既得其极”,《管子·势》:“未得天极,则隐于德。”正作“得”字。
(15)既得其极,远其德,浅囗以力
魏启鹏曰:疑“德”读为得。
按:“远其德”与上文“隐于德”对举,两“德”字同义,魏说非是。此段标点原以“浅囗以力”属下句,误。疑当校作“[则]浅以力。”缺文“ 则”在“浅”字上。浅读为饯,《说文》:“饯,送去也。”《尔雅》:“饯,进也。”《管子·势》作“则致其力”,致亦送也。陈鼓应补作“浅[致]以力”,读浅为践,训陈列。
(16)既成其功,环(还)复其从,人莫能代
魏启鹏曰:从读为蹤。
按:陈鼓应说同魏氏,非是。《管子·势》作“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尹注:“从,顺也。功成矣,则以顺理守之。所谓逆取顺守者也,则人何能代之乎?”
(17)诸侯不报仇,不修佴(耻)
注释:修,疑读为涤。涤耻,雪耻。
按:魏启鹏、陈鼓应从之。《说文》:“修,饰也。饰,刷也。”可知修字本有拭治、刷洗之义,不烦改读。
(18)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
陈鼓应曰:和,顺、理顺。
按:和,疑为“知”字形讹,知、察同义对举。上文“察风”、“知雨”相对,是其比。
(19)为者弗居,唯(虽)居必路
新注:《管子·四时》:“国家乃路。”尹注:“路谓失其常居也。”
陈鼓应曰:路,过路,指暂时居住。
按:余明光、魏启鹏从新注。《广雅》:“露,败也。”路、露同,参见王念孙《疏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管子》之路借为客,申尹注,失之。
(20)虎狼为孟(猛),可揗
新注:《广雅》:“揗,顺也。”
魏启鹏曰:揗,摩也、顺也。一说:揗读为驯。
陈鼓应曰:为通惟,虽也。揗,驯顺。
按:《说苑·敬慎》:“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荀子·王制》:“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王叔岷《古书虚字新义》:“为,犹虽也。”[47]拙着《古书虚词旁释》有补证,可参。《意林》卷3引《说苑》作“虎豹虽猛,人食其肉。”正作“虽”字。揗, 余明光亦读为驯,训驯服,是也。
(21)毋籍(藉)贼兵,毋裏盗量(粮)
注释:裏读为赉,《尔雅》:“赉,予也。”
新注:盗上一字,不能确释。一说是裏字,裏读为理,治具、供办。
按:旧注甚确,余明光、魏启鹏、陈鼓应从之。字或作理,《史记·殷本纪》:“予其大理女。”《集解》:“《尚书》理作赉,郑玄曰:‘赉,赐也。’”《荀子·大略》:“賫盗粮,借贼兵也。”賫为赍俗字。《说文》:“赍,持遗也。”《广雅》:“赍,送也。 ”与赉训赐义相合。《战国策·秦策三》:“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史记·范雎蔡泽传》、《李斯传》略同。《荀子》杨倞注:“赍与资同。”资亦给予、持遗之义,亦为赍借字。《通鉴》卷206、246:“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则作“资”字。
(22)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魏启鹏曰:《战国策·秦策四》:“此犹两虎相鬬,而驽犬受其弊。”《史记·春申君列传》作“两虎相与鬬,而驽犬受其弊。”《索隠》:“谓两虎鬬乃受弊于驽犬。刘氏云:‘受犹承也。’”制,读曰掣,拉也、拽也。余借为余,饶也、多也。
余明光曰:“余”原应为“弊”字。
陈鼓应曰:制,疑为“利”字之形讹。余,指二虎争斗疲弊之余。
按:《战国策·楚策一》:“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48]亦有此语。“制”读如字,制服。“余”字不误,“制其余”即“制其后”。
四、《道原》
(1)神微周盈,精静不巸(熙)
陈鼓应曰:熙,光明、显耀。
按:余明光、魏启鹏亦解为“光明”、“光耀”。《方言》卷12:“巸,长也。”《尔雅》:“熙,兴也。”不巸(熙),犹言不动,与“静”字义正相因。
(2)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
陈鼓应曰:“察”和“测”都是探究其源的意思。上,疑“夫”字之误。
丁四新曰:“上”字非“夫”字之误。上道,即“太上之道”的省称。
按:《广雅》:“察,至也。”察当读为际,《淮南子·原道篇》正作“际”,高注:“际,至也。” 《文子·道原》作“极”,《六韬·文韬·上贤》:“夫王者之道……若天之髙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极亦至也、及也。李学勤曰:“‘际’即帛书之‘察’,比《文子》作‘极’为好,揣想今传本《文子》此处系后世因音近而误。”[49]谓“察,知晓之意”, 魏启鹏说同,则失考。上道,丁说是。《文子·自然》:“上道不倾。”《韩子·八经》:“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皆其连文之证。《韩子》“上道”、“下道”相对,其义尤为显豁。
(3)戴根之徒
注释:戴根之徒,泛指植物。
魏启鹏曰:戴根,即植根。戴当作载。
丁四新曰:戴,载具。戴根之徒,指具根而以根生的植物,这是泛指植物。
按:戴读为栽,《集韵》:“栽,生殖也。”
(4)坚强而不撌
注释:《淮南子·原道》:“坚强而不鞼。”高注:“鞼,折。”《文子·道原》作匮。
郭元兴曰:撌疑借为溃,散也。
丁四新曰:匮、撌、鞼,三字可以通假。据文意,本字当作鞼。《淮南子·原道篇》:“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高诱《注》: “鞼,折。”《老子》第76章:“坚强者死之徒,……木强则折。”据此,撌不当读为溃。余明光谓“一说‘撌’亦借为‘溃’,可从。”非是。
按:《淮南子·本经篇》:“刚而不鞼。”高注亦训折。寻《氾论篇》“太刚则折”,《兵略篇》:“刚而不可折也”,可为高注确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本字为刿,王利器谓本字为刽[50],马宗霍曰:“盖匮之假借字。”[51]余明光引一说,即本郭氏,已为丁四新所驳,但丁氏谓本字为鞼,亦失之未考。《淮南子·时则篇》:“肃而不悖,刚而不愦。”《御览》卷25引《明堂之制》作“肃而不勃,刚而不匮。”“愦”亦借字。




[1]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同。
[2]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dingsixin02.htm 。下同。
[3]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下同。
[4]郭元兴《读<经法>》,《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下同。
[5]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
[6]戎辉兵《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校读札记》,南京师大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下同。
[7]钱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补正》,《语言研究集刊》第1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下同。
[8]李元吉《读书呓语》,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下同。
[10]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1]参见萧旭《国语校补(四)》,韩国《东亚文献研究》总第5辑,2009年12月出版。
[12]“人”字疑衍。
[13]温公翊《<经法>等古佚书四种释文校补》,《中国语文》1979年第5期。下同。
[14]刘台拱《方言补校》:“惠即慧之假借。”
[15]朱季海《楚辞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6]据王念孙校正。
[17]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
[18]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864页记作“长挑”,第864页“长跳”,中华书局1999年版。
[19]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国书店1985年版。下同。
[20]今本《鬼穀子》无此文。
[21]李人鑒《太史公书校读记》,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3]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
[24]《类篇》、《五音集韵》误作“心不止”。
[25]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马叙伦《老子校诂》, 中华书局1974年版。
[27]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8]《文子·道原》同。
[29]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齐鲁书社1987年版。
[30]参见萧旭《〈国语〉校补(四)》,韩国《东亚文献研究》[半年刊]2009年12月,总第5辑。
[31]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注释商榷》,《文史》第39辑,1994年版。
[32]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3]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注释商榷》,《文史》第39辑,1994年版。
[34]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35]参见萧旭《古书虚词旁释》,广陵书社2007年版。
[36]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
[37]《邓析子·无厚》同。
[38]孙诒让《札迻》, 齐鲁书社1989年版。
[39]俞樾《诸子平议》,上海书店1988年版。
[40]引者按,情,当作静。
[41]郭沫若《管子集校》,收入《郭沫若全集》卷7,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43]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释文校补》,《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施谢捷《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注释商榷》,《文史》第39辑,1994年版。
[44]参见萧旭《古书虚词旁释》,广陵书社2007年版。
[45]参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 1983年版;章太炎《新方言·释言》, 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6]俞樾《群经平议》,收入《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集团2005年版。
[47]王叔岷《古书虚字新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
[48]《史记·张仪传》“弊”作“敝”,“过”作“危”。
[49]李学勤《帛书〈道原〉研究》,收入《古文献丛谈》,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50]王利器《文子义疏》,中华书局2000年版。
[51]马宗霍《淮南子旧注参正》,齐鲁书社1984年版。
点击下载附件:
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0633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57.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萧旭:马王堆帛书《经法》四种古佚书校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