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一)桑丘
新蔡簡有地名“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丘”,見於下揭簡文:[1]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刏於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丘、無與二豭,禱二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383+甲三357、359+甲三358)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一豢。刏於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丘、桐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二豭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325-1)
又有“上桑丘”:
甸尹宋之述刏於上桑丘一豭,禱一冢。(甲三400+甲三327-1)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字作A:
A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325-1)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357、359)
楚官璽有“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陵莫囂”,[2]其“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字作B:
B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璽彙》把B當作兩個字處理。何琳儀先生釋為“湘”。[3]徐在國先生改釋為“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指出“桑”、“相”公用“木”旁,[4]甚確。[5]A、B當是一字,A所從“桑”旁只是比B稍繁而已。
中國地名冠以“上”、“下”者很多,如“上蔡”和“下蔡”。以新蔡簡為例,如“上獻”(甲三343-2)和“下獻”(甲三326-1),“上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和“下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410+甲三411、415),“上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409)和“下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413)。“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丘”應讀為“桑丘”,其與“下桑丘”的關係應如“蔡”和“下蔡”。簡文“桑丘”屬平夜君封域內地名,其地應距今新蔡不遠。我們曾經推測“桑丘” 可能是見於《左傳·成公六年》的“桑隧”,不確。《史記·六國年表》楚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桑丘”,《楚世家》記此事“桑丘”作“乘丘”,楊寬先生已辨其誤。[6]茲引其說如下:
案:《資治通鑒》作“魏、韓、趙伐楚至桑丘”。《楚世家·正義》云:“《年表》云:三晉公子伐我至乘丘,誤也,已解在《年表》中,《地理志》云:乘丘故城在兗州瑕丘縣西北三十五里是也。”“地理志”當是“括地志”之誤。乘丘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並非楚地。桑丘,《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引《水經·汝水注》:“澺水自葛陂東南至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於汝。汝水東南徑下桑里。”[7]
此“桑丘”在新蔡附近,應即簡文“桑丘”。
璽文“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陵”徐氏讀為“湘陵”,但是楚文字中已有“湘”字,見於鄂君啓舟節、包山簡83號及子彈庫帛書,[8]“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讀為“湘”可疑。“丘”、“陵”同義,楚璽“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陵”或亦當讀為“桑陵”,和古書中的“桑丘”可能是一地異稱。
(二)閒陽
新蔡簡有地名“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見於下揭簡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閒)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陽)大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果之述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甲三348)[9]
施謝捷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古璽匯考》發表了一方新出土的楚官印,印文為“C陽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10]其中C字形體如下:
C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C又見於侯马盟书、古陶文、朱家集銅器客豊鼎、秦青川木牘、空首布文、包山簡、上博竹書《周易》,分別作如下形體:
1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侯馬盟书)[11]  2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客豊鼎)[12]
3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古陶文)[13]  4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青川木牘)[14] 
5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空首布)[15]  6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包山簡10)[16] 
7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上博竹書《周易》簡50)[17]
1、2上部所從和3~7顯然是同一個字,1又省去了右邊的“阜”旁。C和3~7也應該都是同一個字,只是因為印面空間的限制,所以C把兩個“阜”旁寫作上下重疊式。下列兩字都把所從“巂”旁下部的“冏”寫在了左邊,跟C的形體變化方式相反,但是正可類比: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新蔡簡乙四98+零100)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上博竹書《周易》簡17)
材料1中的C在盟書中為人名,同一人名又寫作“諐”,由此可以推測C很可能是一個舌根音元部字。[18]材料7中的C和今本《周易》“干”字相對應,後者是見母元部字,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根據字形、讀音、用法三方面的綫索,[19]已經有多位學者指出C應該就是《說文》訓為“山夾水也”的“澗”字,[20]其說可信。據上引施謝捷先生論文中的説明,“澗陽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印“傳近年于河南省新蔡一帶出土”。“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是《說文》“閒”字古文,已為學者所熟知,而“澗”從“閒”聲,所以我們懷疑新蔡簡中的“閒陽”就是璽文的“澗陽”。
鄭威先生認爲簡文“閒陽”就是《漢書·地理志》汝南郡的“安陽”侯國,[21]可備一說。關於“安”、“閒”字音上的關係,鄭氏已有討論,這裡稍作補充。上面說過,竹書本《周易》的“澗”和今本“干”字相對應,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慎子曰恭儉》2號簡有三個“干”字,劉洪濤先生讀為句末語氣詞“焉”,[22]較爲可信。而楚簡中的“焉”一般都用“安”字表示。這可以算是“閒”、“安”相通的間接證據。
(編者按:[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如非討論必要,釋文盡量使用通行字。
[2]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0164號,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3]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月,上冊708頁
[4]徐在國:《楚國璽印中的兩個地名》,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
[5]李家浩先生很早也釋出此字,並指出“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是雙聲字,“桑”、“相”皆聲(此據筆者聽李先生講授“戰國文字概論”課所作的筆記,北京大學,2004年)。
[6]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203~204頁。
[7]此處引《通鋻》胡注所引《汝水注》文,“東南”下脫“流”字,“汝水”下脫“又”字。
[8]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635頁。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0]施謝捷:《古璽匯考》,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120頁。
[11]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349頁。
[12]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345頁。
[13]高明:《古陶文彙編》3·1021,中華書局,1990年3月,284頁。
[14]《文物》1982年第1期,11頁圖二○摹本。
[15]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70頁。
[16]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圖版五。
[1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圖版62頁。
[18]參看李零:《釋“利津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和戰國人名中的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與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
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字》,《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19]青川木牘的“利津C”,過去有多種釋讀意見。近來劉洪濤先生讀為“利津關”(《釋青川木牘《田律》的“利津關”》,簡帛網,2008年3月29日),較爲可信。
[20]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255頁注12。林沄:《新版〈金文編〉正文部分釋字商榷》,1990年中國古文字學會第八屆年會提交論文,5頁。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158頁注13。黃錫全:《尖足空首布新品六種述考》,氏著《先秦貨幣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6月,32頁(原載《內蒙古金融研究》1998年增刊第一期)。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釋文考釋204頁。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5頁(曾在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21]鄭威:《新蔡葛陵楚簡地名雜識三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武漢大學,2006年6月;又載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22]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2007年7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41.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新蔡簡地名考釋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