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首发)
陈新
《尚书》远岀先秦,词多雅古。然而“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转抄刊刻,难免错讹。近代、现代学者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岀今本《尚书》中的不少文字错误。例如,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指岀“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等词语中的“宁”字,实即“文”字之误;王国维根据史颂簋的“里君百生(姓)”,指岀《酒诰》“越百姓里居”的“里居”当即“里君”之误,都是人所称道的佳例。这些字词校读,多是与同时代的甲骨、金文资料对读,有相同或相类的词句可资参考。有的时候,虽然没有同时代古文字资料中的相同或相类词句可资对照,但根据古文字资料表现岀来的用字和书写方面的习惯,同样可以校读岀一些文字错讹,从而正确理解《尚书》中某些词语的意义。下面举一个小例子,以就正于方家。
《尚书·盘庚》是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前后,对臣民的三次讲话。学术界近来多认爲以《盘庚》爲主的《商书》各篇,“大概确有商代的底本爲根据,然而已经经过了周代人比较大的修改[1]。《盘庚上》记录商王盘庚的一段训话,今本作: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我们要讨论的是“若颠木之有由蘖”中的“由蘖”一词。
“颠木”,倒仆的树木。《广雅·释言》:“𠑘,倒也。”王念孙《疏证》:“𠑘,通作颠。”“由蘖”,亦作“㽕枿”“由枿”“㽕𣡌”“㽕櫱”等。《说文·𢎘部》:“㽕,木生条也。从𢎘由声。《商书》曰:‘若颠木之有㽕枿。’古文言由枿。”又《木部》:“𣡌,伐木余也。从木献声。《商书》曰:‘若颠木之有㽕𣡌。’櫱,𣡌或从木辥声。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古文𣡌从木,无头。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亦古文𣡌。”
从古书中的训诂资料来看,“蘖”“枿”“𣡌”“櫱”诸字的字义是清楚的,即新生、再生的枝芽。《尚书》释文:“蘖,五达反,本又作枿,马云:‘颠木而肄生曰枿。’”《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朱注:“蘖,旁生萌蘖也。”《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文选·东京赋》:“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注:“斩而复生曰蘖。”《汉书·叙传》:“三枿之起,本根既朽,枯杨生华,曷惟其旧。”注引《诗》“苞有三蘖”作“包有三枿”。《文选·东京赋》:“山无槎枿。”注:“斜斫曰槎,斩而复生曰枿。”又引《汉书》曰“昔先王山不槎蘗”。《说文》段注:“《商颂》传曰:‘櫱,余也’。《周南》传曰:‘肄,余也。斩而复生曰肄。’按:肄者,櫱之假借字也。韦昭曰:‘以株生曰櫱。’《方言》:‘烈、枿,余也。陈郑之间曰枿,晋卫之间曰烈,秦晋之间曰间曰肄,或曰烈。’枿者,亦櫱之异文。”
有别于“蘖”字字义清晰无异议,对“由”字的传统训诂则有分歧,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由”乃“㽕”之省,“由”爲古文,“㽕”爲今文,从𢎘由声[2],训“木生条也”,见于《说文》。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说法。大徐本注引徐锴曰:“《说文》无由字,今《尚书》只作由枿,盖古文省𢎘,而后人因省之,通用爲因由等字。从𢎘,上象枝条华圅之形。”《说文·𢎘部》:“𢎘,嘾也。艸木之华未发圅然。象形。凡𢎘之属皆从𢎘。读若含。”后人多在《说文》的基础上阐发,读爲与“褎”、“抽”等音义皆近的字。《诗·大雅·生民》:“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毛传:“褎,长也。”郑笺:“褎,枝叶长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褎训长,谓苗生长也。《说文》‘㽕,木生条也。从𢎘,由声。’褎㽕声义皆相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爲“实种实褎”的“褎”字假借为“㩅”。《尚书·立政》:“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定声》亦读“由”为“㩅”。《说文·手部》:“㩅,引也。从手畱声。抽,㩅或从由。𢭆,㩅或从秀。”《文选》卷十九束皙《补亡诗》之《由庚》:“木以秋零,草以春抽。”两句互文见义,草木皆春抽秋零也。沈约《有所思》:“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现代研究同源字词的学者还认爲,从由得声的“抽”“紬”“轴”“胄”“迪”“㽕”皆有抽生义[3]。(二)“由”训“用”,“由蘖”即“用生枿栽”,见于伪孔安国《尚书传》。杜预注袭之。徐铉认爲“用枿之语不通”。(三)“由”训“生”。此说《说文》段注最着名:“㽕者,生也。《左传》:‘史赵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淳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此以生灭对言,由即㽕之假借。《诗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仪也。’此以生释由,以宜释仪,由亦㽕之假借。”段注之前,宋人魏了翁已经把《左传》“犹将复由”的“由”与“由蘖”联繫起来,见于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所引。
上述三种说法中,第二种明显不通,毋庸赘言。我们重点分析《说文》和段注的说法。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弄清“由蘖”的词性问题。“由蘖”前的“有”字,可以看成“有无”的“有”,动词,后面接的“由蘖”则爲名词;也可以看成助词,无义。依古书通例,助词“有”后面的词,或爲名词,或爲形容词。从上引“蘖”字的具体用法来看,都是名词。《说文》训爲“伐木余也”,也把“蘖”视爲名词。因此“由蘖”一词从整体上来看,也是名词。训“伐木余也”或“旁生萌蘖也”的“蘖”,与训“木生条也”的“㽕(由)”,词义相近,是并列的关係。同义或义近并列,在《盘庚》篇中常见,我们下面还要徵引。把“由蘖”一词看成偏正词组,认爲“㽕(由)”是形容词,即“木生条也”修饰“新生、再生的枝芽”,显然是说不通的。而且,许慎云“㽕,木生条也”,与郑玄云“褎,枝条长也”,对比来看,是有区别的。后者强调“长”而非“枝条”,前者强调“条”而非“生”。当然,把“有由蘖”理解为“有/由之蘖”,意即“有/长出来的树芽”,把“由蘖”理解为偏正结构,“由”是动词用作定语,亦无不可。但考虑到“由”当动词“生”讲,是宋以后儒者的阐发,古书故训中并没有类似的记载,同时考虑到下面还要举出的一些例证,例如《广雅》故训,古书中类似的说法,以及《盘庚》篇常见的同义连言表达方式等等,我还是倾向于採用目前所知最早的故训,也就是《说文》的说法,把“㽕(由)”、“蘖”看成义近的名词并列。
先看段注的说法。段注把《诗序》“由仪”的“由”也训爲生,我认爲是靠不住的。《由庚》、《崇丘》、《由仪》,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其诗已佚。《诗序》说:“《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按《诗序》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六义”之说承《周礼》的“六诗”而来,其中的“风”、“雅”、“颂”一般认爲是诗的类型,“赋、比、兴”被认爲是诗的表现方法。“六义”的提出,是《诗经》研读的一大进步。但《诗序》作者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赋以“美”、“刺”的意义,对《诗经》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致使许多诗篇的本义被掩盖。后来郑樵作《诗辨妄》,朱熹作《诗序辨说》,对《诗序》的解说多所诘难。《诗序》解释《由仪》的主旨爲“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已不存,序又多“穿凿附会”,如何信得?而段注把《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的“由”训“生”,套用到“由蘖”上,也有不太妥当之处。“犹将复由”的“由”是动词,“由蘖”的“由”更有可能是名词,两者幷不匹配。即使不考虑词性问题,“生”“蘖”并列,前者的词义明显要比后者宽泛得多,恐难说通。比较而言,时代更早的《说文》“木生条也”的说法可信得多。
但《说文》的说法以及前人在此基础上的阐发也有不少问题。首先,《说文》虽然注明“㽕”字从𢎘由声,但“由”字到底是哪个字,还是一个问题,我们下面将要专门讨论。即便“㽕”读如幽部的“由”字,将“㽕(由)”与古音相近的“褎”、“抽”等字相比附,甚至直接读如“枝条”的“条”,是有问题的。前人用来比附的那几个字,虽然同表“树木(或草木)生长枝条”义,但除了“条”可以用作名词,“褎”、“抽”等不是用作动词,就是用作形容词,很少用作名词,与《说文》训为“木生条也”的“㽕(由)”,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
商代文献流传至今者,严格说来,只有《尚书·商书》等篇,而且经过了周代人比较大的修改。《诗·商颂》各篇,近人多认爲是春秋时期宋国作品。遍检《商书》,“由”字凡三见,均见于《盘庚》:“若颠木之有由蘖”,“由乃在位以常旧服”,“弔由灵格”。三个“由”字,用法不一,而且同样说解分歧。“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一句,我们初步翻检的结果,至少有七种说法,而且不少是基于古文字知识的新说。传世先秦典籍中,表“木生条也”,或者按照宋人魏了翁以及清儒的说法,表“生”义的“由”字,除了“由蘖”一词,可能只有《左传》的“犹将复由”了。否则以清儒之博学,早就应该把这些例子翻了出来。而且《左传》“犹将复由”的“由”字,与“由蘖”的“由”字一样,古书中的训诂是有分歧的。杜预注:“由,用也。”孔颖达《正义》:“由,用。《释诂》文。言将用是而更兴。”案“由,用也”之训,古书中常见,仅《十三经注疏》中就29见。除《左传》外,也见于《尚书》、《诗》、《礼记》、《论语》、《孟子》等书的注疏。可以这样说,“由”训“木生条也”,传世先秦古书中仅“由蘖”一例。鑒于古书故训分歧,前人的说解也有不少难通之处,而且实例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孤例,我们认爲有必要重新校读“由蘖”一词。
前面已经提到,《说文》无“由”字,前人有很多种解释,其中王国维“《说文》以𠙹(甾)爲由说”影响最大[4],宗之者衆,驳之者也不少,而以唐兰先生驳之最力[5],之后学者在唐説的基础上续有补充[6]。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古文字知识来看,王国维的说法难以成立,《说文》不见“由”字,“恐怕就是传本的遗脱”[7]。但他指出先秦和秦汉古文字资料中,“𠙹(甾)”“由”常常因形近而互讹,对我们校读“由蘖”一词很有啓发。此外,《说文》段注也已指出,今本《说文》中确有误“𠙹(甾)”爲“由”者。《说文·𠬞部》:“𢍁,举也。从廾由声。《春秋传》曰:‘晋人或以广坠,楚人𢍁之。’黄颢说:广车陷,楚人爲举之。杜林以爲骐麟字。”今本《左传》“𢍁”作“惎”。《说文·糸部》“𦁰”字或体作“綨”。“惎”、“骐”、“綨”古音皆属之部。“𢍁”,《玉篇》音渠记切、渠其切,《广韵》音渠之切,大徐音渠记切,古音当同属之部。“𢍁”或作从由得声,《说文》段注已辨其误。因此,我们怀疑“由蘖”可能是“𠙹(甾)蘖”之误。“㽕枿”的“㽕”字亦当从𠙹(甾)得声。
《广雅·释草》:“萌、芽、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按照《说文》的解释,象“艸木之华未发圅然”,即含苞待放的花蓇朵儿(花蕾),也与“萌”“芽”有关。而“葘”“菑”“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从田,与同批材料中“贵”字作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甲骨文“甾”字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所从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又作“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等形,而是推到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古文蒉,象形。《论语》曰:‘有荷臾而过孔氏之门。’”《贝部》:“贵,物不贱也。从贝臾声。臾,古文蒉。”《女部》:“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古文妻。从𡭙女。𡭙,古文贵字。”
《说文》古文“贵”的来源与演变,近来已有不少学者专文论述[24] ,有很多创获,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讨论。但从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妻”字的源流与演变则是比较清楚的: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与同批材料中“贵”字作
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0159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187.html

以上是关于古文-陈新:利用古文字知识校读《尚书盘庚》“由蘖”一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