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有个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其修建时间之早和收益之多,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岷江发源于成都北部的岷山,它穿越层层陡峻的高山流入成都平原时,水势突然减缓,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山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经常造成水灾。因此,征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成都平原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李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襄王任命为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守。他到任不久,便在儿子二郎的协助下,领导当地人民进行了治理岷江的工作。李冰先 对岷江两岸做了实地考察,弄清了水势、水情,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工程的第一步,是凿穿位于灌县城西南、阻碍江流、容易造成东旱西涝的玉垒山,从而把水引向易旱的山东边。玉垒山被凿开一个约二十米宽的口子,称为“宝瓶口”。由于山的东面地势高,江水进入宝瓶口的流量不大,李冰便决定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把江水分为两支,逼使其中的一支流进宝瓶口。筑堰工程开始是用鹅卵右、石块在江心堆砌,但被洪水冲垮,李冰又组织民工编制三丈长、二尺宽的大竹笼,把许多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接连投入江中,终于成功地筑成了分水堰。分水堰像一个狭长的小岛,前端状似鱼头,故取名为“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将奔涌而来的江水在玉垒山前分为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可泄洪排水;东股称内江,流出宝瓶口后再分成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河道,灌溉农田。内江实际上是一条灌溉总渠,而节制内江水量的宝瓶口就是渠首。
为了调节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正对着宝瓶口的鱼嘴分水堰尾部,又修建了飞沙堰。堰顶高度适宜,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江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从而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淹。这样,由主要工程宝瓶口、分水堰、飞沙堰等组成的都江堰,使大约三百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原来旱涝多灾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江水流量,二千多年前,有这样高超的科学设计和施工安排,不能不令人赞叹!直到现在,都江堰仍然完好,继续为人民造福。人们为怀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在都江堰附近修建了伏龙观和二王庙。今天,古老而宏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已成为旅游胜地,它时刻敞开胸怀,迎接着中外旅游者。
卷轴历史(www.80065.cn)