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秦人第一陵探秘

考古-秦人第一陵探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秦人第一陵探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人第一陵探秘


秦始皇第一祖陵惊现甘肃礼县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冯诚 谭飞 张燕)甘肃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近日向记者披露,经过八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后因牧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为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国。所以,“西犬丘”实际上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对研究秦史意义极为重大。
1993年,由于盗墓者的乱挖乱盗,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发现,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随即在大堡子山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探明了在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40米的墓葬区内,共有中字形大墓两座,瓦刀形车马坑两座。墓地的东北、北部和西部山弯,有规律地分布着间距为5至7米的东西向中小型墓葬,总数在200座以上。根据钻探资料,考古工作者依山势由下而上发掘了两座南北并列的东西向中字形大墓、1座东西向瓦刀形车马坑和9座中小型墓葬。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一百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铜器上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从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因此,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历史尘封约2800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1998年,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东南方约三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专家认为,该墓不但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礼县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甘肃东南部的礼县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各时期文物、文化遗存十分丰厚。由于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三大陵园都是在陕西发现的,此次秦人第一陵园在甘肃礼县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1994年起,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考证,纷纷得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的结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朝远指出:“从秦公器的形制、铭文、饰文、铸造特点以及相关的史实看,上海博物馆新获的秦公诸器应为秦襄公、文公之器;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大墓的年代应为春秋初期,墓主分别为襄公、文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认为,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公壶器主“应该就是庄公”;中国古代金银器专家、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在所著论文《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中,认为“营造大墓者,非秦仲、庄公莫属”;主持大堡子山秦公墓发掘工作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春阳认为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墓主可能是秦襄公。
据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介绍,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已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甘肃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专家们指出,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空白,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等,了解秦人如何由偏居西垂的牧马族到建国立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使秦人四大陵园区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完)
秦西垂陵区出土大批惊世文物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冯诚、谭飞、张燕)见证秦西垂陵区重大考古发现的三百多件惊世文物如今被珍藏在甘肃礼县一座简陋的博物馆里,记者近日来到礼县,目睹了这些文物的风采。
甘肃礼县秦西垂陵区是秦人第一陵园区,目前已发现两大墓葬区。一是1993年发现的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区,另一个是1998年发掘的距离秦公墓约三公里远的圆顶山秦贵族墓葬区。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学者毛瑞林介绍,由于大堡子山秦公墓是因盗墓活动而被意外发现的,很多珍贵文物被盗,流失世界各地。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两座大墓中仅出土了5件石磬、7件金饰片和一些较小的青铜器碎片,车马坑中也只发掘出若干件铜车饰和铁制品。
文物部门的收获主要来自圆顶山秦贵族墓。在礼县博物馆馆长王刚的带领下,记者一一观赏了这些文物。走进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九件套的秦编钟,大的约30厘米高,小的高10厘米左右。虽然经过历史岁月的埋蚀,这套青铜编钟上已是锈迹斑斑,但仍完好无损。整套编钟造型精美,显示出很高的铸造水平。尤其是其鼓部装饰的对凤纹,十分繁复而高贵,令人叹为观止。王刚说:“别看这套编钟比湖北的曾侯乙编钟体格小,但价值丝毫不逊,因为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套九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这样的编钟在先秦时只有王公贵族才可能享用。”
在陈列的文物中,有一辆约15厘米见方的微型青铜四轮车,造型极其精巧。车厢盖的四角上有四只鸟;打开车厢翻盖的两个手柄,分别是一只熊和一只猴子;车厢底部的四角上趴着四只虎,这些动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观者无不称奇。而车体的四只轮子至今还能转动。王刚告诉记者,关于这辆四轮车的用途,有人说是古代殡葬车的模型,也有人认为是古代贵族妇女存放化妆品或首饰用的盒子。专家们发现,车厢盖四角上的小鸟并不只是为了装饰才放上去,而是另有玄机:当它们同时转向中间的猴子时,车身上的两扇翻盖才能打开,这种独特的造型和机关设计在中国文物中尚属首见。
礼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奎杰告诉记者,圆顶山贵族墓中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多达两百多件,同属于周代晚期。除了编钟和四轮车,博物馆中陈列的7件一套的青铜鼎、6件一套的青铜簋、用于盛酒的青铜大方壶和鎏金镂孔铜柄铁剑等文物也是世所罕见,价值不可估量。
张奎杰说,秦贵族墓的规模和级别远远不及秦公墓,却出土了如此多的稀世文物,可见秦公墓中埋藏了更为珍贵且数量惊人的瑰宝。然而可惜的是,秦公墓中的很多珍贵文物在正式发掘前已被盗走,有的还流失到海外。目前已在海外“现身”的就有美国收藏的秦公壶,法国收藏的鸱枭形金饰片、金虎,日本收藏的4件有铭文的秦子钟等。
记者在博物馆中只看到几件石磬、一些铜车饰和铁器是出自秦公墓。而更为珍贵的鸱枭形金饰片和秦公壶等文物只能在博物馆墙壁上的照片中一睹风采。
张奎杰告诉记者,鸱枭形金饰片刚流落到法国时曾在巴黎公开展出过,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甘肃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对这些金饰片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均为用来装饰秦公墓中棺材内壁的大型金鸷鸟饰物的组成部分。而棺中金饰片的原始数量难以估算。记者从照片上看到这些鸱枭形金饰片如今依然濯濯耀眼,栩栩如生,难怪被法国人誉为惊世奇宝。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港台地区也发现了秦西垂陵区出土的文物,如上海博物馆马承源从香港收购回来的秦公鼎、簋。这些青铜鼎和簋不但造型独特,保存完整,上面还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朝远指出,这几件青铜鼎、簋不但是中国目前仅有的和最早的秦代有铭青铜器,而且成为礼县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的最主要实证。
礼县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康世荣说,礼县秦西垂陵区出土的众多文物显示出大量历史、考古信息,它们对于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一大空白。(完)
秦西垂宫地址之谜有望解开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冯诚 谭飞 张燕)秦人东迁以前的第一都邑——西垂宫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千古谜团。记者日前在甘肃礼县采访时获悉,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西垂陵园为这一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利的条件。考古专家指出,西垂宫地址之谜有望尽快解开。
“西垂宫”是秦人东迁前建立的第一都邑,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的祖先“在西戎,保西垂”。其后人非子“居犬丘”,以善牧闻名于孝王,遂得“分土为附庸”,邑于秦。但西垂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众说纷纭,史无定论。
事实上,西垂宫的位置一直未能探明,并不是少有人关注,而是因为以前除《史记》中对“西垂”略有提及外,再无其它研究资料。礼县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康世荣告诉记者,二十世纪初,甘肃天水西南部出土了秦公簋,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王国维、郭沫若等著名学者都认为这是探寻“西垂”所在地的重要线索。史学专家冯国瑞先生对此进行研究后提出:“西垂”应在甘肃礼县一带。但由于这一看法在当时缺少可靠的实证,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人员也曾到礼县,对秦早期文化遗址进行过考察,足迹已涉大堡子山一带,可惜的是考察与发现擦肩而过。
1993年大堡子山上的秦公墓被发现后,众多专家根据秦人陵园与都邑的分布规律,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礼县。专家指出,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为寻找西垂古邑的确切地理位置带来了曙光。
中国秦文化研究专家石兴邦指出:“秦人都城与陵墓的建筑是有机联系的,陵随都移,国都所在附近,即营陵寝”。甘肃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0座秦公陵墓与都邑的地理位置关系,总结出历代秦公陵墓与其都邑的距离最远不过15公里,而且以5公里者居多。
根据这一规律,考古专家们把西垂宫的地址锁定在距大堡子山秦公墓5至15公里的范围之内,发现此间的礼县永兴乡以及与之相邻的西和县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正处在古建安水和西汉水的交汇地带。这与秦人建都多选两水合流处的习惯正好相符。
祝中熹告诉记者,历史文献和秦西垂陵园发掘中显示出的很多信息都表明,秦西垂宫就在甘肃礼县一带。但截止目前,人们尚未在这片河谷盆地发现先秦古城遗址。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一带水位很高,西汉水河岸在不断上升,加上自然环境的变迁,古城遗址有可能已深埋于地下了;二是过去一直无人在这一地区展开过详尽的考古调查。
祝中熹说,虽然目前西垂宫还未被发现,但随着秦西垂陵区的发掘,揭开西垂宫地址之谜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专家们从秦西垂陵区的规模和出土的文物推断,秦人生活的都邑西垂宫应更为浩大,其古遗址的发现必将为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使秦早期文化研究更加完整。(完)
秦人后裔诠说先祖殡葬文化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冯诚 谭飞 张燕)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确认为秦人第一祖陵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轰动。老百姓们如今纷纷以秦人后裔自居,为自己繁衍生息在秦皇故里这块“风水宝地”感到自豪。
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县城东13公里处的永兴乡境内,属黄土梁峁丘陵地区,西汉水和漾水河从东、西、南三面环绕而过,形成一种两河夹一山的地势。在记者看来,这样的地形在中国西北的黄土丘陵地带十分普遍,但在秦人后裔的眼里却非同寻常。
礼县文化局局长马建才和博物馆馆长王刚带着记者登上秦公墓所在的大堡子山头,指指点点地说:“大堡子山是一条龙,正在把头探进河里喝水呢!你看秦公墓,是不是恰巧在巨龙的命门——脖子眼儿上?秦人最喜欢选这样的地形建陵墓,因为这种‘风水’才能出贵人。”
中国民间一直信奉殡葬“风水”说,礼县的“秦皇风水说”更为独特。在大堡子山西边山脚下的永坪乡赵坪村,村民张迎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人一直管秦公墓这样的风水叫‘麒麟穴’,只有皇亲国戚才能葬在那里,没有功名的普通人家或八字不好的人如果埋下反而会不吉利。”张迎新还说,当地一户姓苟的人家就是因为在后来发现的秦公墓2号墓腹地上埋了人,家境一直不顺,还常常有人生病,后来不得不另迁新址,因此村民们都很相信这种说法。
据礼县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康世荣介绍,当地很多村民对这种殡葬文化十分了解,还总结出古人多选依山傍水之处建墓、朝向都是坐西朝东、墓里都有棺材和陪葬品、形状都是中字形等特点,其中葬人要依山傍水、坐西朝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康世荣说,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对秦早期殡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竟一一证实了礼县民间的说法。
主持大堡子山秦公墓发掘工作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春阳认为,秦人殡葬文化除了讲究“风水”之外,还具有墓葬规模浩大、墓上都封土、一公建一陵、夫妇合葬但不同穴等原则,这说明秦人早在偏居西垂之时就形成了独有的殡葬文化。
戴春阳在所撰论文中指出,大堡子山秦公墓葬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西周和东周时期其他诸侯国君墓基本不用殉人形成鲜明对比。秦公墓中的殉人多为青少年,均为屈肢葬,头的方向与墓主的一贯摆放方向——头西脚东不尽相同,而是有的朝东,有的朝西。按殉葬方式,殉人可分为生殉和杀殉两种,前者显示出痛苦挣扎状,后者身上有重创,但姿势规整。除殉人外,墓葬中还发现了殉犬,车马坑中发现了殉马。戴春阳研究分析后认为,这种葬俗与历史记载中秦人来自东方及其与殷人的密切关系有关。
有趣的是,秦西垂陵园的墓葬中不但墓主享有随身佩带的饰物,很多殉人身上也发现了小件玉器和石器等装饰品。似乎墓主对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殉人,还有那么一点的“柔情”。(完)
甘肃礼县将再现秦第一祖陵原始风貌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冯诚 谭飞 张燕)登上大堡子山顶,放眼望去,山坡梁峁到处是大片大片的麦地,草木稀疏,一片沉寂。而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这里却是林草茂密、牛马成群的丰腴之地。记者近日在甘肃礼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政府目前正在着手秦西垂陵区的保护与开发,以再现秦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风貌。
“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是礼县最大的文化遗产和开发资源,保护开发这一宝藏是礼县天大的事,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再现秦第一祖陵曾有的辉煌。”礼县县长任登宏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秦西垂陵区是1993年由于盗墓而被意外发现的。此后秦西垂陵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受到各方重视和关注。1997年,大堡子山秦公墓被甘肃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国国务院又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又在礼县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站。近几年,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也先后来到礼县,在秦西垂陵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对其保护与开发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发展的重要区域。除大堡子山秦公墓外,礼县还发现了各类文物点100余处,民间和馆藏文物达数万件,历史遗存之丰厚十分惊人。以礼县境内西汉水两岸为例,仅罗堡村到江口乡40公里的范围内,就密集分布着新石器晚期遗址40余处,其中包含了前仰韶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
礼县县长任登宏告诉记者,为使更多的人了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历史、文物价值,今年3月,礼县政府委托陕西省文保中心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对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规划与设计。经过专家们5个多月的努力,目前总体规划已经完成。
按照规划要求,秦西垂陵园遗址的重点保护区面积将达到1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达3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具体分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园景的分布格局、建筑风格、园区绿化、进出口道路、守陵居住点等的建设;恢复已被回填的M1车马坑、M2、M3中字形大墓,以展示秦人浩大墓葬的宏伟风格;恢复包括植物种类、分布地带的古生态环境,以复原秦早期社会的自然风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修建秦公陵园遗址博物馆。
规划十分注重重点遗址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与周边环境的互相协调,保护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及建筑物的位置、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的风格与遗址外观风貌的一致性。此外,规划还考虑了开放旅游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任登宏说,已完成的规划方案非常科学和完善,如果能够照样实施,必将全面地再现秦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礼县也将成为考古学者与广大游人了解秦文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规划正在审批过程之中。但当地政府已开始在保护区范围内实行退耕还林,种植了各类树木1600多亩。此外,与陵园区相配套的公路也开始修建,这一切都为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保护与开发做好了准备。(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8/526331.html

以上是关于考古-秦人第一陵探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