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首发)
新蔡简记有一种占卜工具叫“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所在简文列举如下(释文用宽式):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以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占之曰:吉。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甲三:53)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月,丁(?)巳之日,□□以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为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甲三:54、55)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之日,夏与良志以陵尹怿之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为君贞:背膺疾,以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瘬,心闷,卒岁或至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零:584、甲三:266、277)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以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为坪[夜君]贞:既背膺[疾]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甲三:301-2、301-1)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为坪夜君贞:既有疾,尚速瘥,毋有咎。占之:难瘥。以其古故说之,举[祷]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零:311+甲三:194+乙四:3)
于成龙先生把“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列入龟类而无说。[1]“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两字皆从“骨”作,恐怕不是偶然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卜骨名。自古最常用的卜骨是动物的肩胛骨,“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很可能就是指肩胛骨。
肩胛骨在古书中有多种叫法,如“肩甲”、“肩髆”、“髆骨”或“膊骨”、“髆胛”等,这些异名多见于医书。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医书中对肩胛骨还有一种称名是“髆髀”。《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脏六腑病诸候·心病候》云:
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胛间痛”[2]
《医心方》引这段话,“髆胛”正作“髆髀”。[3]“髆髀”又见于《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妇人杂病诸候·八瘕候》:
瘕聚左右胁,藏于背膂上,与。腰下挛,两足肿……
丁光迪先生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把这段话中的“髆髀”断开,“髀”属下读,标点为:
瘕聚左右胁,藏于背膂,上与髆,腰下挛,两足肿……[4]
大概整理者不知道“髆髀”就是指肩胛骨,所以才这样断句。“髀腰下挛”义有不通。“髀”若解为股骨,则已经在腰下了,不该说“髀腰下”。而且手足可以“挛”,意思是蜷曲;肌肉可以“挛”,意思是抽搐。股骨怎么会“挛”呢?说股骨“挛”从生理上也是讲不通的。可见这样断句是有问题的。其实这段话还见于其它医书,例如:
瘕聚在左右胁、背膂上,与。腰下挛急,两足肿……(《圣惠方》)[5]
(瘕)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与肩甲。腰下挛急,两足[肿]……(《普济方》、《外台秘要》)[6]
可见“髆髀”正与“肩髆”、“肩甲”互为异文,显然是肩胛骨的异名。
“髆髀”还见于《北史·耿豪传》:
李穆、蔡祐与豪同时开府,后并居豪之右。豪不能平,谓周文曰:“人间物议,谓豪胜李穆、蔡祐。”周文曰:“何以言之?”豪曰:“人言李穆、蔡祐是丞相,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在上,故为胜也。”[7]
《汉语大字典》“髆”字下(二)说:
腰骨。因指腰部。《集韵·铎韵》:“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也。或从尃。”……《北史·耿豪传》:“人言李穆、蔡祐是丞相,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在上,故为胜也。”[8]
这个解释恐怕是不对的。查《集韵》中“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字两见。一个在平声歌韵,意思是“膝骨也”;[9]另一个在去声祃韵,是“髂”字异体,意思是“腰骨也”。[10]“髆”字亦两见,都在入声铎韵,一个引《说文》曰“肩甲也”;另一个是“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字异体,意思是“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也”。[11]《集韵》并没有注明作为“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字异体的“髆”字表示的是“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字的哪个义项,《汉语大字典》径取“腰骨”以释“髆”,并无根据。其实上引《北史·耿豪传》的这段话还见于《周书·耿豪传》:
李穆、蔡祐初与豪同时开府,后并居豪之右。豪意不平,谓太祖曰:“外闻物议,谓豪胜李穆、蔡祐。”太祖曰:“何以言之?”豪曰:“世言李穆、蔡祐,丞相臂膊;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咽项在上,故为胜也。”
两相对照,与“髆髀”互为异文的是“臂膊”,显然这个“髆髀”就是上引诸医书中表示肩胛骨的“髆髀”。只是在《北史·耿豪传》中“髆髀”是比喻用法,相当于后来习称的“肩膀”。“臂膊”又见于《太玄·争》次六“臂膊胫如”,这里的“臂膊”《汉语大字典》解释为“上肢近肩之处”,[12]就是现代一般称为“上臂”的部分。“臂膊”之“膊”当读为“髆”,《说文·骨部》:‘髆,肩甲也。’”又《肉部》:“臂,手上也。”臂通过肩关节与肩胛骨相连,才能实现运动,二者关系密切,是以“臂髆”可以连言。《太玄·争》的“臂膊(髆)”既然用“胫”来作比方,解释为形体与胫类似的上臂当然是很合适的。不过《周书·耿豪传》的“臂膊(髆)”既和《北史·耿豪传》的“髆髀”为异文,似乎还是解释为后来习称的“肩膀”更妥当些。咽在项上,“咽项”就是说脖子;臂连于髆,“臂膊(髆)”就是说肩膀。而且肩膀正在脖子之下,从比喻贴切的角度考虑,把“臂膊(髆)”解释为“肩膀”显然也比解释为“胳膊”更合适。《太玄·争》的“臂膊(髆)”义偏于“臂”,《周书·耿豪传》的“臂膊(髆)”义偏于“髆”。
由《周书·耿豪传》的“臂膊(髆)”所启发,我想大胆推测一下肩胛骨称为“髆髀”的由来。“髆髀”的“髀”大概应该读为“臂”,由于臂和肩胛骨的密切关系,所以可以用“髆髀(臂)”连言来表示肩胛骨。这和上面所说“臂膊(髆)”连言来表示臂属于同类现象。“臂”是帮母锡部字,“髀”是并母支部字。声母都是唇音,韵部是阴入对转关系。古书中“卑”声与“辟”声有很多相通的现象。[13]《艺文类聚》卷五十引《说苑》佚文:“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也。”“肩髀”与“股肱”对言,当读为“肩臂”。是“髀”可通“臂”之证。
肩胛骨在古书中又可以称为“髀”、“髀骨”或“脾骨”,如:
《梦溪笔谈·技艺》:
西戎用羊卜,谓之“跋焦”,……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14]
《宋史·张亢传》:
(张亢)使谍伏敌寨旁草中,见老羌方炙羊髀占吉凶,…[15]
《宋史·夏国传》:
……以艾灼羊脾骨以求兆,名“灸勃焦”。[16]
“脾”当是“髀”之借字。又百衲本《辽史·西夏记》:
凡出兵先卜,有四:一,炙勃焦,以艾灼羊胛骨。[17]
此百衲本“羊胛骨”,殿本作“羊脾骨”。[18]陈梦家先生认为作“脾”是误字,[19]可是并无确证。上引《宋史·夏国传》“羊脾(髀)骨”,百衲本与殿本文字并同。上引《宋史·张亢传》“羊髀骨”,百衲本与殿本文字并同。上引《梦溪笔谈·技艺》“羊髀骨”也并无版本异文。可见殿本《辽史·西夏记》“羊胛骨”作“羊脾(髀)骨”,完全有可能属于同义异文,而未必是误字。
肩胛骨称“髀”,大概是“髆髀”的省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髆”字下注云:“肉部曰‘肩髆’也,单称曰‘肩’,絫呼曰‘肩甲’。” “髆髀”可以单称为“髀”,亦如“肩髆”可以单称为“髆”,“髆胛”可以单称为“胛”。前者是“絫呼”,后者是“单称”。
现在可以回到本文所要讨论的新蔡简卜骨名“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上来了。“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疑当读为表肩胛骨之“髆髀”。“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从“膚”声,“膚”是帮母鱼部字,“髆”是帮母铎部字,声母相同,韵母是严格的阴入对转关系,音近可通。“髆”从“尃”声,“尃”就是帮母鱼部字,与“膚”声韵皆同。《易·剥卦》六四“剥床以膚”,《释文》:“膚,京作簠。”“簠”与“尃”皆从“甫”声,“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可通“髆”,亦如“膚”可通“簠”。所以“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可以读为“髆髀”。
根据简文,“髆髀”由陵尹怿保管。陵尹怿还保管占卜工具“大保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甲三216,甲三219,乙二25、零205、乙三48,乙二27,零117)。跟据笔者的看法,“大保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应该也是卜龟之名。[20]占卜工具中龟、骨属于一系,所以“髆髀”和“大保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都由陵尹怿来保管是很自然的。
灼骨成兆的占卜方法是生发于中国本土的文明现象,[21]从新时期时代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和甘肃武山傅家门遗址,到商末周初的周原遗址都有卜骨发现。[22]灼龟成兆的占卜方法最晚从龙山文化晚期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后来居上,到了商代晚期,就已经和骨卜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了。商末周初,龟卜的比例已经大大超过骨卜。而进入西周以后,揲蓍成卦的筮法又后来居上,逐渐和龟卜并驾齐驱,成为最重要的两种占卜方法。从那时起,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骨卜不但被筮法和龟卜从现实生活中排挤出去了,似乎也从人们的记忆中被抹掉了,以至于在先秦古籍中竟寻不见关于骨卜的零星记载。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到骨卜存在的似乎就是东汉的《论衡·卜筮篇》:
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苇藁芼,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
更晚的史书中则颇多西北各部族习用羊胛骨进行占卜的记载,如上文所引。而我国西南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甚至将这种骨卜习俗延续到了现代。[23]那么,在华夏文明的腹地,骨卜真的就绝迹了吗?如果上引《论衡·卜筮篇》的记载确有来源,就说明至少在春秋末期骨卜还是存在的。如果本文关于新蔡简中占卜工具名“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
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髀”的大胆推测是可信的话,就说明至少在战国中期的楚国坪夜一带骨卜依然还在使用着。于是我们可以想到,在龟卜和筮法早已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里,古老的骨卜习俗在华夏文明的腹地并未完全销声匿迹,而是不绝如缕,在某时某地依然顽强地存活着。只是由于不被人们重视,很少使用,加上书缺有间,所以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没有留下痕迹。
(编者按:[1] 于成龙:《楚礼新证——楚简中的纪时、卜筮与祭祷》31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
[2] 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46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12月。
[3]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157页下,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6月。
[4] 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1113页。
[5]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圣惠方》对这段话断句有误(2243—2244页),此处断句据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校点本《医方类聚》第十分册271页所引《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11月。
[6] 《文渊阁四库全书》757册《普济方》528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王焘:《外台秘要》961页上,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9月。
[7] 《北史》8册2322页,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8]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836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
[9] 《宋刻集韵》57页下,中华书局,2005年5月。
[10] 《宋刻集韵》170页上。
[11] 《宋刻集韵》208页上、下。
[1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881页。
[13] 参看高亨:《古字通假会典》479—480页,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4]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612—613页,中华书局,1959年12月。
[15] 校点本《宋史》30册10488页,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百衲本见《新编小四库·二十五史》6册98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武英殿本见《二十五史》8册11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 <
[16] 校点本《宋史》40册14029页,中华书局。百衲本见《新编小四库·二十五史》6册1398页。武英殿本见《二十五史》8册1589页。
[17] 校点本《辽史》5册1523页,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百衲本见《新编小四库·二十五史》7册124页。
[18] 见《二十五史》9册130页。
[1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5页,中华书局,1988年1月。
[20] 宋华强:《新蔡简所记卜龟考》,简帛研究网2005/12/2。
[21] 李学勤:《甲骨占卜的比较研究》,载《比较考古学随笔》95—10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22] 参看谢瑞琚:《中国原始卜骨》,《文物天地》1993年6期。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220—23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
[23] 戈阿干:《东巴骨卜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汪宁生:《他鲁人的羊骨卜——附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彝族和纳西族的羊骨卜——再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载《汪宁生论著萃编》247—271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63.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释新蔡简中一个卜骨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